1.返璞归真——猿猴演变
最早提出“猿同属于人类的小家庭”观点的是法国的学者布冯。1809年拉马克提出了人起源于猿的一般过程。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根据动植物演变的大量科学资料,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后来,科学家赫胥黎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下,在人类化石中找到了从猿到人的过渡类型,并通过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研究,证明了人与猿是最近的亲属。在1863年他发表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明确提出了“人猿同祖”论。1868年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在《自然创造史》中进一步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这一理论,而且建立了人类起源的谱系树。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起源和性选择》,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解释人类起源过程中的一切变化,指出人类是从已经灭绝的某种古猿演化而来的,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从而使人类正确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
不过,包括达尔文在内的早期科学家提出人类起源于猿所依靠的证据主要都是来自对解剖学和胚胎学的比较。但是,这只是间接的证据,而不是人们需要的直接证据,也就是远古人类祖先留下的骸骨。于是,科学家们就将视线集中到化石上,以便探索人类的真正起源。
科学家们猜想,大约在400万到500万年前,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开始分化。其中,一部分古猿形成现代猿类;另一部分经过南方古猿、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即猿人)、早期智人(即古人)和晚期智人(即新人)等阶段进化成现代人类。而现代人类在新人阶段开始分化和形成现代各人种,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中,有些步骤是很重要的。如直立行走,工具的制造,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脑的发达,语言及社会的出现和发展等。
2.长路漫漫——人类的进化
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来自化石。人类学家运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研究各种古猿化石和人类化石,测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从而确定人类化石的距今年代,将人类的演化历史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遗传学家则运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现代人类、各种猿类及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别大小和变异速度,从而计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古生物学、地史学、古气候学、古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所提供的大量材料,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这一人类起源论。
地史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从33亿年前开始,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物。
在7000万~300万年前这一阶段,地球上先后出现了灵长类、古猿类,其中的某一类古猿向人类这一方向转化。300万~1万年前,是原始人出现并向现代人演化的时期。人作为万物之灵,在生物进化中出现最晚,也位居最高的层次。
在现存的动物中,体质构造与人类最接近的是现代类人猿。它们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排列方式,胚胎发育的过程都和人类相似。它们的血型也和人类相似,这是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具备的。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亲缘关系。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一般认为,黑猩猩和大猩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接近。但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人类的祖先,而是说它们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是某种早已灭绝的古猿。
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上千万年的时间。这一转变过程分为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它们大约生活在3000万~1400万年前。迄今所知最早的古猿化石,是1911年和1966年在埃及法雍地区发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原上猿定年为3000万年,埃及猿则生活在2800万~2600万年前。比埃及猿更晚的古猿是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发现于法国圣戈当,后来在欧、亚、非三洲陆续发现同类化石,生存年代约为2300万年前。
考古发现:原上猿、埃及猿和森林古猿都有32颗牙齿,其排列顺序与现代类人猿和人牙齿相似;这些古猿都是林栖动物,是成群生活在树上的猿群,它们能四足爬行,并能用“臂行”的方式攀援树枝、采摘果实,在攀援时前肢和后肢已经有了不同的用途,为手脚的分化创造了条件。
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早期代表是腊玛古猿,生存年代约为1400万~800万年前。腊玛古猿化石最早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与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地,后来在中国云南、东非肯尼亚、土耳其、希腊和匈牙利等地也发现了同类化石。
由森林古猿到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是猿到人进化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前人阶段(约1500万~300万年)。能够直立行走,而且也能制造工具是进化的第二阶段,属于真人阶段(约250万~5万年)。
真人阶段分为三个重要的环节:能人、直立人、智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1)“能人”
能人意思是“有技能的劳动者”或“灵巧的人”。能人是迄今所知最早能制造工具的人科成员,生活在200万~250万年前的非洲大陆。能人的脑容量约有630立方厘米,它的体态特征与现代人非常接近,不仅已经直立行走,而且也已懂得制造并使用工具(目前还不清楚是否已懂得火的使用)。它们已开始从事狩猎活动,并且可能开始学会建造简陋的窝棚。
(2)直立人
由有立人能人进化成的直立人,它们生活在距今约200万~30万年前。目前它们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它们的智力更为发达,脑容量增加到了1000立方厘米,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更为精细,并已开始使用火。我国的元谋人(约170万年)、蓝田人(约80万~60万年)、北京人(约50万~40万年)、和县人(约30万年)都属于直立人。
(3)智人
大约在30万年前,部分直立人进化成了智人。智人的四肢细而直,前肢(即手)已成为劳动和抓握的器官,脑容量达到了1400立方厘米,并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发达的语言器官(即双连喉头),鼻梁隆起,鼻尖突出,鼻孔朝下,开始有耳垂,面目表情肌肉发达,体毛稀少且短。
智人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约30万(或20万)~5万年前。它们可能曾与直立人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比较著名的早期智人为在德国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后来在欧洲其他地区、西亚和非洲都有发现,它们生活在距今约7万~3.5万年前,是欧洲和西亚直立人的后代。
我国早期智人的典型代表是大荔人(陕西大荔县)、丁村人(山西襄汾县丁村)、许家窑人(山西阳高县许家窑)、金牛山人(辽宁营口市金牛山)、长阳人(湖北长阳县)、巢县人(安徽巢县)和马坝人(广东曲江县马坝)。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或现代人。最早的现代人遗址发现于南非,距今大约13万~7.4万年。世界其他地区的晚期智人化石都晚于非洲晚期智人化石,因此,多数西方学者认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西亚、东亚、澳大利亚、欧洲、北亚和美洲大陆。
中国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有山顶洞人(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河套人(内蒙古乌审旗)、柳江人(广西柳江县)、丽江人(云南丽江县)、左镇人(中国台湾地区台南县左镇)等。
人类的祖先是一些从树上来到地面生活的古猿,主要活动在森林边缘、湖泊、草地和林地间。地面的生活使它们的体型变大,狗、山羊最早被驯化,其次是猪、牛、驴、马,最后是火鸡、鸡。
可是,世界各地驯化野生动物为家畜的时间并不是一致的。以猪的驯化为例,美洲约在距今14000年~9000年,伊朗约在距今11000年前,丹麦约在距今6800年,中国约在距今6000年前。中国是最早驯养家畜的地区之一,在距今约7000~6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有大量的家猪化石出土。约在距今5000~4000年前,中国驯化了野鸡。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使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加动植物的生产,生活有了保障。人口不断增长,人类开始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
开启智慧从猿到人的关键——劳动
在人类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打开了从猿到人的智慧之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分析研究了从猿到人的关键在于劳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理论。
如果说,直立行走是从猿转变到人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那么劳动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劳动促使猿的体质改造成为人的体质,手和脚得到了环境的改造。由于生存的需要,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地面,经常使用木棒、石块等天然工具觅取食物,防御敌人。前肢和后肢开始从事不同的活动,并逐渐形成直立行走的习惯。经过长期演化,古猿的前后肢得到了彻底的分工,后肢变成了脚,前肢变成了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产劳作中,猿的意识也逐渐发展进化成人的意识。由于直立行走,头部由向前倾变为垂直,脊柱托住了头部,为脑进一步扩大为球形创造了条件,而且扩大了视野,促进了头部器官的发展。
“正在形成中的人”在长期的集体活动中,需要互相响应和彼此交流意见,从而使它的喉头和口腔器官逐渐得到改造,逐渐能够发出清晰的音节,最终,产生了新的语言。
语言的交流和沟通间接地带动了思维的发展,思维又促进了人脑和感觉器官的发展。这样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古猿的脑髓逐渐变成了人的脑髓,并日益完美,从而使猿的本能意识也逐渐发展为人的意识。
由于语言和意识的出现及各种器官的发展,猿人终于能够制造各种生产工具。因而,人终于脱离了动物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猿群也自然“集腋成裘”地发展为人类社会。
迈向文明的“金钥匙”——火
火是大自然中最神奇和最常见的现象,是人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至少在50万年之前,人类就已经懂得使用火了。
考古发现,在北京猿人生活过的洞穴中,发现了好几层灰烬,并且从中找到了许多被火烧过的石头和骨头。实际上,人类使用火的历史比这还要久远,北京猿人已学会了管理火。
人类开始使用火,它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前景,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火可能帮助人类驱赶野兽,保卫自己;火可以用做洞穴里的照明,给人类以温暖,避开严寒的侵袭;火还可以帮助人类猎取大型野兽,使人类能吃到烧熟的食物。火的使用是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迈向了文明的第一步,是人类从动物界最终分化出来的标志之一。
原始人类利用自然中的野火,把它作为火种保存起来。那时,他们初步懂得了火可以用于熟食、取暖、杀伤野兽等。经过了极为漫长的时间之后,人类懂得了人工取火的知识。他们发现石头间的碰撞可以产生火花,物体间的摩擦也可以生出火来,从而掌握了一些取火的技巧。在前南斯拉夫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一根烧焦的木棍,它的一端光滑明亮,是由摩擦造成的,这被认为是人工取火的一个证据。
3.血缘纽带——人类社会
从猿到人过渡的过程中,由于人类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对付严峻的生活环境,他们几十人结成小群体,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这就是“原始群落”。在这种群体中,人们使用天然工具,但还不知制造工具和用火;群体规模有限,游动转徙于各地,无婚姻、家庭,过着群居杂婚的生活。
原始群落是人类社会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即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
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原始群落便跨入了人类社会的第一阶段——原始社会。这一阶段先后经历了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三个依次更替的阶段。
血缘家族是原始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占原始社会历史的99%以上,相当于旧石器石代的早期和中期。它因出现在氏族制度之前,所以也称前氏族公社。
血缘家族内部实行内婚制,所有同辈的兄弟姊妹可以互为婚姻,排除了长辈和幼辈间的婚姻关系,使人类逐渐开始避免因原始群落乱婚所造成的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的问题。这种婚姻状况在许多民族的古老神话传说中都有反映:埃及大神奥西里斯和女神伊西丝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印加人的神话中,日神和月神也是兄妹婚配;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是姊弟关系。此外,在血缘家族内部,人和人之间完全平等。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它仍是一个不大的群体。在它的内部,两性间的社会分工已经开始。血缘家族成为了氏族公社产生的基础。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血缘家族时期,人类开始相对定居,为各血缘群体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同时,人类在实践中意识到兄弟姊妹间的婚姻对人的体质的危害,于是开始禁止血缘集团内部同辈男女的婚姻关系。当一切兄弟姊妹间,直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的婚姻关系被禁止时,就组成一个坚固的女系血族集团了,换句话说,就是转化为氏族了。
最初的氏族是母系氏族,这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妇女所处的经济地位与血缘关系所决定的。妇女从事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可以比较稳定可靠地取得生活资料,妇女还担负着养育子女等家务活动。她们的活动,对于维系整个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松散和不稳定的婚姻关系,使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世系只能按母方确定,氏族成员死亡后,财产也只能归母方的血缘亲族继承。
在母系氏族公社里,生产资料、土地以及劳动产品都属于全体成员共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均分配产品,无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的生活。
母系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但它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低,人口稀少的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被冲破而走向解体。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金属器皿的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当时,农业、畜牧业主要由男子承担,男子在整个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妇女日益被排斥在主要社会生产部门之外,她们的劳动成为无足轻重的附属品。男子取得了支配全部剩余产品的权力。在婚姻家庭形态上也相应地从男女平等但不稳定的状态转变为以男子为主的家长制家庭,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男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了维系氏族的中心,父系氏族于是代替了母系氏族。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现象,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在父系氏族下,生产资料如土地、森林、牧场等仍归全氏族公有,但生产资料的分配则从以集体为单位变成以家庭为单位。这个时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日益增多,原来属于氏族公有的财产逐渐变成私有财产。氏族成员间贫富差别扩大,出现了阶级分化,战俘和一些穷人逐渐变成富人的奴隶,原始社会逐步解体并为奴隶社会所代替。
4.人戈相见——国家产生
人类进入父系氏族以后,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以氏族为单位的部落,逐渐形成部落联盟。
部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近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联合组成的社会组织。胞族是指从一个大氏族中分裂出来的一些小氏族,因血缘相同,奉祀共同的祖先等,又自然地结合起来的姐妹氏族。在原始社会里,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构成了早期部落。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活动地域,有共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有相通的方言。管理部落行政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是部落议事会,由参加这个部落的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组成。有的部落还推举一名议事会的成员为部落的首领,全体部落成员参加的部落成员大会,通常是在选举部落首领、决定战争或和平时才召开。
在原始社会后期,战争逐渐增多,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或者为了保障生存区域的安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落联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社会组织,叫做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联盟议事会,又称“贵族会议”,由参加这个联盟的各部落代表共同组成。此外,还设有军事首领、人民大会。
部落联盟的形成,扩大了各部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展了地域关系,同时也加强了联盟首领的权力,出现了王权的萌芽。部落联盟是更进一步的社会组织——国家形成的基础。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抗的时候才出现的。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使一部分人有了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可能。同时,以军事首领为代表的氏族贵族集团,凭借战争和日益增大的权力,占有大量财产和战俘奴隶,并把部分贫穷成员也变成奴隶。于是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
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特权地位,逐渐把部落联盟管理机关作为既用于对外掠夺,又用于对内压迫的工具。这样,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便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了。
国家的产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人类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人类历史上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国家: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先后出现于北非尼罗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及爱琴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