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有善心做了点善事一定想让别人知道,不是真正的善心;有恶心怕别人知道,这就是大恶。
“解析”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不求名,是中华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彰显了一个人乐于奉献、不计得失的名利观,彰显了一个人尊重生命、善待他人的人性光辉,彰显了一个人淡泊名利、不沽名钓誉、不贪图名利、做好事不求回报的至高思想境界。
《了凡四训》里指出:所做的好事为人所知的是“阳善”;做了好事不为人所知的叫“阴德”。行阳善的人,能享世间名誉。世间名誉虽然也是福,但却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点善事便大肆宣扬、沽名钓誉,使名誉超过了实得而浪得虚名,那么这种“阳善”非但得不到福报,说不定会遭奇祸。行善而不为人知就是积阴德,行善而不求人知道的传统美德可能就源于此。有阴德的人,上天必将赐福于他。行善出于至诚,不是为了做善人而行善,没有期望获得福报的念头,默默无闻地坚持不懈地时时处处行善,这才是真的积阴德,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里的“余庆”可不只是指自己一身,而是指惠及后世子孙。因此,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道:“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在历史上,一人行善积德,惠及子孙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孔子、范仲淹为例,他们的子孙后代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仍受到人们的尊敬。
人都会犯错误,但犯错误也有几种,一种是无意的,一种是有意的。无意犯的错误,知道错了可以改正;有意犯的错误,你是明知故犯,那就麻烦了。但明知故犯里边有一种是因为情绪使然。比如明知杀人抵命,可是两个人闹矛盾因为一时太冲动一气之下就将别人杀了,杀完以后后悔万分,内疚自责,最后到公安机关自首,这种恶虽然是大恶,但有悔改之心。在服刑的犯人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一时冲动而犯罪的。但是有意犯错误里边还有一类,这些人心肠极坏,杀人放火盗抢奸淫都蓄谋已久,做了这些坏事根本没有一点自责愧疚,只求怎么逃脱,这样的恶就是真正的大恶。
孔子说:“过则勿惮改”,犯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君子犯错误,就像天上的日食和月食,人们都能清楚地看见。你犯错误别人看得清楚,你改过时别人也看得清楚,只要你改正了错误,人们仍然景仰你。一个人不怕犯错,只要知错能改,便是好事。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意思是说小人犯了错误总要掩饰,一开始犯了小错,遮掩过去,长此以往,小错一个接一个,最终便酿成无法挽回的大恶。
《中庸》里讲:“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指自己独处的时候要谨言慎行,有人跟没人一个样。人能做到有人没人一个样,自然不会因为没有人看见就不做善事,也不会因为没有人看见就做恶事。行善去恶都是完成自己人格的需要,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了凡四训》又说:“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什么是耳目?让别人耳朵听到,让别人眼睛看到,觉得你这是在积善,这叫“徇耳目”。更不能够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那不是真正积善。“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我们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默默地洗去那些自私自利的念头。“纯是济世之心,即为端。”端就是直,正直的心,大公无私。“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即在行善的时候,里头夹杂着一丝一毫媚世之心,这个心就弯曲了。媚世是什么?讨好,讨好世人,让别人知道,你看我是善人,我是慈善家。有句俏皮话说得挺有意思的:“慈善家,慈善家,慈善起家。”用慈善事业来图名图利,这就是媚世之心。
“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就像薛包(东汉汝南人,安帝时著名孝友)对他的弟弟,纯是爱人之心,没有一丝毫怨恨。他弟弟要求分家,他把好的完全都让给他们,没有丝毫计较,这是没有愤世之心。“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这个心纯是敬人,尊敬别人,我行善,我积德,我对别人是一种恭敬的心,没有丝毫玩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