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观点,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可以说,在20世纪几乎没有比进化论更能震动人类思想的理论了。
1.“不务正业”的学生
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但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达尔文对神学院的神创论等谬说十分厌烦,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上,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一如既往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传奇的经历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老本行”—自然科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这是他一生的传奇经历之一。
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访当地的居民,有时请他们当向导,跋山涉水,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发现了许多没有记载的新物种。他白天收集各种各样“让人不可思议的没用的石头”,晚上又忙着记录收集经过。在这些常人难以理解而又艰苦卓绝的考察过程中,达尔文整日思考着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奇花异树,人类万物究意是怎么产生的?它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他的“叛逆”性格开始显现。
1832年2月底,“贝格尔”号到达巴西,达尔文上岸考察,向船长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的要求。船长大吃一惊,但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当达尔文攀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时,他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后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满载而归”。
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并立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
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它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在这部巨著中,达尔文系统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学说:第一,一般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物种是由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物种;第二,共同祖先说;第三,自然选择说—种群中的个体存在变异,那些具有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更多的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将逐渐被淘汰,这种微小的变异会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得到积累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第四,渐变论—即物种是通过微小的优势变异逐渐改进的。
当时《物种起源》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激烈争议,拥有传统思想的人们狂怒了,而拥有新思想的人们却广泛赞成,并使进化论渐渐演化成超出生物学范畴的一种哲学思想。现在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少科学家对进化论提出了质疑,但《物种起源》的伟大性不容置疑,巨著地位无法被撼动!
4.达尔文的晚年
晚年的达尔文,尽管体弱多病,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连续出版了《人类的由来》等很多著作。1882年4月19日,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全世界为之哀痛,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