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极绅士——企鹅
企鹅到底是鸟还是鹅?其实,它是一种飞翔能力完全退化的鸟。相关资料表明,企鹅在很久以前可以飞翔。由于在异常寒冷而空旷的南极大陆上生活,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练就了一种海中游泳和潜水的能力。久而久之,它丧失了一般鸟类所具有的飞行能力。
企鹅全身长着重重叠叠的细小含油的羽毛,羽毛下还有柔软的绒毛,再加上它们有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因此它们不惧怕南极的寒冷,也不怕风浪的拍打。
现在的企鹅是适应于潜水生活的鸟类,它们的游泳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5千米左右,并且可以在水下潜游半分钟不换气。
企鹅每年在秋冬时节进行繁殖,雌性生下蛋后,就把蛋交给雄企鹅,自己去海里觅食。雄企鹅用脚把蛋牢牢捧住,靠腹部挂下的一块皮把蛋盖起来。雄企鹅在寒冷中寸步不移,不吃不喝,靠消耗体内脂肪坚持60多天。当小企鹅快要出世时,雌企鹅回来接班。
出生之后的小企鹅,经过一些时日后就会被父母送到类似于“幼儿园”的集体场所集中代管,这样它们的父母就可以专心回到海里寻找食物。随着小企鹅的慢慢长大,它们的父母会从“幼儿园”中找出自己的孩子,开始训练它们的抢食能力,以便于它们将来能更好地生存。
企鹅的主要食物是海洋里的磷虾,而这种磷虾也是人类所喜欢的,因此对磷虾的大量捕食破坏了企鹅的生活环境,导致企鹅的数量一天天减少。
有人称企鹅为“南极的主人”、“南极绅士”,其实一点也不为过。世界上有20多种企鹅,南极就有8种,数量在1.2亿只左右,占到世界企鹅数量的87%左右。
在南极银白的世界里,企鹅的腹部为白色,背部为黑色,远远看去,真像是一个昂首挺胸的内穿白衬衫、外着黑西装的“绅士”。企鹅非常可爱,为了它们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
2.名贵药材——灰椋鸟
灰椋鸟又叫杜丽雀、高粱头、假画眉、竹雀、管莲子、哈拉雀等。它的分布比较广,在东欧、亚洲北部的俄罗斯、蒙古、日本、朝鲜,东南亚的缅甸以及我国东部均有分布。另外,在青海的青海湖地区和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三江并流区域,也能见得到灰椋鸟。
灰椋鸟喜欢栖息在海拔800米以下的阔叶林地内。它们主要饮食用昆虫为主,包括蝗虫、叶甲、蟋蟀、蝉等;在冬春季昆虫不活跃的时候,它们主要食用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
灰椋鸟并不是全身灰色,因为它在天空中飞得太快,人们很难看清,所以才认为它是灰色的,并且称之为灰惊鸟。如果仔细观察静止的灰椋鸟,就会看清它的真正样子并不是灰色。
灰椋鸟体形中等,体长25厘米左右。雄雌同形同色,整个头部、颈部基本颜色都是黑色,双颊以喙基部为中心密布放射状分布的细长白斑;上背、下背、肩羽、胸部、两胁均为土褐色;翅膀为黑褐色,外侧为白色;尾上覆盖的羽毛为白色;中央尾羽土褐色,外侧的尾羽均为黑褐色;喙黄色尖端黑色。
灰椋鸟叫声比较嘈杂,但是灰椋鸟却是“口技演员”。这是因为它们不仅能学其他鸟的叫声,而且还能模仿青蛙、小马以及汽车喇叭甚至人的声音。同时在灰椋鸟也非常讲究团结友爱,它们对有伤病的同伴会做出令人类都赞叹的关爱举动。它们喜欢一大群伙伴一起居住,同吃同飞,很少单独活动。这样它们就可以较好地防备猛禽的袭击,方便后代繁殖。
灰椋鸟的巢穴一般是天然形成,有时利用啄木鸟的弃洞营巢,距离地面较高,一般可达3~10米。巢穴是用细树枝、枯草树叶筑成,并垫有一定的羽毛,灰椋鸟在每年的4~6月间孵化小鸟。它们先用杂草和羽毛在空心树洞里搭一个巢,雌鸟产下3~5枚卵,卵为蓝色,然后进行孵化。在幼鸟出生之后,由父母轮流喂食,一直到它们学会自己觅食。
由于灰椋鸟是一种很名贵的药材,因此遭到大规模的捕杀,再加上环境变化所引起的物种变迁,它的数量在逐渐减少。
3.鸟中嫦娥——蜂鸟
蜂鸟是一种颜色鲜艳的小型鸟,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它身体的长度在3~5厘米之间,重量20克左右,多数喜欢生活在茂密的树林当中。蜂鸟约有300种,一般栖息在南美洲及中美洲的森林中。
蜂鸟的飞行速度非常快,翅膀每秒钟能扇动80次以上,并且它还能笔直地向上、下、左、右飞行,还可以倒退飞,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本领呢?这得益于它们的尾羽,尾羽可以控制飞行的方向。另外,它的飞行还与它那强健有力的羽翼肌有关系。就身体比例而言,它们的羽翼肌比别的鸟都强壮。
蜂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任何一种鸟都无法相比,它们从头到脚都长着色彩鲜艳的羽毛,十分耀眼。头部有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细丝状羽毛,脖子上是七彩的鳞羽,因此有人称它们是“鸟类中最美丽的化身”。
蜂鸟最有意思的特点是采花蜜时能在花前悬空停下来。由于蜂鸟的嘴又尖又长又细,很容易插入花中采食。蜂鸟的舌头要比它们的嘴长4倍左右,并且呈管状,和我们喝饮料用的吸管相似。当它们悬空停在花前,把嘴插进花朵的时候,舌头便从嘴里伸出,它们的舌头可以一直伸到花芯的底部,然后吸食花蜜。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而且飞行速度又快,因此它们是鸟类中散热最快、新陈代谢最强的种类,并且它们对食物的消耗也很大,每天要吃掉相当于它们体重两倍的食物。
蜂鸟的脑袋很小,但是记忆力很好,它们能够准确的记住曾经到过的花丛,以及不同种类的花在什么时候盛开。
蜂鸟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雄鸟在和雌鸟交配之后,雌鸟就单独建巢、产卵、孵化和育雏。蜂鸟每窝产卵2枚,卵为白色,呈椭圆形,孵化期为14~23天。
蜂鸟的小巧可爱为它带来了不幸,19世纪的时候,欧洲妇女喜欢用蜂鸟的羽毛做帽饰,并且有些商人还收购蜂鸟皮,这成了蜂鸟生存的威协。目前,随着环境的变化,森林的破坏,存活的蜂鸟已经很少,它们濒临灭绝。
4.“蚊子之母”——夜鹰
夜鹰又称蚊母,它们的种类很多,我国各地的森林中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由于鸟类属于温血动物,因此冬天不休眠。可是夜鹰在冬天觅食困难时,会进入休眠状态,一直到来年春天才能苏醒。
夜鹰,飞翔时能张口食蚊,古人误为它是在吐蚊,因此叫它“蚊母”或“吐蚊鸟”。它白天在地上或将身体平贴于横、斜树干上休息,在华北也叫它“贴树皮”,“夜鹰”之名来自日本。它以蚊子、蛾子和一些夜间出来活动的昆虫为主要食物,靠回声定位系统寻找方向,凭灵敏的嗅觉寻觅食物。
夜鹰腿短,口宽,口须长而且很多,眼睛很大,身体的羽毛柔软,颜色主要是斑杂状。擅长在空中捕食昆虫。为了躲避天故,有的夜鹰具有非常好的保护色,伏在地上与枯枝落叶没什么区别。
5.“建筑大师”——织巢鸟
织巢鸟分布在世界各地,因善于使用植物编织精美的鸟巢而得名。织巢鸟的种类很多,我国比较常见的有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一带黄胸织巢鸟,大小如同麻雀。
织巢鸟在鸟类中被称为杰出的“建筑大师”。它们能用柳树纤维、草片等编织精美的巢穴,由上而下把巢封好,在底部留下一个入口。织好巢以后,织巢鸟再找一些小石块,放在窝里,防止巢被大风刮翻,考虑得非常周到。
由于织巢的时候需要用到嘴巴,因此它们的喙很厚,不仅利于编织,而且还有利于剥食有硬壳的种子。另外它有强硬的砂囊,用于磨碎吞下的种子。如果是生活在树木稀少的草原上的织巢鸟,多数以草为主要食物。
非洲有一种喜欢群居的织巢鸟,它们会齐心协力共同建造可容纳300多对鸟居住的大巢。织巢鸟孵化率在鸟类中很高,因为雏鸟多,雌雄哺育的负担也很大。为了寻找食物、躲避天敌,织巢鸟常成千上万地转移住地。
6.黑夜猎手——仓鸮
仓鸮又称作“猴面鹰”、“猴头鹰”等,是中型鸟类,属于食肉猛禽。体长在34~39厘米之间,体重大约为485克。它们的头非常可爱,又圆又大,并且面部还带有一些白色,呈现出心形,四周为橙黄色;上体是斑驳的浅灰色及橙黄色,具有精细的黑色和白色斑点;下体白色,稍微有些黄色,并具有暗褐色斑点;尾巴的羽毛上有4条黑色的横斑;嘴为肉白色;爪是黑色。
仓鸮最大的特点是夜视本领强,听觉异常灵敏,柔软的羽毛使它们飞翔时可以做到无声无息,因此它们也是猎鼠能手。一只仓鸮一年至少要消灭1000只以上的老鼠。
仓鸮一般栖息在开阔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农田、城镇和村庄附近森林中。喜欢躲藏在废墟、阁楼、树洞、岩缝和桥墩下面,特别喜欢在农家的谷仓里栖息,这也是称它为“仓鸮”的主要原因。
仓鸮不喜欢群居,经常单独活动。大多是在黄昏和晚上才出来活动,并且叫声非常难听,像人在受酷刑时发出的惨叫,因此,在人们不注意的情况下往往会被它的叫声吓到。它们主要以鼠类和野兔为食,偶尔也会捕鱼类。捕猎时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同时发出尖厉的叫声,使猎物陷于极度恐怖之中。在“六神无主”的情况下,猎物只能束手就擒。
仓鸮一年繁殖两次,第一次从3月到6月初,第2次从9月到12月。它们通常喜欢在建筑物上营巢,巢非常简陋,只是铺垫一些枯草。每窝产卵2~7枚,卵为白色,表面光滑无斑。一般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32~34天。在幼鸟出世后,雌雄鸟共同育雏。雏鸟全身都长满白色的绒羽,差不多9~12周后离巢。
仓鸮在国外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南部和东南部、欧洲、大洋洲、非洲、马达加斯加,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等地,几乎遍及全球;在我国的分布有限,仅有2个亚种,即云南亚种和印度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