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是指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1.海洋渔业资源
我国有海洋鱼类近2000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多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
就海区而论,以南海的鱼种最多,有10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多种。东海鱼类有700多种,但产量却比南海高,主要经济鱼类有近百种。黄海、渤海两个海区的鱼类共有25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约有40种。
我国海洋鱼类具有鱼的种类多,高产鱼种类少,鱼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鱼群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鱼类分布比较集中的特点。
(1)我国渔场概述
海洋中凡是初级生产力高的水域,大都是鱼类繁殖生息的良好场所。营养盐类的多少是决定水域初级生产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近海大陆架的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千米。近海海流系统复杂,岛礁广布,水产资源潜力很大。仅大陆架渔场面积就有150万平方千米,约合22亿亩,为世界浅海渔场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据估测,我国近海鱼类生产能力约为年产1500万吨。
我国沿海的渔场有很多,其中的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由于产量高,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渔场。
(2)舟山渔场
舟山渔场在舟山群岛的东部,面积约为14350平方海里(1海里等于1.852千米)。所在海区水温年平均表层为16~20.1℃,有长江、钱塘江两大江河的淡水注入,同时还有冷暖洋流在舟山群岛附近交汇,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鱼群十分密集。
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地理、水文、生物等优越自然条件,使舟山渔场及其附近海域成为适宜多种鱼类繁殖、生长、索饵、越冬的生活栖息地。其中,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为舟山渔场捕捞量最多的资源群体,被称为“四大鱼产”。
2.海洋矿产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海滨、浅海、深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类矿产资源。在海洋矿产资源中,以海底油气资源、海底锰结核及海滨砂矿的经济意义最大。
据石油地质学家估计,全世界含油气远景的海洋沉积盆地约7800万平方千米,世界水深300米以内海底潜在的石油、天然气总储量为2356亿吨。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7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储量的24%和23%,主要分布于浅海陆架区,如波斯湾、委内瑞拉湾与马拉开波湖及帕里亚湾、北海、墨西哥湾及西非沿岸浅海区。中国近海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省、珠江口、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
深海锰结核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稀缺金属元素。据估计,世界大洋海底锰结核的总储量达3×1012亿吨,仅太平洋就有1.7×1012亿吨,其中含锰4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58亿吨。锰结核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其中以太平洋海区最为富集。
滨海砂矿富含砂、贝壳等建筑材料以及一些金属矿产。世界96%的锆石和90%的金红石均产自海滨砂矿。复合型砂矿多分布在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巴西及美国沿岸。金刚石砂矿主要产于非洲南部纳米比亚、南非和安哥拉沿岸;砂锡矿主要分布于缅甸经泰国、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的沿岸海域。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和台湾省沿岸均有丰富的海滨砂矿,主要有金、钛铁矿、磁铁矿、锆石、独居石和金红石等。
3.海洋空间资源
(1)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概述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陆地可开发利用空间越来越狭小,并且日见拥挤。而海洋不仅拥有骄人的辽阔海面,更拥有无比深厚的海底和潜力巨大的海中。由海上、海中、海底组成的海洋空间资源将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海洋空间利用的领域很广阔,比如进行海洋交通运输,建设海上生产项目,铺设海底电缆,利用海洋建设仓储设施,开发海洋空间的旅游和娱乐功能等。
其中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是人类目前应用海洋空间最广泛的活动,港口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荷兰鹿特丹港就是世界闻名的港口。
(2)填海造陆和人工岛
填海造陆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之一,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了这种活动。目前,荷兰有1/5的国土是通过填埋近海地带而得来的。填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人工岛是人类利用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建造的海上生产和生活空间,可用于建造石油平台、深水港、飞机场、核电站、钢铁厂等。海上城市是指在海上大面积建设的用来居住、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的海上建筑。
日本是世界上建造人工岛成绩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战后60多年来,日本已向海洋索取土地达到200平方千米,这相当于26个香港岛的面积。其中最为著名的人工岛要数神户人工岛了,该岛位于神户市东南3千米、水深13米的海面上,建于1966~1988年。这项工程削平了神户西部的两座山峰,先后将8000万立方米的土石填入了海中。该岛面积为436万平方米,有双层大桥与神户相连。岛上居民达2万多人,商店、学校、医院、邮局、博物馆、公园、体育馆、游泳池、污水处理场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有6000多户住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城。岛上还有现代化的装卸码头,可同时停泊28艘万吨巨轮。日本还计划在21世纪建成“海洋通信城市”,将可容纳100万常住人口和50万流动人口。
4.海洋能源
浩瀚的大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这种能源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度差、盐度差等方式体现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流能及盐度差能等。这些都是“可再生性能源”,永远不会枯竭,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潮汐能就是潮汐运动时产生的能量,是人类利用最早的海洋动力资源。中国远在唐朝时,沿海地区就出现了利用潮汐来推磨的小作坊。后来,到了11世纪至12世纪,英、法等国也出现了潮汐磨坊。到了20世纪,潮汐能的魅力达到了高峰,人们开始懂得利用海水上涨下落的潮差能来发电。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潮汐能约有20多亿千瓦,每年可发电1.24×1016千瓦时。
今天,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潮汐发电厂就处于法国的英吉利海峡的朗斯河河口,年供电量达5.44亿千瓦时。
波浪能主要是由风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能量。波浪能是巨大的,一个巨浪就可以把13吨重的岩石抛出20米高;一个波高5米、波长100米的海浪,在一米长的波峰片上就具有3120千瓦的能量。据计算,全球海洋的波浪能达700亿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为20亿~30亿千瓦,每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千瓦时。
除了潮汐与波浪能,海流也可以作出贡献,由于海流遍布大洋,纵横交错,它们蕴藏的能量也是可观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洋流,在流经北欧时为1厘米长海岸线上提供的热量大约相当于燃烧600吨煤的热量。据估算世界上可利用的海流能约为0.5亿千瓦,而且利用海流发电并不复杂。
海洋温差能(海洋热能)就是把温度的差异作为海洋能源。由于海水是一种热容量很大的物质,海洋的庞大体积使它容纳的热量也很巨大,这些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洋热能是电能的来源之一,可转换为电能的约为20亿千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将海洋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想法就已实现了。
此外,在江河入海口,淡水与海水之间还存在着鲜为人知的盐度差能。全世界可利用的盐度差能约为26亿千瓦,其能量甚至比温差能还要大。盐度差能发电原理,实际上就是利用浓溶液扩散到稀溶液的过程,从而达到释放出能量的目的。
由此可见,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海水不枯竭,其能量就会生生不息。
作为新能源,海洋能源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