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同盟国与协约国两个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当时的同盟国是以德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王国所组成的,整场战争历时4年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集团的彻底失败告终。
英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它在战争中从德国、土耳其等战败国手中攫取了2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但战争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使它成为一个债务国。一战结束后的德国,基本上是一个废墟般的国家,也是个处于权力真空的国家,希特勒依着反凡尔赛条约的诉求,在一连串的争斗中得到了国家的权力。他成功地发挥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性,并配合独裁但有效率的政治手腕,使德国非常快速地恢复,以废除凡尔赛条约并达到民族自决为号召,开始重整军备并对外发展。
1938年底,两个德国物理学家发现,元素铀在核裂变时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发现马上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不久,法国物理学家和美国科学家进一步发现,铀原子在一定条件下衰变可导致链式反应,从而产生具有惊人破坏力的爆炸。1934年4月,德国汉堡大学教授保尔·哈代克向德国最高统帅部进言,要求尽快发展核武器。哈代克的建议引起了德国军政当局的高度重视,因为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战争的边缘,谁掌握了更有威力的武器,谁就有可能在战争中夺取主动权。
1939年9月26日,德国军备规划局在柏林组建了由著名物理学家维尔那·海森贝格、奥托·哈恩为首的核研究机构——铀协会,这标志着德国正式将“铀规划”纳入了军事科研轨道。1940年5月,德国征服挪威和比利时,由此控制了欧洲惟一以工业规模生产重水的挪威维蒙克工厂,并获得了比利时矿业联盟公司库存的1200吨精选铀矿,这个数量几乎占当时世界铀矿总数的一半。1940年12月,德国建成了它的第一个研究性原子反应堆,并掌握了金属铀的提炼技术,它意味着德国已基本具备了进行原子弹研究的基础。尤其是1942年秋,二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对新武器的需求更加速了德国研制原子弹的步伐。
英国的情报部门最早获悉德国研究原子弹的计划,并密切注视着德国的一举一动,他们知道,一旦德国拥有了原子弹,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阻止德国的研究计划,英国决定实施破坏行动。他们决定首先摧毁维蒙克工厂的重水储备设施,从而断绝德国生产核武器的重要原料。为此,他们制定出一个代号为“新手”的作战计划,空投伞兵并炸毁维蒙克工厂。1942年11月19日深夜,“新手”计划启动,但由于天气和使用滑翔机经验的不足,致使行动失败,40多名伞兵全部牺牲。
消息传到伦敦后,英国当局立即决定再次行动,要不惜任何代价阻止德国制造原子弹。他们制定了新的代号为“炮手”的计划,挑选了6名挪威特种部队成员组成一个偷袭小组,通过挪威地下组织的协助炸毁维蒙克工厂。为了保证能够成功地完成这次的计划,这6名小组成员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特种训练。
1943年2月26日,6名特工被秘密空投到维蒙克工厂附近的地区,与挪威地下组织联系上后,马上开始了行动。他们潜入守卫森严的工厂,将炸药安放在工厂的要害部门——重浓缩车间,然后迅速撤离。一切都干得干净利落,就如同我们在电影中常见的此类镜头一样。稍后,一声巨响震天动地,生产重水的主要设备和近一吨左右的重水被摧毁了。这次行动的成功,令英国人非常兴奋,他们认为德国人至少要用两年的时间才能恢复生产。没想到,仅仅8个月后,德国就恢复了重水的生产任务。虽然没有想到德国人的速度会如此之快,但这次行动的成功还是为盟军的最后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随着更多国家的介入和更多战场的开辟,形势对德国越来越不利,德国更加速了对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而盟军也毫不松懈,为防止德国狗急跳墙,决定彻底摧毁德国的原子弹原料生产基地。1943年,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命令美国驻欧洲的空军轰炸维蒙克工厂,这次轰炸给维蒙克工厂以致命的打击,使其几乎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面对这种局面,德国也迅速做出决定,把秘密储藏的重水和生产设备运回德国继续工作。盟军获悉了这一消息后,马上做出反应。他们很快就搞到了重水和设备运输所行的路线,并派出特工在运输轮船所经过的深水区放好了定时炸弹。当德国的运输轮载着那些“宝贝”经过时,炸弹准时爆炸了,重水和设备全部葬身湖底。盟军在经历了千难万险后,终于彻底摧毁了德国的原子弹制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