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我镇小学初中有关考试的两份规定:
(一)200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安排:
1.考试时间(略)
2.具体学科考试时间(略)
3.考试起止时间(略)
4.考试形式:原则上学生在原校一人一桌进行考试。
5.注意事项:①教室课桌椅必须三面靠墙,第一排课桌不可以离黑板太远,学生必须居中坐,书包统一放在教室前面,学生课桌中不能有任何与考试有关的东西。②四五六年级统一用蓝色圆珠笔书写,一二三年级用铅笔,不准使用涂改液和贴纸,若有发现该试卷扣10分……
(二)DS学校教学质量考核与奖励条例:
为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鼓励教师多上课,上好课,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本条例。
1.每学期由教导处对各位教师的学科教学质量终端评估一次(以期终考试成绩为依据),并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
2.考评内容主要是所任学科的及格率、优良率、优秀率(以下简称“三率”)与全校(或全区)平均水平的距离,根据该距离评定各率的等第。等第划分标准及评定办法(略)……
3.对六年级和九年级(初三)的第二学期不再进行单课各率的考核和奖励。六年级只考核全年级学生总数“三率”在城区的位置,“三率”均达到区指标要求的,为A等,奖励各主要老师每人500元;其中二率达到区指标要求的,为B等,每人奖励300元;其中一率达到区指标要求的,为C等,每人奖励100元;三率都达不到区指标要求的,为D等,不予奖励。……九年级只考核升学考试中全年级学生总分在城区的位置,分进入城区前100名的人数和前500名的人数两大类进行奖励。进入前100名,每进入1人,奖励每位主课(语、数、英、自、社政)老师每人100元,多进多奖。进入城区前500名,按进入人数的多少分四个等级奖励:36人以上,奖励每位主课老师150元,26~35人,奖励每位主课老师100元,16~25人,奖励每位主课老师50元,15人以下,不予奖励。……
4.本条例自2001学年第一学期起实施。……(2001年12月10日)
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校门只学了一点点“aoe”和“1234”,就让他们一人一桌考试,和高中生考大学一样,有这个必要吗?奖励老师的办法,考核老师的办法,都是单纯地以学生的考分为依据,给学生排名次,这是合理的吗?这一切做法,给我们的印象,是在搞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我国提出搞素质教育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我们的基层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误区中淤泥中而不能自拔。这是为什么?
事实已经证明:空喊素质教育,是素质不起来的。只要我们考核教师、奖励教师的依据和标准仍是学生的考试分数的话,那么,真正的素质教育永远不会到来,永远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只要我们考核教师、奖励教师的依据和标准仍是学生的考试分数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师就仍会给学生加压,仍会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题海”遨游!
令人感到可怕的是:一方面,有人喊出了“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已走进了死胡同”,需要大刀阔斧地加以改革;另一方面,我们考核教师、奖励教师的依据和标准,越来越极端化,越来越与学生的考试分数紧密相连(如,有一民办初中,进入重点高中的人数多为目的奖励,达到50000元的巨额;又如,各地相继实行的“末位淘汰制”,也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定的)。可怕又可怕在这些巨额奖励和末位淘汰制,逼着教师不得不更向应试教育的方向滑过去,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远,越来越背道而驰。这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的怀疑:我们的教育,究竟是考谁?考学生?还是考教师?还是二者皆而有之?这不能不使人产生更大的疑惑: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考学生考教师吗?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难学生和教师吗?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不能不说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知识的传授吗?是技能的培养吗?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健康发展,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而这些,正是我们的应试教育中被忽略忽视的。素质教育,最最重要的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具有现代的民主、自由、法治的精神。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外在的、功利的;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文化的、审美的、精神的、心灵的东西。现代公民的培养,健全人格的确立,都需要文化的、审美的、精神的、心灵的东西来培养和润泽。教育,应该是人文的教育,而不是死定理死真理死条条框框的教育。“教育主要是对人类心智的开发、个性的培养、理想的构建。”唯有如此,教育才成其为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才成其为真正的素质教育!
令人欣喜的是,终于有人看到了我们的应试教育是一条“死胡同”,终于开始反思开始改革了。要改,首先得从考试改起。因为应试教育,其最初的根源就是由于考试引起的。武汉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对考试进行反思改革的排头兵。《武汉小学聊天代考》的报道中说:升中学,上大学实行免试制,小学生考试也有免试制。武昌实验小学今年期末考试,部分学生不用考了,只需和老师聊天。据介绍,武昌区有中华路小学、傅家坡小学等好几所小学实行免试制,主要是激励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此举颇受学生欢迎。
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九年的义务教学,是学生各方面打基础的阶段,在这阶段,考什么试,选什么人才?选人才,起码是高中才有的事,是大学中的事(我认为,应该是社会的事,是用人单位的事)!所以,我想,在中小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应大力提倡武汉小学的免试制,取消考试!让考试尽量延后,到大学中去考,到用人单位去考。如果做不到,也应尽量减少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次数,如小学只在三六年级期末考考,初中只初三期末考考等。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出“死胡同”,才能拥有“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给“校长推荐制”多一点信心和宽容
北大将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消息自公布以后,很快引发了社会各界激烈的争论。据报道,根据实施方案,考生凭着一封校长的推荐信,便可获得北京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通过面试和审核后,将享受30分的高考“优惠”或者直接免试入学。
面对这一高考招生改革新方案,为什么公众不但不支持、不领情,反而大力贬斥反对,大加挞伐呢?甚至有人在网上发出了“北大和中学的校长们比火车站的陌生人更值得我们信任吗?”的怒吼声。其实,公众争论的焦点不是针对“校长推荐制”本身,而是针对其规范的程度。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招生办法,必须改变,“校长推荐制”,亦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可以这样说,“校长推荐制”符合教育规律,符合高考改革方向,符合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办学理念。但我们亦毋庸讳言,在出现了“三模三电”加分不公、少数民族身份作假等变了味的高考加分丑闻后,公众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集体不信任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不信任,不能成为停止“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高考招生改革新方案实施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按兵不动放弃积极探索高考招生改革新方案的借口,而应该成为我们把事情办好的动力。我们要把民众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集体不信任,化为实施这一方案的压力,努力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的具体办法。比如,北大规定推荐考生只要“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就行,而在一个中学里,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推荐谁不推荐谁,标准如何界定,如何确保校长公正无私?这些都需要我们制定出可行的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出来,都需要我们将这些细则公之于众,自觉地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
万事开头难。“校长推荐制”这一“新生”事物,在开始实施时肯定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一些漏洞存在,会遭到少数人的“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的破坏,导致新的高考不公。但对这一符合教育规律,符合高考改革方向,符合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办学理念的新方案,我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对待,给“校长推荐制”多一点信心和宽容。对“校长推荐制”,我们与其指责,不如尽量完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棒打倒”,而是呵护她,督促她,帮助她努力将我们知道的所有“漏洞”事先都堵塞住,使她尽量健康快速地成长,而不走上“新的高考不公”的不归路。
高考招生改革,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总枢纽,这决定了这一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校长推荐制”,只是高考招生改革措施中的一种,肯定还需要许多与之相关的高考招生改革措施出台,这需要我们作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校长推荐制”的出台,预示着公众期盼多年的高考招生改革开始了实质性的“破冰”之旅。我相信,随着“校长推荐制”的实施动起来,我们的高考招生改革一定会走出一条成功的康庄大道,给公众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二辑“爱心”的沦丧§§第二辑“爱心”的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