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北华捷报》援引“探险者”的文章,所作的连续报道风传到甘肃,在总督府和织呢局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无论是官员还是织呢局负责人和洋总办、监工都坐不住了。他们觉得美思尼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在读者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必须从各个方面说明羊毛的具体情况。商量了一阵,就以总监的名义给《北华捷报》的编者写了一封长信。信是这样写的:
《北华捷报》编者鉴:我们从友人某君处听说,有一位美思尼先生数月前在贵报发表了一篇记载本织呢局的文章,虽然没有看见他的原文,但听说美思尼先生诽语甚多。我们现在想占贵报篇幅说几句话,以便使读者对本局得一正确的印象。
如众所周知,中国的羊毛当然不如南非和澳大利亚的羊毛,品质也不如德国的羊毛。因此很难希望本局的产品能比得上外洋输入品。
接下来,信中对机器及水源问题作了如下解释:4000箱机器的最后一批,于1880年5月运抵此间,本厂遂于9月16日开工。安装工作在五个月内完成,时间不能算长,因为有些机件在路上损坏了,又有些浸了雨着了霜。五个德国技师和一个工头被聘来到此地教导纺织,那位工头后来因合同期满,业已回国。
信中详细介绍了机器种类、布局及运转情况后,写道:美思尼先生旅行西北,于2月10日到达兰州;他看见了开工情况,但当时产呢较少,因为临时缺水。后来我们又凿了一口深井,水源问题便解决了;自此(即1881年2月底)以后,本厂每日产呢8匹,每匹长50华尺,宽5华尺。我们的工作获得了左爵相和杨督宪的称赞。此外,我们觉得中国官员们没有什么令人不满之处,他们竭尽全力来协助工作,对我们所提的正常要求经常同意。
信的最后一段写的是对美思尼的看法:美思尼先生的文章并非报道正确情况,而显然不过是对本厂中外人士表示不满而已。美思尼先生16岁即离欧来华,以往二十年均在滇黔两省为中国训练军队。我们不知道美思尼先生从何处获得了织呢的知识,竟能在路过此间仅停留12日后,即在贵报对读者写出那样详细的报道?
信的落款是:兰州织呢局总监工李德、满德同启。兰州府七月二十五日这李德、满德两人是织呢局从德国请来的总管,也叫总监工。
其实,美思尼来兰之前,大清国杂志于1881年1月3日刊登通讯员发自汉口的一篇通讯中就预言,等到明年外国雇员合同期满后,这兰州织呢局很可能不久即将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了。这篇通讯指出,兰州织呢局有很多缺陷:
(一)羊毛很粗很杂,弄得每天得雇40个人挑拣羊毛,每天只能拣两磅。因此在织成呢布以前,羊毛的成本已经很贵。100斤羊毛中只有10斤能织上等呢;20斤能织次等呢;50斤只能织毡子和床毯,这种毡毯在内地几乎无人使用;剩余的20斤完全无用,全是杂毛和垃圾。
(二)道路很坏,虽然比以前好多了,每10里设一站,立了路牌,常叫兵勇们修路。
(三)水源不足,能找到的一点水也含着碱,使得漂染很困难,结果是呢布的颜色很黯淡。因为水源缺乏,全部机器每天只能织成10匹呢布,每匹长18码;如果水源充足,无疑地可以多织很多。负责的官员们对此则漠不关心。
(四)虽然努力建成了厂,但兰州织呢局的产品,不管在品质上或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的呢布,因为把兰州的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就比从欧美输入呢布要贵多了。
眼下探险者的文章一出来,织呢局的命运更加坎坷。
想当初,总督左宗棠在畜牧地区的中心设厂,一心想开发西北羊毛资源,为民兴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创办织呢局,实指望这个企业为甘肃人民带来效益,成为培养本土人才的摇篮,进而推广到全国去。甚至在他升任清廷军机大臣,调任两江总督的日子里,还念念不忘兰州织呢局的营运与发展。谁知左大人苦心开拓的事业,步履如此艰难。
织呢局的日子每况愈下。产品销不出去,入不敷出,亏损严重,难以维持;机器坏了无从维修;官办企业,大小委员就有10人,开支亦繁;本地人都穿棉布,不兴呢布,贩运到外省,运费又贵,不合算;加之俄国人输入便宜的毛织品冲击市场,企业就像处在四面楚歌中。随着洋匠和总办局务的委员先后辞职,只好停织了。
又是一个春去秋来的季节,秋风从远方带来了又一缕惆怅。
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十七日,《北华捷报》刊出消息:据说兰州府的织呢局已由新任总督谭钟麟下令停办。这是左宗棠三年前倡议创办的工厂,原打算开工能够盈利的。
《北华捷报》的评论是,左宗棠曾花费了很多钱,购到了最好的用本地羊毛织呢的机器;也曾盖了合适的厂房,安装机器后每日能产呢10至12匹;并且特别聘了七八个德国技师来教导本地工人以近代纺织的技术。但由于翻译人员没有能力,教导工作很困难;局中安置了一大堆冗员,干领薪俸,丝毫没有学习使用机器的愿望;于是情况便很不能令人满意。
10月24日,《北华捷报》跟踪报道:兰州织呢局这个企业,奋斗了五六年之后,证明完全失败。得不到充足数量的原料,运输道路恶劣,产品没有销售市场,这些合起来,使得这个企业无法成功。除了这些不利条件外,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完全不能出售,于是这座工厂现在已经放弃了。
有学者把兰州织呢局的失败归结为六句话:牧场未立,风气未开,万里甘凉,艰于转运,资本太重,不利行销。
由此可见,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企业本身的要求,加上左大人一走,好像天时地利人和也跟着走了。
无论如何,甘肃制呢局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毛织工厂,它开创了中国近代毛纺工业的先河,左宗棠、赖长等人无疑是发展中国近代织呢业的先驱者。是他们为一百年后兰州这座工业城市的兴起播下了种子。
织呢局尽管“昙花一现”,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第一个织呢局不在首都,也不在上海、汉口,却偏偏诞生在黄河上游皋兰山下的兰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