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职业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更适合你的职业,使你在新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得心应手,更轻松愉快地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正确的职业转换意味着人生的进步。但如果不明确职业转换的目的和意义,必然会使职业转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程度不同地带有不健康的因素。因为好逸恶劳、唯利是图、逃避因难、随波逐流、好高鹜远等原因,必然导致见异思迁、盲目从众、追求所谓“热门”职业,甚至把转换职业当成贪图安逸、逃避社会责任的手段,这是极不可取的。其结果不仅会对国家、对事业造成损失,对个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职业转换作为职业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除了要遵守职业选择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转换后的职业要优于原有职业
所谓“优于”原有职业,并不仅仅是指新选职业在社会地位、工作报酬、工作条件等方面好于原来的职业,更重要的是强调新选职业必须更加合乎自己的素质状况。如果转换后的职业不比原职业带来更好的效益,不比原职业更有效地激励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转换职业就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
某大学中文系高才生,毕业后分配到某文学所工作。在“百万学子下海南”大潮的影响下,也辞去了工作,到海南一家“合资”企业当了总经理秘书。其工作内容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是“每天陪着客人吃三顿饭”。不但自己的专长得不到发挥,而且工作性质也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悖。因此陷入痛苦彷惶之中。无独有偶,某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因耐不住政法部门的清苦,辞职后到一家公司从事“保卫工作”,实际上是每天带几个人看大门。专业特长的发挥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这种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跳槽”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转换职业前要对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再做出选择。就:般情况而论,转换职业较初次就业时的择业,在观念上会士现的更加切合实际,在择业技巧上也更臻成熟。经过多次选择后的职业会更加符合自身的特点,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多数人都是经历了一次或多次职业变动后,才发现了适合自己的理想的职业岗位。
2.转换后的职业要与原来从事的职业相似或相近
在种类繁多的职业类型中,有不少职业具有性质上的相近、操作上的类似和知识技能上的可融性,它标志着某些职业岗位上的从业者可以相互置换的可能性。就一般情况而论,转换职业应尽量选择那些与原有职业相近的职业。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利于职业转换者的自信心在新的职业岗位上尽快得到强化。二是可以增加职业转换成功的机会。因为原职业岗位上的经验可以迁移到新的相近的职业岗位上去,为顺利适应新职业提供基础。当然,这一原则是就一般职业转换者而言的,如果一个人的特殊才能和兴趣爱好与原有职业相差甚远,则另当别论。试想,如果当年马克思不改行,德国可能多一个二流诗人,但世界上就会少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鲁迅当年不改行,中国可能会多一个好医生,但中国现代文学的天空中会因缺少一颗灿烂的明星而显得黯然失色。
3.转换职业既要慎重,又要果断
慎重首先表现为要珍惜自己的选择权利,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又不能盲目跳槽而失去自己最有价值的东西。面对多种选择要反复权衡利弊得失,“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通过比较后确定自己的最佳选择。
其次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你喜欢自己的职业,就不要为其它职业的地位、报酬所诱惑,从而你就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最后在职业岗位上取得成功。有时候,当你刚接触某一职业时,可能对它毫无兴趣,但随时间的延续,特别是当你认识到职业的意义并在职业岗位上取得一定成绩时,你对它的兴趣就会陡增。因此不能因工作中的一点小挫折,或人际间的一点矛盾,或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就贸然放弃原来的职业。暂时的逆境不能成为转换职业的理由。
再次,慎重转换职业还表现在要有多种准备。有的人急于转换职业,在新的职业尚未落实前就轻率地与原职业岗位脱钩,一旦新的职业因种种原因不能实现,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所以转换职业时,要与新的单位签好协议,有可靠依据后,才可以同原工作岗位办理脱离手续,以减少择业的失误。
所谓果断,就是要排除一切干扰和诱惑,一旦选定了转换方向,就不要徘徊观望,而应果断抉择。在职业选择面前犹疑不定只会贻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