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民间服饰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中国民间服饰艺术是一个非常广博的体系,它来自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又为老百姓的生活服务。民间服饰艺术的广泛性、多创性、乡土性、普遍性、民俗性等特色,是民间服饰艺术生命力极为旺盛的要素。
中国的民间服饰艺术扎根于各民族人民生活之中,不但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和热爱,更重要的是民间服饰的创造者,就是劳动人民自己。中国广大的国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城市到农村,生活方式、地理气候、语言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民间服饰艺术的创造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华民族的服饰艺术从很古的祖先开始,就在中华大地上广泛地繁衍。据考察,在全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7000余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纺纱、捻线的原始工具,形式多样,上面所绘的花纹丰富多彩。从这些纺织工具可以看出,在我国的南北东西,都有大量的纺织品问世。如湖北天门石家河出土的“彩绘纺轮”、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刻花对鸟纹骨梭”、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纺轮、江苏吴梅堰出土的刻花“几何纹骨梭”等。这些纺织工具创造了大量的纺织品,真可谓是花样百出。
纺织品的出现,使得服饰配饰逐渐得到充分的发展,如:“鞋饰”、“帽饰”、“衣饰”、“发饰”、“耳饰”、“颈饰”、“佩饰”、“臂饰”等。全国各地民间服饰的风格、艺术品位各有不同,但由于人们的迁徙、流动、战争等因素,使得服饰艺术广泛地进行了交流。虽然地区的差异使得服饰艺术各有特色,但工艺流程、装饰题材、装饰材料都是大同小异的。如古代的发型,妇女蓄发不剪,只是把头发绾成“髻鬟”。为了使头发不至于松散,所以用“发簪”连贯,这就是插簪。“簪”形式很多,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造,如骨、石、竹、木、金属、玉等。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要举行“插簪礼”。现代的民间“发饰”多种多样,讲究的有金、银、铜、骨、木、竹、塑料、有机玻璃等材料制成。我们所说的现代民间“发饰”与古代的插簪不一样,只是固定发型的一种装饰品。旧时一些穷苦人家的女孩子,用一根红头绳也算是一种装饰了。
颈饰在原始时代就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饰品,开始时只是用一些如“狗牙”、“兽骨”之类的东西,串起来作为颈饰。以后又逐渐发展成用贝壳串起来作为颈饰,贝壳在古代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曾一度被当成货币使用。自从有了金属以后,金属项链慢慢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金、银饰品为人们所喜爱。近、现代的颈饰品更是五光十色,珍珠、玛瑙、各种宝石、钻石等贵重项链成为富有的标志。在民间这些贵重的饰品,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拥有的,但是民间却创造了大量的既是装饰性很强的、价钱又很便宜的颈饰品。如:利用枣核、小核桃、桃木等民间的土产,雕刻成各种花样,然后串连起来作为颈饰。到了一些节日,根据一些风俗的需要,制造一些漂亮的颈饰。端午节为了祝福孩子幸福地成长,用彩色丝线缠绕成粽子、小扇子、梳子、小老虎、五毒等,给孩子戴在脖子上或挂在身上以示祝福。
“服装佩饰”的种类更是繁多,凡是能在服装上佩带的东西,都被装饰得丰富多彩。如:“云肩”、“香袋”、“荷包”、“扇套”、“耳套”、“帕袋”、“钥匙袋”等,在旧时,都是服饰配饰中不可缺少的。民间服饰在民间被广泛地接受,各个民族互相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有特色,在中华大地上广泛地流传。
多创性是中华民族民间服饰的又一特色,即使是一个地区的服饰,也有各种各样的趣味。如苗族的银饰种类不下四十种;维吾尔族的“小花帽”也有很多花样;安徽的民间服饰同样是用蓝印花布制作,但合肥与芜湖的风格却不一样。服饰美是服饰发展中永恒的主题,民间服饰围绕着“美”的愿望进行创造,这是民间服饰统一的命题。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有服饰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每一个参与创造美的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生活经历。既然是民间服饰,从构思、搜集资料、设计、制作到实际的穿用,都是在家庭手工式的条件下完成的。旧时的女子在出嫁之前必须学习女工,多是由母亲传授技艺,不但能做各种服装,还要学会纳鞋底、绣花等技艺。虽然家庭服饰的诞生离不开社会的影响,但毕竟是一家一户完成的艺术创造。因此民间服饰的创作方法是多样性的,如“马甲”是中国各民族都很喜欢的服饰,但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款式变化多端、制作工艺繁复不一、穿着方法不同、材料优劣不等、色彩变幻无穷等等。多创性还源于各个民族的多样生活、多样风俗习惯以及当地的经济情况。当地的土特产品往往是服饰创作的基础,苗族地区盛产银子,银饰特别发达;赫哲族地区盛产特种鱼和毛皮,因此他们经常以鱼皮和毛皮做服装的装饰。云南的傣族,由于天气炎热,服装的款式比较简洁、秀丽;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天气寒冷,因此服装以保暖为主。虽然民间服饰有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也表现了各地区、各民族特有的特征,但始终具有中华民族统一的服饰文化特点。
民间服饰所以能在民间流传,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乡土性”浓厚。什么是“乡土性”?民间服饰来自民间、扎根在民间,为民间所用,为民间所创造。他们用土法纺的纱、织的布,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创造。他们把身边经常看到的事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渴望吉祥如意等当作创作的题材。本乡本土,自做自穿,如果再吸收一些外乡民间服饰的精华,更丰富了创作的源泉。有人说:民间服饰很俗而不雅,只有乡下人才喜欢,说什么“乡里乡气”,实际上这是不了解民间服饰的发展。传统的民间服饰艺术,是旧时家庭手工业发展的产物。由于全国地广、人口众多,各地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很难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理论指导民间服饰的生产。民间服饰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传统和现代之分。民间服饰不仅仅在农村流行很广,即使是在城市也受老百姓的欢迎,有很多服饰都是从农村民间服饰演变而来。旧时在城市里流行的马甲、裙子、旗袍、绣花鞋、帽子等服饰的装饰,与农村的民间装饰出自同一源流。即使是宫廷服饰也受民间服饰的影响。民间服饰真正是从自然中诞生,又在自然中生存,现代人多研究一下民间服饰,利用其精华真可以说是回归自然了。
民间服饰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民间服饰在城乡普遍流传,关键是民间服饰是以实用为出发点的。它的制作不用很高级的设备,没有多少复杂的技术,城乡老幼妇女都可以胜任,一学就会,因此流传得比较快。当然有些技艺还是需要努力学习才能胜任,如刺绣、织锦等,但这些技艺,都是建立在比较简单工具的基础之上的。刺绣只是一个花绷子、一根绣花针和若干丝线;鞋底的加工只需一副夹板、一根针、一个锥子若干花线和棉线;蜡染衣料只需一副蜡染刀、若干染料等。由于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工艺不是很复杂,因此传播很快,这是民间服饰的普遍性的原因。
民间服饰所以能普遍地传播,这是民间服饰与民间风俗有机地结合分不开的。“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民间服饰创造、发展、出新的“温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服饰文化有几千年的传统。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服饰文化无不依附于政治。自从有了冠服制度以后,服饰更是统治阶级赖以划分等级和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人民在高压政策下,不得不服从统治者在服饰上的苛求,因此在民间形成了带有一定封建色彩的穿着习俗。民间的生活与宫廷、贵族、商贾的生活真有天悬地隔之别,多数人挣扎在贫困线上,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经济情况与贵族有天壤之别。因而,民间的服饰穿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程序。人民是贫困的,是受压迫的,他们也时刻进行着反压迫、反贫困的斗争。可是由于统治者的镇压和盘剥,无法翻身,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寄托在神灵、祖宗的保佑上。他们渴望生存、希望长寿,想生活过得好一点,希望幸福和吉祥永远伴随着自己。这种精神寄托和渴望往往融合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民间各种各样的生活习俗。服饰穿戴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民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是民间服饰的渊源。全国各地的民间习俗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在款式、色彩、风格、穿着习惯上大同小异。这是因为这些风俗都是来自生活、来自相同的信念、来自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