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职业转换,也称职业再选择,是指由于社会劳动条件或个人自身条件的变化,劳动者从一个职业岗位转移到另一个不同种类的职业岗位从事新工作的过程。职业转换是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职业变动现象。
过去那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既不符合个人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因为,人们不放弃那些不喜欢的职业,个人就无法发展,不淘汰那些落后的职业,社会就不会进步。正确认识职业转换的原因、原则、方法和途径,对正确地转换自己的职业无疑是重要的。
职业转换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1.职业结构的变化
据有人研究,由于全球性的职业结构不断变化,到21世纪,人们终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或在一个单位长期任职的现象将不复存在。人们将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岗位,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些被人称为“夕阳工业”的传统产业、手工工业等开始衰落,一些被人称为“朝阳工业”的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电子行业等正在蓬勃发展。特别是我国的第三产业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业人数已达1.5亿人。从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来看,过去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或大集体所有制,现在不仅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而且个体经济也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职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为职业转换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是职业转换的重要社会基础,也是促进职业转换的根本原因。并且国民经济越发展,分工越精细,新行业、新职业出现得越表,技术进步和技术更新越迅速,经济活动越开放,职业转换现象也会越普遍、越频繁。
2.企业用人机制的改革
过去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和以固定工为主的用工制度,使劳动者一旦就业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生老病死都是由国家每起来。企业用人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用人规模的扩张。职工和技术人员为单位所有和部门所有,形成了人才“只能进,不能出”的状况。这种就业和用工制度把职工束缚在职业上,形成了普遍的人才“缺冗”矛盾,即一方面有些部门人才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却人才奇缺。劳动者没有流动的自由。劳动就业和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企业经营制度的改革,提高了企业对人才效益的关切度,企业有了用人的自主权,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等办法,并积极推广劳动合同制。同时,各地人才交流机构纷纷成立,劳动市场正在形成,使职业转换成为可能。
3.就业观念的转变
就业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由原来的重国营、轻集体、鄙视个体的职业等级观念,转变为现在的以发挥个人才能为主的多元化选择观念;其二,由过去的“重工抑商”,羡慕传统职业,瞧不起商业和服务的职业偏见,转变为现在的追求新型职业。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要求,勇敢地抛弃陈旧的就业观念,脱离那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选择和掌握那些新兴的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大利益的职业;其三,由原来被动地等待政府分配工作的观念转变为现在独立寻找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职业。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人们的职业转换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
4.小学用脱节
长期以来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个人几乎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专业不对口或职业与自身特性不符合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用非所学,用非所长,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能满足,其才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仍然处在这种状况中的人们,大多难以安心现有工作,而渴望走上理想中的职业岗位。因此,他们希望有一个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
5.个人条件的变化
首先是个人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其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了新的需要,因而需要转换职业,以满足自己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个人兴趣的变化。随着人们的年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和变化,人的职业兴趣也在发生变化,当新的兴趣产生以后,要求变换职业也就是自然的了。再次是个人身体条件及健康状况的变化。有些工作对人的身体条件有特定要求,因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条件会发生变化,以致于不能从事原有的工作,而不得不变换职业。
6.择业标准的多元化
有人追求高收入的职业,有人看重职业的稳定性,有人追求职业的社会地位,以满足求名心理。有人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求闲、求便。当然,也有人喜欢选择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更有人把对社会做贡献作为择业的标准。多元化的择业标准,使人们朝着各自追求的职业方向转换职业。
7.第一次职业“选择”的失误
在传统的“统包统配”就业体制下,个人只能是被动的服从,特别是在“男同志能干的,女同志也一定能干”的口号下,不少女性走上了不适合她们身心特点的工作岗位。当她们一旦意识到这种“选择”失误时,就会设法重新选择最适合女性特点的职业。
此外也有人是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被企业辞退或为了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等原因而转换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