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如果为人子女只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做子女的道理。
“解析”凡人都有父母,轻资财、重父母才是正理。假如因资财而薄待父母者,那简直就不是人应该做的了。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会“重资财,薄父母”?是因为他把本末给倒置了,分不清哪个是根本,哪个是枝末。古人说得好:“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这里的“本”是指草木的根系,“源”是指水流所从出的地方或指事物的根由。一棵树木要有根才能够茁壮繁茂;一条河流要有不息的源泉,才能够源远流长。父母是做儿女生长的根本和源头,所以世间没有任何一桩事物能够比孝顺父母更重要的了。《大学》说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里明确地指出道德是人的根本,而资财只是枝末而已。那么道德里面什么是根本?孝道是根本。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就说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王道教化就是由孝产生的。
世间人因为从小没有接受道德教育,又受到社会的名利思想污染,所以往往就做出“重资财,薄父母”的行为。如果自己财富满足或显得富贵了,就把父母忘掉了;如果自己经济贫乏,向父母要钱而不管父母如何困难,父母如果不给或给少了心里就生起怨恨之心;如果父母年迈,不能自给自足,要子女去负担,往往生起厌恶心理;如果为了遗产兄弟对簿公堂,或者是年迈父母尚在,特别是鳏寡老人,兄弟不肯抚养,彼此互相推诿,这都是败德到了极处,不知道自己这个人身是谁给的。自己在襁褓的时候,父母乳哺养育,当时有什么财产?自己能够长大成人,都是父母的心血换来的。为什么如今有了一点自己的财产,有了一点金钱,就把父母给看轻了?甚至要跟父母斤斤计较起来,这岂是当为人子的道理!
请看下面一个故事。
唐朝崔沔(mian)是有名的孝子。崔沔幼时家居成都地区,八岁时父亲就死了,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十三岁时,他母亲又得了眼病,于是他变卖了家产,到处为母亲求医问药,但还是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纪就支撑起了这个家,把母亲伺候得好好的。崔沔家门口有一个水塘,塘边是一条弯弯的小路,住在附近的人每天都从这里经过。一天晚上,母子俩正在吃饭,忽然听见门外有嘈杂的喊声,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孩摸黑从塘边走过,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幸好他相救及时,那个小孩才保住了一条命。
回到屋里,母亲忽然对崔沔说:沔儿,你明天在屋门前挂一盏灯笼嘛!这里路窄,晚上又黑,人家从这里路过很不方便,照起灯笼就不会掉到水里头了。崔沔担心用油要多花钱。母亲说:我们节约点就行了。
崔沔是个孝子,当即就依了母亲的意思。第二天,天刚黑的时候,他就在屋门口挂起了一盏灯笼。大家都很感动,知道崔沔家里穷,便你一点儿我一点儿,自愿拿出一点儿灯油送来。从此再也不会有人掉到水里头了。
崔沔一边种菜糊口,一边发奋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进士。他念念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经常陪着母亲游玩。一天,他们去馆子里吃饭,崔沔搛了菜给母亲吃。母亲吃了问:这是何菜?崔沔说这是高笋,母亲便说:高笋好吃,细滑爽口。
为了让母亲时常能吃到高笋,崔沔后来请人在家门前挖塘栽上了高笋,并在周围栽上果树。后来,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终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很伤感。他回到自己简陋的家里为母守孝,塘里遍种高笋,每年清明节总不忘给母亲送上一份高笋,白玉一样的高笋承载着崔沔的拳拳孝心。世人为之钦佩感动不已,为了纪念崔沔对母亲的孝心,后人就把这地方取名为高笋塘。
崔沔的儿子崔佑甫,后来成为唐德宗李适一朝的贤相;崔沔的孙子崔植也成为唐穆宗李恒一朝的宰相。后人都认为崔沔子孙的富贵,是崔沔的孝心与善行所积下来的福报。崔沔之孝,不仅在于从物质上赡养母亲,更在于从精神上,感情上的关心与体贴;崔沔之孝体现在能帮助母亲实现她的善念,母子一起积德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