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是因地域不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穿衣风俗。地方性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带有地方烙印。陕西牧羊人的打扮,白色的头巾、土布的裤子、小褂和冬天的老羊皮袄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气息。妇女们的服饰简朴、大方,上身穿一件花色袄,下穿“扎脚裤”,更是别有一番西北特有的风韵。东北的民间服饰具有粗犷、憨厚的气息。上海的民间服饰具有纤细、细腻的气质。北京的民间服饰有宽大、圆长的特点。地方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多种因素,经过历史的锤炼,逐渐形成了地方性。例如民间服饰的生产材料,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或是本地的特产,这样就形成了本地独有的服饰材料。有的地方以“棉花”为主要服饰材料;有的地方以“麻”为主要材料;有的地方以“蚕丝”为主要服饰材料;有的地方银比较丰富,多用银饰品作为装饰;有的地方植物染料比较多,因此蓝印花布较发达等等,不胜枚举。民间服饰的地方性常常与民间服饰的民族性有很大关联,但是一个民族因为居住地的不同往往也有不同的地方性。
民间服饰在民间逐渐发展,但是它发展的轨迹始终和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穿戴习俗多数从实用出发,也有从信仰出发的,更多的与民族的禁忌有关系。中国的穿戴禁忌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其出发点是反对乱穿衣乱戴帽,对于异常穿戴,要受社会群体舆论的谴责。民间有亲人死后有反穿衣的习俗,有些地方给死者穿寿衣,不直截了当地穿在死者的身上,而是让孝子先一层一层地反穿在身上,然后再整体地剥下来一次性地穿在死者的身上。可见平时反穿衣服是不吉利的,同样反戴帽子也是不吉利的。民间服饰穿戴的禁忌,从服装的款式到色彩都有一定的规范。但穿戴禁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不断地改变,某些禁忌已经不合时代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中国的婚礼必须穿红,白色是禁忌,现代的婚礼穿白色已成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