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公司执行力差是员工的能力和态度问题,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执行力差是现象,管理不善才是本质。
研究大量国内企业执行力表现,可以发现员工执行力差多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不知道干什么。
有的公司没有明确的、能够落实的战略规划,也没有明确的营销策略,使员工得不到明确的指令;也有的公司策略不符合市场需求,员工只好自发地进行修改;还有一些公司政策经常变,策略反复改,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使员工很茫然,只好靠惯性和自己的理解去做。
2.不知道怎么干。
国内很多企业的新员工,要么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要么培训没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即使有的公司对员工做了励志培训和拓展训练,使员工热血沸腾,但具体工作怎么干还是不知道;有的公司给基层员工做了一些行业趋势、宏观战略的培训,但没有教给他们有效的工作方法。
3.干起来不顺畅。
举个简单的例子,员工小刘需要向上级报批 3000元的促销费用,首先要给经理批,经理批完总监批,总监批完副总批,副总批完财务批,财务批完老板批。结果,总监出差耽误了 7天,财务搞不懂这钱该花不该花,也不想求证,就把这事搁置了半个月,最后这笔钱终于批下来了,但是总共花了 1个月,已经不需要做促销了。申请者一开始要不断地解释为什么要花这笔钱,然后又要不断解释为什么不发,在这个过程中,工作热情被消耗,慢慢地就变得不主动做事了。
4.不知道干好了有什么好处。
企业大都有对员工的激励措施,但是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往往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把政策制定得太过复杂,使员工很难算出来下个月自己花多少精力达到什么结果就能拿多少奖金,这样就使激励政策作用大打折扣,执行自然也会打折扣。
5.知道干不好没什么坏处。
企业中,没有处罚或处罚不当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有的是亲缘、血缘、地缘关系,能放一马就放一马;有的是自己的人,自然不会处罚。当罚不罚严重破坏了游戏规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榜样的危害也是无穷的”。
这些制度成摆设、不执行的通病正在我们身边上演。
2010年 1月 12日,贵州福泉和安徽芜湖相继发生了脚手架事故。 2010年 1月 3日,云南昆明新机场的在建引桥发生垮塌事故。云南昆明建筑安监部门在事故勘查时,发现在建桥梁支撑模板钢管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直径 48毫米的钢管壁厚小于 3毫米,而规范要求钢管壁厚 3.5毫米,负差不能低于 0.5毫米。有权威技术部门测算过:相同直径的钢管,每减少 0.5毫米壁厚,其承载力就将下降 15%~ 30%。
根本原因出在哪?建设安全资深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出在管理制度上”。施工总承包单位一般都将脚手架工程发包给专门的劳务公司。尽管总承包施工单位在分包时会下达相关技术要求,但脚手架劳务公司里的农民工没有几个懂得这项施工的安全规范技术要求,按照规定执行就成了空谈。
观察我们的企业,很容易就会发现,员工执行的规章制度名目繁多,有的企业更是形成了整套的体系、内容不但周全且详细,但仍有人并没有照着制度来完成任务,也有人认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执行起来应该有弹性……这就是陷入“制度化”陷阱的表现,企业的规章制度成了空洞的口号,执行也变成了空谈。执行下来的结果,与规章制度所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在很大程度上,是执行者根本没有真正领会规章制度的意思及要求,就机械地盲目执行,以致费时费力却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让公司规章制度按照原本所求执行下去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在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让执行制度的人参与,一是避免制度的不合理,也让执行人理解规章制度的原始意思。第二,规章制度阐述清楚,语言明了,用词准确,无歧义,无法说清楚时,可列明操作实例,尽量使规章制度在传播中保持原意。第三,规章制度确定后,需详尽地向执行人解说,必要时,可进行实况演练。第四,对于初次执行的规章制度,其执行的结果是否与设计初衷一致,需再次确认,就像产品线首件确认一样,以免一错全错。第五,在执行时,执行者需敏感关注环境条件的变化,一旦觉察到改变,及时做出应对判断,确定新的执行方案,切不可简单生硬地照旧执行。第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督查、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
§§第三章 在拖延中搁浅执行
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一个素来以速度和执行力著称的团队。他们之所以具备这样的素质,都是因为这个团队奉行绝对服从的理念,他们雷厉风行、绝对服从,从来不问为什么,决不拖延时间,从不找借口……我们的团队如果能养成迅速执行的习惯,问题一定能得到快速解决,企业、个人也就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这样的团队和员工何愁不优秀?何愁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