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有一项体育运动叫“攀登”,其实在鸟类中,也有这方面的冠军呢!它们的攀登本领名不虚传,不仅能在坡地和高山上进行攀登。而且还能在笔直的树干上行走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是它们凭借强健的脚趾和紧韧的尾羽,可使身体牢牢地贴在树干上,也正因为如此,科学家给它们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攀禽”。在攀禽中食虫益鸟比较多,如啄木鸟、杜鹃、翠鸟、雨燕、鹦鹉等。
1.啄木鸟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本上就曾经认识了啄木鸟,它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位“森林医生”,它们专门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娥、蠢虫等害虫,每天能吃掉1500条左右。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3公顷的森林中,若有一对啄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啄食害虫可达80%以上。
啄木鸟为啄木鸟科的一种善于攀登的鸟类,总的类型约有180种,以在树皮中探寻昆虫和在枯木中凿洞为巢而著称。除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以外,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全世界,其中以南美洲和东南亚数量最多。大部分的啄木鸟为留鸟,但少数为温带种类,比如北美的黄腹吸汁啄木鸟具有迁徙的行为。
大多数啄木鸟终生在树林中度过,在树干上螺旋式地攀缘搜寻昆虫;只有少数在地上觅食的种类,它们像雀形目的鸟类一样栖息在横枝上。多数啄木鸟以昆虫为食,但有些种类吃水果和浆果,吸汁啄木鸟一般在特定季节吸食某些树的汁液。春天,啄木鸟会发出响亮的叫声,这是雄性占领地盘的表示,并且此时它们常常用啄击空树,或偶尔敲击金属,从而使声响扩大;在其他季节中,啄木鸟则比较安静,通常很少听到它们的声音。啄木鸟大多数没有社群性,往往独栖或成双成对地活动。
不同种的啄木鸟形体大小差别很大,体长从十几厘米到四十多厘米不等。如绒啄木鸟体长约15厘米,北美黑啄木鸟体长约47厘米。啄木鸟能够在树干和树枝间以惊人的速度敏捷地跳跃。它们能够牢牢地站立在垂直的树干上,这与它们足的结构有关。啄木鸟的足上有两个足趾朝前,一个朝向一侧,一个朝向后身体后,并且趾尖有锋利的爪子。啄木鸟的尾部羽毛坚硬,可以支在树干上,为身体提供额外的支撑。它们通常用喙飞快地在树干上敲击,以寻找隐藏在树皮内的昆虫,确定之后,它们坚硬的喙能够飞速在树皮上啄出一个深深的小洞并闪电般伸出长长的舌头捕捉到昆虫。
橡树啄木鸟体长约20厘米,以橡树果作为冬天的食物,在树皮上钻洞储存食物。主要分布在北美洲西部、南到哥伦比亚的落叶林中。红头啄木鸟体型与橡树啄木鸟相似,体长约19~23厘米,稀疏地分布在洛矶山脉以东的北美洲温带开阔林地、农地和果园。此外,还有黑啄木鸟、象牙嘴啄木鸟、绯红背啄木鸟等约有180~200种。
2.杜鹃
杜鹃为杜鹃科的一种比较善于攀登的鸟类。我们所说的杜鹃一般指杜鹃亚科和杜鹃亚科的约60种树栖种类。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
杜鹃的体长不一,普通杜鹃身长约16厘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鲜绿色。大型的地栖杜鹃身长可达90厘米。大多数地栖杜鹃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红色或白色的斑纹。有些热带杜鹃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样的蓝色。大部分杜鹃的翅膀较短,尾巴较长,有的特别长。尾巴羽毛的尖端还点缀着白色。地栖杜鹃的腿比树栖杜鹃长,脚掌前后有双趾。喙粗壮结实,有点向下弯曲。
杜鹃科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在东半球热带种类尤多。杜鹃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它们非常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杜鹃最为人熟知的特性是孵卵寄生性。即是说杜鹃产卵于某些种鸟的巢中,靠养父母孵化和育雏。杜鹃亚科的47个种类有不同的适应性以增加幼雏的成活率,如杜鹃的卵形和寄主的卵形差不多,因此减少寄主将它抛弃的机会;杜鹃成鸟会移走寄主的一个或更多的卵,以免被寄主看出卵数的增加,又减少了寄主幼雏的竞争;杜鹃幼雏会将同巢的寄主的卵和幼雏推出巢外。某些杜鹃的外形和行为类似鹰属,寄主见之害怕,因此杜鹃能不受干扰地接近寄主的巢。黄嘴美洲鹃和黑嘴美洲鹃是非寄生性的杜鹃,生活在北美洲;小美洲鹃在美国只见于佛罗里达的南部海滨,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至南美北部也能见到。中、南美洲还有12种非寄生性杜鹃,有些种类归属蜥鹃属和松鹃属。非寄生性杜鹃在低矮植被中用树枝营巢。雌、雄鸟均参与抱卵育雏。
3.翠鸟
翠鸟别名鱼虎、鱼狗、钓鱼翁、金鸟仔、大翠鸟、蓝翡翠、秦椒嘴。翠鸟的喙比较大,多以鱼为食,体型比较强壮,长约10.45厘米;羽衣鲜艳,许多种类都有羽冠。腿短,大多数尾短或适中。头大与身体不相称,喙长似矛,翼短圆,3个前趾中有2个基部愈合。翠鸟的整体色彩配置,十分鲜丽。头至后颈部为带有光泽的深绿色,其中布满蓝色斑点,从背部至尾部为光鲜的宝蓝色,翼面也为绿色,带有蓝色斑点,翼下及腹面则为明显的橘红色。喉部有一大白斑,一般从额至枕为蓝黑色,身上密布翠蓝色横斑,背部呈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像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为翠鸟。
翠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并借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和芦苇上,也常常停息在岩石上,因而翠鸟又有“鱼虎”、“鱼狗”之称。而且,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在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翠鸟的捕鱼本领几乎是百发百中,毫无虚发。
中国的翠鸟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最后一种比较常见,分布也广。翠鸟的嘴长尖而粗厚,头比较大,尾和脚比较短。翠鸟常栖息于有灌丛、疏林或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以鱼为食,营巢在岸旁洞穴中或在沙洲打洞为巢,热带种类在白蚁丘内打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大部分为留鸟。
中国南方的翠鸟繁殖期为每年4~7月。翠鸟能用它的粗壮大嘴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也营巢于田野堤坝的隧道中,这些洞穴鸟类与啄木鸟一样,洞底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每年1~2窝;孵化期约为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翠鸟羽毛美丽,头顶羽毛可供作装饰品。但喜食鱼类,对渔业生产不利。
4.雨燕
雨燕属于雨燕科,是一种善于攀援的鸟类。雨燕的翅膀上约有十枚长的初级飞羽和一组短的次级飞羽。狭长的镰刀形翅膀决定了它们的飞行模式,使之可以快速地扇翅飞行,而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在滑翔时可以节省大量的能量。因基本生活在空中,雨燕不习惯飞落到地面。事实上,翼长与腿长的高比例决定了它们很难从地面起飞。
但尽管如此,雨燕小巧的足其实力量是惊人的,它们锋利的爪能够很好地抓持在垂直面上。其他的适应性特征还包括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很高,使它们在低氧条件下(即高空中)能够优化氧的输送。此外,这种飞行专家的喙很短,力量相对较弱,但嘴很大,使雨燕可以在飞行中轻松地捕捉飞虫。
人们见到的雨燕几乎总是在飞翔,并且似乎飞得很快。其实,它们在觅食时为了看清猎物并不会飞得过快,否则会增加捕食的难度。但在炫耀时,雨燕确实会飞得非常快,而且常常利用风向来迅速地掠过地面(即使它们那时的飞行速度并不突出)。
目前已证实普通雨燕经常在空中过夜。人们通过从飞机和滑翔机上观察以及用雷达定期跟踪,发现这些鸟在夜晚原本该找个巢栖息的时候却长时间逗留在空中。它们很可能除了繁殖就根本不回陆地,这意味着一些幼鸟从某个夏末开始会飞后直至两年后的夏天才首次着陆在某个潜在的巢址上,这其间它们需要不间断飞行50万千米。
大部分雨燕的着色相当暗淡,少数种类的体羽在短期内呈现蓝色、绿色或紫色的彩色光泽。在营巢地,普通雨燕的个体相互之间通过鸣声(尖叫声)而非依靠视觉来辨认,原因很可能是巢址环境太暗的缘故。许多雨燕的尾为叉尾,而针尾型雨燕的尾羽羽干长于羽片从而形成一排“针刺”,这种坚硬的尾羽在雨燕附于垂直表面时可起支撑作用。
所有雨燕都专食昆虫和蜘蛛,并主要在空中捕获。人们通过分析它们的胃内成分、排泄物、回吐物、咀嚼物来研究它们的饮食,结果发现,雨燕最主要的猎物是膜翅目的蜜蜂、黄蜂和蚂蚁,双翅目的苍蝇,半翅目的臭虫和鞘翅目的甲虫。
由于雨燕依靠捕食飞虫为生,因此它们生活的环境必须在气温能够保持足够数量的昆虫在空中飞行的地区过冬。于是,当它们在温带的分布区天气转冷时,大部分种类都纷纷向南迁徙。
雨燕的繁殖期也是它们的筑巢的阶段,那些只用唾液来黏合其他巢材的种类,它们的唾液腺也会增大许多。然后将细树枝巢粘于垂直穴壁上或是在屋檐下的墙壁上;对于烟囱雨燕来说,筑巢阶段它们的唾液腺会扩大12倍,它们也用细树枝将巢筑在高大的烟囱上。对于不同种类的雨燕来说筑巢的形状和筑巢的方式都不一样。如棕雨燕种类的巢仅见于有圆叶蒲葵生长的地方,它们的巢沿着蒲葵叶内面的垂直叶脉用羽毛和纤维筑起,下端有一巢缘,它们平时就栖于上面,孵卵时则垂直贴于巢,两枚卵紧紧地夹在巢中。
5.鹦鹉
鹦鹉别名鹦哥,是鹦鹉科鹦鹉属中典型的攀禽;鹦鹉拥有一对趾型足,其中两趾向前,两趾向后,比较适合抓握;鹦鹉的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鹦鹉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
鹦鹉是鹦形目中众多羽色艳丽、爱叫的鸟之一。它们以其美丽无比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得到了人们所欣赏和钟爱。
鹦鹉中体型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它身长可达100厘米,分布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和巴西;虽然在这些地区比较常见,但是由于目前人们为了盈利而大量诱捕它们,已使它们面临严重的威胁。体型最小的鹦鹉是生活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一带的蓝冠短尾鹦鹉,身长仅有12厘米,这些小精灵携带巢材的方式很特别,不是用它们那弯而有力的喙,而是将巢材塞进很短的尾羽中,同类的其他的情侣鹦鹉,也是用这种方式携材筑巢的。
鹦鹉大多色彩绚丽,声音高亢,它们的这些特色使人们很容易就认出它们,这些美丽的鸟儿一般以配偶和家族形成小群,栖息在林中树枝上,自筑巢或以树洞为巢,以浆果、坚果、种子、花蜜等为食。不过也有特例:比如深山鹦鹉,由于它们生活在稀疏的木灌丛中,所以体形比较大,羽毛丰厚,独具一副又长又尖的嘴,因此它们除了具有其他鹦鹉的食性外还喜食昆虫、螃蟹、腐肉等。甚至跳到绵羊背上用坚硬的长喙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鲜血淋淋,所以当地的牧民也称其为啄羊鹦鹉。
鹦鹉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羽色艳丽。有华贵高雅的粉红凤头鹦鹉和葵花凤头鹦鹉、雄武多姿的金刚鹦鹉、涂了胭脂似的玄凤鸡尾鹦鹉、五彩缤纷的亚马孙鹦鹉、小巧玲珑的虎皮鹦鹉、姹紫嫣红的折衷鹦鹉、形状如鸽的非洲灰鹦鹉。泰国2001年发行了一套鹦鹉邮票,其中绯胸鹦鹉、花头鹦鹉、红领绿鹦鹉在我国境内都有野生种群,尤以绯胸鹦鹉为最,是驰名中外的笼鸟,主要产于我国四川省,也称四川鹦鹉。
鹦鹉虽然很美丽也很可爱,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足迹的延伸,工业化程度的发展,这些美丽的鸟也同样面临生存环境的恶化、种群的锐减的危险,一些种类已经或接近绝灭。新西兰的鸮鹦鹉,是唯一一种夜行性的在地面上爬行的鹦鹉科鸟类。它们原来分布于新西兰南部、司图尔特和其他岛屿,由于栖息地的老鼠和鼬而濒临灭绝。以塔布堤岛命名的塔布吸蜜鹦鹉,已在它的祖籍南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绝迹。这两种鹦鹉的天敌是鼠和猫,而它们在原籍生活了千百年,世代繁延,少有天敌。是人类活动的踪迹打破了这里的和平与宁静,船把开拓者、旅行者送到这些岛屿上的同时也将鼠和猫送上了岛。这些杀手吞吃鸟蛋和幼雏,让它们陷入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