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始自1922年的发掘表明,约5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曾有一座繁华的城市突然在瞬间被摧毁了。它的遗址被命名为“摩亨佐达罗”,这在印度语中即是“死亡谷地”的意思。但当代不少学者都以为不如称它“核死丘”更适宜些。
持续多年的发掘,使掩埋在厚厚土层下的史前文明古城废墟重见天日。在这里,考察人员找到了此地发生过多次猛烈爆炸的证据。爆炸中心1平方公里半径内所有建筑物都成了齑粉。距中心较远处,发现了许多人骨架。从骨架摆放的姿势可以看出,死亡的灾难是突然降临的;人们对此毫无察觉。这些骨骼中都奇怪地含有足以与广岛、长崎核袭击死难者相比的辐射线含量。不仅如此,研究者们还惊奇地发现:这座古城焚烧后的瓦砾场,看上去极像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和长崎,地面上还残留着遭受冲击波和核辐射的痕迹。
联系到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对5000年前史实的生动描述,后人对“核死丘”的遭遇也就可以领悟一二了:
“空中响起轰鸣,接着是一道闪电、南边天空一股火柱冲天而起,比太阳耀眼的火光把天割成两半房屋、街道及一切生物,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天火烧毁了……”
“这是一枚弹丸,却拥有整个宇宙的威力,一股赤热的烟雾与火焰,明亮如一千颗太阳;缓缓升起,光彩夺目……”
“可怕的灼热使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类等统统烫死;死亡者烧得如焚焦的树干,毛发和指甲脱落了。盘旋的鸟儿在空中被灼死,食物受染中毒……”
难怪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认为这部印度古代叙事诗中记载的分明是史前人类遭受核袭击的情形。
考古学家在西亚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谷地也曾发现过类似南亚“核死丘”的遗迹。考古学家在这里一层层地挖下去,发现了约8000年的史前文明。在最底下的一层,挖出了类似熔合玻璃的东西。科学家最初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直到后来美国在内华达州核试爆场留下了与这种完全相同的熔合玻璃的遗物。而这种“核熔玻璃”,人们已在恒河上游、德肯原始森林里以及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滩等地陆续发现了好多。在这些地方都分布着一些焦地废墟。有的废墟大块大块的岩石被黏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有的城墙被晶化,光滑似玻璃,连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而造成岩石熔化需要达20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自然界中的火山喷发或森林大火均不能产生达到这种高温的热能,惟有原子弹爆炸才能提供如此条件。
地球上这类史前“核死丘”的发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对此,科学家们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