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目前人类能够维持自己生存,半径为6371千米的椭圆型的球体。一般来说,地球表面大致可以划分为陆地和海洋。其中,人们把整个地球划分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以及这些大陆周边的岛屿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海洋。
1.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1)太平洋概况
太平洋是四大洋中最大的海洋,面积16525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3.从南极大陆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峡,跨越纬度135°,南北最长约1.59万千米。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海岸至亚洲的马来半岛,东西最宽约1.99万千米,平均深度4028米,其中,目前已知的最大深度为11034米。此外,太平洋海盆可划为三个区,分别为:
①东区
美洲科迪勒拉山系从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岛,除了最北、最南段峡湾海岸的岛群以及深入大陆的加利福尼亚湾之外,海岸平直,大陆架狭窄,重要海沟北有阿卡普尔科海沟,南有秘鲁—智利海沟。
②西区
亚洲部分结构复杂,海岸曲折,大陆东缘有突出的半岛且沿岸外有一系列岛弧,从而形成了众多的边缘海。从北向南依次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此外,岛群外缘有一系列海沟,如北面的堪察加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南面的东加海沟、克马德克海沟等。
③太平洋中部
这一区域是面积宽广的海盆,其为地壳构造最稳定的地区,通常情况,海水深度在4570米左右。
此外,太平洋岛屿众多,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中部海域,按性质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大类。
(2)分布概况
通常,太平洋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分南太平洋、中太平洋、北太平洋;以赤道为界分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以东经160°为界,可分为东太平洋、西太平洋。
一般来说,北太平洋是指北回归线以北的海域,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
中太平洋是指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等。
南太平洋是指南回归线以南的海域,地处南亚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属海有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和阿蒙森海。
此外,这一地区有30多个独立国家,以及十几个分属美、英、法等国的殖民地。
(3)复杂的自然环境
①岛屿
太平洋约有岛屿1万个,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其中,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岛屿(火山岛、珊瑚岛)。
②海底地形
太平洋的海底地形可分为中部深水区域、边缘浅水区域和大陆架三大部分。大致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约占总面积的87%;200~2000米之间的边缘部分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占5.6%;
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弧,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000米。夏威夷群岛和莱恩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分隔成东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通常,海洋的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海盆面积较小。
③火山与地震
全球约有85%的活火山和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素有“太平洋火圈”之称,地震频繁。
④气候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处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故热带和副热带气候占优势,其气候分布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的。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回归线向极地为20℃~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多雨区可达3000~5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此外,赤道附近最高达29℃。通常,其在靠近极圈的海面有结冰现象。太平洋上的吼啸狂风和波涛汹涌很是著名。一般在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内,多狂风和波涛,尤以太平洋北部的冬季南部的夏季较为明显,而在其南、北纬40°附近,则是大洋狂风和海浪最为明显的区域,中部较平静,终年利于航行。
⑤洋流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纬5°~10°为界,分成南北两大环流,其中,北部环流呈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环流则是与之相反的逆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组成。此外,两大环流之间为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运行,流速每小时2千米。
⑥潮汐
这一区域的潮汐多为不规则半日潮,一般来说,潮差为2~5米不等。
(4)丰富的海洋资源
太平洋生长的动物、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他动物,都比其他大洋丰富。
①渔业
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一半,其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如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等都是世界著名渔场。
太平洋主要盛产鲱、鳕、鲑、鲭、鳟、鲣、沙丁鱼、金枪鱼、比目鱼等鱼类。此外海兽(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捕猎和捕蟹业也均在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②矿物资源
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5)复杂的形成历程
太平洋是当代地球上最大的构造单元,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着许多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演化史,如环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带、广泛发育的岛弧—海沟系、大洋两岸地质构造历史的显著差异等等。这就使许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成因。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关于太平洋成因的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中叶,乔治·达尔文提出的“月球分出说”。
达尔文认为,地球的早期处在半熔融状态,其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同时,在太阳引力作用下会发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动周期与地球的固有振动周期相同,便会发生共振现象,从而使得振幅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体飞离地球,成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发展成为太平洋。事实上,由于月球的密度与地球浅部物质的密度近似,而且人们也确实观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现象,这就使得乔治·达尔文的“月球分出说”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体飞出去,地球的自转速度应快于24/17小时,亦即一昼夜的时间不得大于1小时25分。难道地球早期有过如此快的旋转速度吗?这显然很难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确是从地球飞出去的,月球的运行轨道应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实并非如此;此外还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龄(40亿~45.5亿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仅为38亿年,这显然也与飞出说相矛盾。不过,发展到后来,人们摒弃了这种观点。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天体地质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地球的近邻—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广泛发育有陨石撞击坑,有的规模相当巨大。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样的撞击作用。1955年,法国人狄摩契尔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尔卑斯期的流星撞击而成的。并且他认为这颗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卫星,其直径几乎为月球的两倍。可惜,这一假设没能提出足够的证据。事实上,相关科学家指出:太平洋可能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击盆地,之后在其漫长的地史时期中,经历了多次的改造的形成的。
2.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
(1)大西洋概况
大西洋古名阿特拉斯海,名称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双肩负天的大力士神阿特拉斯。它位于欧洲、非洲与北美、南美之间,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极洲,西南以通过合恩角的经线(西经67°)与太平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东经20°)与印度洋为界。总面积为8244万平方千米,若属海包括在内,面积则达10646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二大洋,同时,它也是横跨纬度最多的大洋。
(2)大西洋地理位置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与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以冰岛—法罗岛海丘和威维尔—汤姆森海岭与北冰洋分界,南临南极洲并与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过南、北美洲之间的巴拿马运河与太平洋沟通,东部经欧洲和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通过地中海,以及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的附属海红海沟通。
整个大洋东西狭窄、南北延伸,轮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长约1.6万千米。其赤道区域,宽度最窄,最短距离大约只有2400多千米。
此外,大西洋的面积连同其附属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内(不计岛屿),约9165.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597米,最深处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内,为9218米。
大体说来,大西洋东西两侧岸线是平行的。南部岸线平直,其中内海、海湾较少;北部岸线曲折,沿岸有许多岛屿,海湾、内海、边缘海较多。岛屿和群岛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多为大陆岛,而开阔洋面上的岛屿很少。在几个大洋中,大西洋入海河流流域面积最广,流域面积达4742.3万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奥里诺科河、亚马孙河、巴拉那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尼日尔河、卢瓦尔河、莱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罗河等。
通常情况下,根据大西洋的风向、洋流、气温等情况,将北纬5°作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相比而言,大西洋在北半球的陆界比在南半球的陆界长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许多属海和海湾。
(3)对称的气候特征
大西洋南北伸延、赤道横贯中部,这里的气候表现出来的明显特征为南北对称和气候带齐全。这一区域的气候同时受洋流、大气环流、海陆轮廓等因素影响,而且各海区之间的气候也存在着差异。
其中,大西洋赤道带是不仅低气压带,而且也是南北信风的辐合带,风力微弱、风向不定,因此也称无风带。同时上升气流强盛、多对流性云系降水,年降水量多达2000毫米,为大西洋中的多雨带。
副热带是高压带,气流以下沉辐散为主,云雨稀少,天气晴朗,蒸发旺盛。一般来说,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不等,此外,高压中心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50毫米,大大少于蒸发量,成为大西洋中的干燥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流向赤道低压带的气流称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信风风向稳定、风力较大,成为大西洋中重要风带,并是大洋表层洋流形成和维持的动力。通常,人们把从副热带高压下沉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称盛行西风带,这一风带是西风漂流形成的动力。
一般来说,大西洋上的气温分布与太平洋基本相似,既沿纬度方向延伸,又从赤道地区向高纬递减。赤道地区气温最高。年均温25℃~26℃,气温年变幅很小(一般不超过3℃)。
总之,大西洋的气候南北差别较大,东西两侧亦有差异。气温年较差不大,如赤道地区气温年较差不到1℃,亚热带纬区为5℃,北纬和南纬60°地区为10℃,其中,仅大洋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5℃。
(4)丰富的海洋资源
①矿产资源
大西洋中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近年来已勘探和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其中,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重砂矿和锰结核等。
在大西洋两岸边缘的海盆中,有东大西洋带和西大西洋带两个油气带。
A。西大西洋油气带主要包括:委内瑞拉北部的马拉开波湖海底油田和委内瑞拉和特立尼达岛之间的帕里亚湾油田,墨西哥湾海底油田。
B。东大西洋油气带包括:北海大陆架油田,几内亚湾一带以尼日利亚为主的海洋油区,此外,在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的近海大陆架,也相继发现油气资源,而且已有部分投产。另外,海底煤炭主要分布在英国东北部苏格兰的近海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外侧的大陆架。其中,英国的海底煤藏量不少于5.5亿吨,每年采煤量达2000~2500万吨。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沿海海底也发现有煤的储藏。
在北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东侧有世界最大海底铁矿。据科学家估计,其储量超过20亿吨,已开采。此外,波罗的海、芬兰湾也有海底铁矿。
大西洋还有重砂矿,美国、巴西、阿根廷、挪威、丹麦、西班牙、葡萄牙、塞内加尔等海岸外都有发现。另外,大西洋深4000~5000米海底广泛分布着锰结核,总储量约1万亿吨,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分布最多,不过,其富集程度和品位均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
②水产资源
大西洋的鱼类资源相当丰富,其捕获量约占大西洋中海洋生物捕获量的90%左右。大西洋的渔获量曾居世界各大洋第一位,20世纪60年代以后渔获量低于太平洋,退居第二位。但单位面积渔获量达250千克/千米2,排名世界首位。其中,尤以大西洋东北诸海域捕鱼量最多,比较著名的有北海、挪威海、冰岛等海域;主要捕鱼国家有纽芬兰、美国、加拿大等;另外,加勒比海、比斯开湾、安哥拉、纳米比亚沿海也是重要的捕渔区。
众所周知,大西洋靠近南极洲的海域是磷虾和鲸的重要捕获区。大西洋海域捕获的主要鱼类有鲱鱼、北鳕鱼、毛鳞鱼、长尾鳕鱼、比目鱼、金枪鱼、鲑鱼、马古鲽鱼、海鲈鱼等。这些鱼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岛屿附近陆架区。开阔水域特别是热带海域,而且还有帆鱼和飞鱼。西欧和北美沿岸区盛产牡蛎、贻贝、海扇、螯虾和蟹类。当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国家在积极发展人工养殖贻贝等软体动物。
3.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
(1)印度洋概况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积为7491.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平均深度3897米。北面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为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半岛;南为南极洲。
印度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从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向南,沿东经20°线直抵南极大陆。
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东南部从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向南,沿东经147°经线至南极大陆。其中,位于塔斯马尼亚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巴斯海峡是两大洋分界处。不过,目前,巴斯海峡究竟应该划归于太平洋还是印度洋?对此,众多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
此外,东北部的分界线较难划定,有一些学者认为它经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托雷斯海峡,再由阿迪岛经小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和爪哇岛的南部,越巽他海峡至苏门答腊岛;但有的学者认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应属太平洋,而不应划入印度洋。另外,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有人主张以新加坡为界,也有人主张以佩德罗角向东北延伸划界,将马六甲海峡划入太平洋。
(2)印度洋突出的地理特征
目前为止,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则是敞开着的。印度洋北部海岸线曲折,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又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分布着突出的“人”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体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因此被称为热带海洋。
第四,在印度洋与亚洲大陆的交互作用之下,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3)印度洋简单的气候特征
印度洋气候具有明显的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特征。
一般来说,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南纬40°以北的广大海域,全年平均气温为15℃~28℃;赤道地带全年气温为28℃,有的海域高达30℃。相比同纬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气温要高,故被称为热带海洋。通常,会随着纬度的改变,此外,目前,印度洋气温的分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印度洋的降水量以赤道带最为丰富,通常,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不等,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印度洋北部的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其中,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风盛行的夏季,而东北风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较少。
此外,红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约100~200毫米不等;南印度洋的广大海域,全年降水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
(4)丰富的资源物产
印度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此外,澳大利亚附近的大陆架、孟加拉湾、红海、阿拉伯海、非洲东部海域及马达加斯加岛附近,都有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其中,波斯湾海底石油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首位。
众所周知,印度洋海域是世界最大的海洋石油产区,约居海上石油总产量的1/3;印度洋的金属矿以锰结核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储量较大的是西澳大利亚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
在印度半岛的近海、斯里兰卡周围以及澳大利亚西海域中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重砂矿。另外,20世纪60年代中期,曾在红海发现含有多种金属的软泥,它含有氧化物、碳酸盐和硫化物,包括铁、锌、铜、铅、银、金等多种金属,其中铁的平均含量是29%,锌的富集度最高可8.9%。红海的金属软泥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底含金属沉积矿藏。此外,除了矿产资源外,印度洋的生物资源主要有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海兽。
据相关数字统计,印度洋年捕鱼量约有500万吨,这与太平洋、大西洋比起来要少得多。其中,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岛沿海捕鱼量最大,主要捕捞鱼类有:鲭鱼、沙丁鱼和比目鱼;非洲南岸的金枪鱼、飞鱼及海龟等;在接近南极大陆的海域里,还有鲤鲸、青鲸和丰瓦洛鲸。此外,在波斯湾的巴林群岛、阿拉伯海、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沿海还盛产珍珠。早在公元前1000年,古代埃及人、腓尼基人和印度人就已在印度洋北部海域航行。后来,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开始航行于印度洋的广大海域。如9~15世纪的阿拉伯和波斯文献,对于从东非索法拉港到中国沿途的航线、风向、洋流、海岸、岛屿和港口,均有广泛记述。
1497年,达伽马绕道非洲,横渡印度洋,抵达印度的西海岸。此外,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学年中,有澳大利亚、新西兰、苏联、法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参加的考察队对印度洋做了广泛的科学调查。1960~1965年,多个国家共计派遣了20余艘海洋考察船,一起组成了国际印度洋考察队,继续对印度洋作深入的科学研究。
(5)重要的交通运输
印度洋是联系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道。从印度洋往西北通过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抵达西欧;向西南途经好望角进入大西洋,通向欧美沿海各地;向东北经马六甲海峡和龙目海峡进入太平洋。
印度洋沿岸是世界资源的一个重要出口地,沿岸各国出口的石油、矿砂、橡胶、棉花、粮食和进口的水泥、机械产品和化工产品等大宗货物都需要依靠廉价的海洋运输,此外,再加上大量的过境运输,因此,可以说,印度洋承担着较大的运输量,如拥有世界1/6的货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货物周转量。
另外,印度洋的航运业与大西洋和太平洋比起来虽不发达,但由于中东地区盛产的石油通过印度洋航线源源不断向外输出,因而,印度洋航线在世界上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中,印度洋上运输石油的航线有两条:一条是出波斯湾向西,绕过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到达欧洲和美国,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运输线;另一条是出波斯湾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海峡到达中国、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霍尔木兹海峡在印度洋航线上占有重要地位,波斯湾地区出口石油总量90%从此海峡运出,因而,霍尔木兹海峡被人们称为“石油海峡”;此外,苏伊士运河经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是印度洋东西间一条最重要的航道,运输量巨大,它是将西欧、地中海沿岸各国的经济与远东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国的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的“桥梁”。事实上,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除此之外,印度洋的海底电缆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线路有亚丁——孟买——马德拉斯——新加坡线、亚丁——科伦坡线、东非沿岸线。塞舍尔群岛的马埃岛、毛里求斯岛和科科斯群岛是主要的海底电缆枢纽站。其沿岸港口终年不冻,一年四季都可通航。
4.最小最浅的洋——北冰洋
(1)北冰洋概况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面积达131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4.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其平均深度约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处达5449米,是北冰洋的最深点。
从地理上看,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北冰洋有三条横贯海底的海岭:罗蒙诺索夫海岭、欧亚海盆、美亚海盆。
此外,另有将近1/3的洋面底下为大陆架。阿拉斯加和格陵兰以北的大陆架宽90~190千米,西伯利亚楚克奇以北的大陆架宽480~1750千米。大陆边缘被许多海底峡谷所切割。其中最大的是圣安娜海槽,宽170千米,长480千米。
在欧亚大陆一侧,有许多的岛屿和半岛将北冰洋分隔成五个主要的边缘海:楚克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喀拉海和巴伦支海,这些边缘海占北冰洋面积的36%,但仅容纳2%的水量。除加拿大的马更些河和阿拉斯加的科尔维尔河外,所有河流均汇入这些浅海。
斯匹茨卑尔根和格陵兰之间的水道,是沟通北冰洋和大西洋的主要水道,流入北冰洋的水量有78%来自大西洋底部。上层海水流入大西洋,称为东格陵兰海流。随海流漂移至大西洋的冰山,对大洋的热平衡和北大西洋的航行,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的水量约占20%,其余2%为降水补给量。通过各种渠道的水量交换,交换速度约为每秒600万立方米。
因为覆盖着冰层的洋面会反射阳光,海水温度低,北冰洋的浮游生物只有其他海洋的1/10,鱼类也只有北极鲑和北极鳕两种。此外,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有耳海豹、皮海豹、毛海豹、海象和各种鲸鱼,栖息在陆地上的有北极熊和北极狐。通常,所有这些动物都是爱斯基摩人的狩猎对象,有的还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2)简单的地理分布
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可以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及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一般来说,人们把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许多岛屿。北冰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挪威、冰岛、格陵兰(丹)、加拿大和美国。北极地区有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纽特人分布最广。
(3)单一的自然环境
①海岸线
北冰洋地区大陆与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
②洋底地形
北冰洋大陆架发达,最宽达1200千米以上。中央横亘罗蒙诺索夫海岭,另外,从亚洲新西伯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美洲格陵兰岛北岸,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它把北极海区分成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和南森海盆。此外,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有一带东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极海区与北欧海区的分界处。其中,北欧海区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海最深,达5527多米。
③洋流
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寒暖流组成。通常情况下,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水流偏向右方,人们把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④冰盖与冰川
北冰洋水文最大特点是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达数百米。
⑤极光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无昼的黑夜(10月至翌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在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则是无夜的白昼。
(4)丰富的海洋资源
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沿岸地区及沿海岛屿有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此外,海洋生物也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海洋动物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遍布繁茂的藻类(绿藻、褐藻和红藻)。海洋里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此外还有驯鹿、北极犬等。
(5)简单的形成原因
关于北冰洋的起源,海洋地质学家通过长期研究认为:北冰洋的形成,和北半球劳亚古陆的破裂和解体有着很大关系。洋底的扩张过程,起自于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实现的。以地球北极为中心,通过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洋底扩张运动,而产生了北冰洋海盆。现在北冰洋底所发现的“北冰洋中脊”,即为产生冰洋底地壳的中心线。而且,在这一洋底还同时发现了与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两条海岭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说明北冰洋的海底扩张运动,曾进行过不只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