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66700000013

第13章 为什么需要和需要什么——对当今文学存在理由的若干思索一(2)

三是“世俗化”。在很多场合下,文学的风云人物变成了平民、小人物、左右为难的窘迫者,以及他们非常实在的悲欢,人间的烟火气骤然变浓,文学成为肉身化的文学,与之相联系的是,对忧患意识的消解,偏于物质与感官,化忧虑为达观,化沉重为无奈。对于文学的这种平民情怀和贴近老百姓生存的倾向应该给予肯定,这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优势——通过小人物和尘世的忧乐折射时代的大主题。但问题在于,在批评了假大空和伪崇高之后,一部分作者有可能走向了另一极端,从英雄崇拜转向了“非英雄化”。一味地描写日常生活的烦冗、单调和尴尬,所谓一地鸡毛,强调原汁原味,回避重大的精神冲突,那就缺少了足够的力量。

世俗化是与神圣化相对称的,经典化是与大众化相对称的,灰色小人物是与英雄相对称的。文学是否由神圣进入世俗,由英雄化进入了平民化?这里有文化转型的大背景。由崇尚精神到崇尚物质实惠,由关心政治历史的伟大进程到关心日常生活的小型叙事,直到把关注自己、关注当下、关注生存质量作为重点。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中的主导东西。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史诗的世纪末。这是百年来审美风尚的一次带根本性的变化。这些确乎是一方面的事实。但不可以偏概全。从整体流向上看也许是这样,但不是一切。《突出重围》和《英雄时代》就不是这样,《西去的骑手》也不是这样。《英雄无语》和《我在天堂等你》皆不是这样,它们不也同样获得了成功,有其充分的存在理由吗?

四是“日常性”。应该看到,今天的生活形态主要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文学在大幅度地向日常生活贴近,似乎向大起大落、急风骤雨、惊雷闪电般的戏剧化方式告别,代之以平实、琐细、无奈的生活流。以斗争模式为中心的革命赞歌和英雄传奇不多见了,启蒙主义的狂热、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也成了昨天的事。上世纪的最后十年与前九十年在审美意识上的反差十分明显。

表现日常化的文学自有其生存理由:我们的文学传统中有种东西,总是强调甚至硬性规定,作家只能关注重大事件,展开宏大叙事,把历史理解为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所谓把握历史的本质,相对忽视了日常化的历史,日常化被视为无意义。然而文学史证明,许多日常化的、无意义的东西,往往最具文学价值。我们是否忽略了私人生活空间?忽略了某些貌似无意义实乃最具人生意味的空间?日常化记忆与私人化记忆,对文学来说都很重要。

五是“个人化”。谈今天的文学,“个人化写作”是绕不过去的。显然,个人化不是指创作个性或创作劳动的个体性特征。事实上,个人化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姿态,是对个人独立性和自由意识的某种确认。但并非所有人或自称是“个人化写作”的人都能这么认为。我理解,“个人化”之所以被提出,主要是因为现代人面临着商品、物质、财富、专制、权力对人的个性、独立性、主体性的挤压和消蚀,并且被消解到无个性的群体化、符号化生存中去。这种挤压越是严重,个人化的抗争也就越强烈。也可以说,个人化是现代人拯救自我的一种方式。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健全发展的先决条件。比如当下,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于自由精神丧失的惨痛历史,强调回到鲁迅的起点,张扬个性,坚持独立品格和批判精神,就颇接近“个人化”的旨意。在创作上,健全的“个人化”是有感于繁琐、无聊、麻木、浅层次的欲望化描写。以及心灵的萎缩等物化现象,而表现出来的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终极关怀,并富有个性地表达出强烈的人文精神。

我们之所以对健全的“个人化”加以肯定,还因为二十世纪的记忆基本是群体的、革命的、集体的。这是一个中国人在集体焦虑中寻找意义的世纪。即使一些被认为离经叛道的私人化作品,仍基于一种集体记忆。这是历史形成的。历史的记忆方式有可能形成对存在的遮蔽。作家有必要反抗遮蔽。“无意义”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它仅仅是对个人有意义的生活,永远不会进入历史生活。但不能进入历史的,却未必不可以进入文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正确理解个人化写作,包括自称个人化写作的某些写作者。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个人化,一种过于注重私人空间,描写极端个人化的生存体验和心灵感受,热衷打捞抽象人性的碎片,把个人化转换为隐私化;另一种则是,虽然身处边缘化的位置,但能把当下的生存体验上升到精神体验的高度,以个人化写作来沟通对民族灵魂的大的思考。前一种个人化,虽也不无一点认识意味,但太狭小了,难成气候;后一种个人化,境界就大多了。我更赞赏后一种路径,并主张多多发扬这种个人化——主体化的创作精神。

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以上我们从文学的外部环境和文学的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陈述和辨析了文坛和文学创作的种种现实。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存在着故而它们合理。然而,不可忘记,黑格尔的这一命题并不是消极无为的,而是暗藏着否定之否定的批判精神,若要破译的话,那意思是,凡是存在的都是要消亡的。据说当时有人道破了天机,黑格尔吓得面如土色。他宁可让人们骂他阿谀,也不敢让人们看清他的谜底。其实文学也一样,我们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地指出文学的存在现状是什么样儿,而是必须进一步思考今天的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儿,人们为什么需要文学和需要什么样的文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加速,放眼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政治多极化,全球文化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这些自然不直接作用于文学,但作为文化生态大气候却影响着文学。知识经济的迫近,“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的提出,冷战思维的淡出,都在促成思想文化背景的日趋多彩和审美意识的多样。我国国内的文化则出现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民间大众文化三大板块并存不悖且互为渗透的格局。具体到文学,就出现了如前所述文学功能的全方位展开。大众文化的广泛渗透,它对文学作品生产的影响,尤为突出,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都不能不受到它的冲击和改造。比如,先锋实验小说作为精英文化的一种,曾风光一时,而现在处境就比较尴尬,陷入了我是谁的角色焦虑,在启蒙话语与后现代话语之间徘徊,主要还是精英气质难以融入民间大众。一些先锋作家也不得不向本色叙述回归,因为大众文化背景对文本实验的容忍度是有限的。通常所说的主旋律小说创作,作为主导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它说教倾向较重,现在为了争取更多读者,也不得不向大众文化倾斜,包括吸取某些民间化、通俗化的表现模式,例如侦破模式、忠奸模式、落难模式等等。

文学界人最爱谈的是边缘化与中心化的关系,其实没什么意思。“边缘化”是这些年文学界形容自身处境时最喜欢使用的词。边缘化的含义大致是,由于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物质主义盛行,文学和艺术不再成为人们最热衷的话题。作家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光荣地充当“代言人”和“启蒙者”,居于较中心的位置,一举一动为公众关心,现在被推向了边缘,不能跟歌星、球星们较量了,大有“门前冷落车马稀”之叹。“边缘化”是事实,却有个怎样正确看待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或扩而大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文学艺术和作家的位置发生某种移动,是很正常的,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使命和功能有什么根本的改变。关键在于不能自己把自己边缘化,自我放逐,或远离现实,或消解意义,或滑向调笑式的痞子式的游戏态度。若以边缘化自居,只能加剧边缘的处境。我们看到,有一些作家,他们意识到,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学作为社会的良知和精神的灯火存在。他们关注时代,强化体验,爱憎分明,激情充沛,关心百姓的疾苦、呼声,事实证明,他们的作品很受欢迎,并不边缘。比如张平的写作和找他的上访者之多就很说明问题。当然,我不认为作家们都要像张平那样写,政治色彩那样浓,但由此可以看出,就某种意义来看,文学在本质上、精神上并不存在边缘化的问题。其实,边缘与否,显赫与否,与一个真正作家有多大关系呢?关汉卿、曹雪芹,决不会因为社会不重视戏曲和小说而投笔不写作。对作家主体来说,任何时候自我都是世界,他永远是他的话语中心。

第二点是,附着在纸媒体上的文学,还有多大前途,与现代化的电子传媒相比,它是否面临着萎缩以至消亡的命运?当然不是这样。文学语言的魅力是其他媒体取代不了的。我曾说过,小说作为文学恐龙的地位可能要结束了,这话曾被人曲解为文学将要如恐龙灭绝。我的意思是,小说不再是称霸于文学,文学有可能进入文论时代。人们早就发现,文学作为最古老的审美方式,它是最具原创意味和基础意义的艺术。文学向各类艺术包括电子传媒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文本资源,“文学性”一语几乎成为衡量一切叙事艺术的通约。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文学的重要吗?

我们同时发现,作家们在夹缝中发展自己。如何既想不弱化批判锋芒、文学价值,又兼顾市场效益?如何在市场和意识形态的双重作用下,既保持批判的力量,又得到大众和主流社会的认可?这就需要创造一种文学语言,具有双重性,含义随场合的变化而变化。小说中的双重性话语并置,正是价值矛盾的反映。作家利用双重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小说写成一种复调的、多义的、有空间的文本。他们致力于“大众化”与“化大众”并行,他们尽量在压力下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例如,大雅与大俗之扭合问题即是。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在多元话语中体现主导话语,在杂多语境中体现主潮的力量。我们充分肯定多样化的意义,但一条河流没有主潮就无法推进。这里的“主潮”与主旋律还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现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精神的同义语,它理应与强烈的人文关怀保持密切联系。在我看来,当今的文学,虽然丰富庞杂、光怪陆离、应有尽有,但是回避宏大叙事,钻入小型叙述和个人化的迷宫成风,欲望化的描写颇为时尚,鲜有表现时代民族命运的大主题,鲜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鲜有对父老乡亲的大悲悯、大关怀,鲜有对人的尊严、痛苦、彷徨、被伤害等等人性问题的强有力表现,鲜有崇高撼人的人格力量,鲜有宏大的气魄和笔力。总之,反思精神、启蒙精神、悲剧精神趋于弱化,这是当下最令人忧虑的。人们总喜欢谈论什么是“好小说”,我也能开个清单,列几条出来,但我以为这没有用,重要的是上面的话,关系到为什么需要文学和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人是太阳,人是根本,只有表现人的文学才最具活力;表现“物”和“欲”的文学是没有力量的。

2002年10月写于潘家园

(原载《北京文学》2002年11期,此文获《北京文学》评论奖)

同类推荐
  • 生活端倪

    生活端倪

    散文,这个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一直以来都备受大家推崇。它素有“美文”之称,看似短小的一篇文章,却蕴含着博大的深意。它有精神的见解,有优美的意境,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它折射的是时代的风采,凝聚的是社会的深意。我们甚至可以说,一本散文就是一个思想的凝结点,反应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涵。
  • 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爻爻斋闲话

    爻爻斋闲话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要描述画家云巢和文涛夫妇二人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兴味盎然而不失天真,偶有机锋透露,却随性流出,如胸臆直抒,毫无雕琢痕迹,其中的闺房之乐,颇可谓当代《浮生六记》。书中所描绘的画家生活,关注植物,关注动物,关注天气,关注艺术,无市井气,无呻吟病,一任率真洒落,不计利害得失,远离都市的喧嚣扰攘,全然一片沉静的自得生活,在《浮生六记》式的闺房之乐外,又飘散着陶渊明式的田园清新之风。对忙碌拥挤的当代人,不啻为一泓洗濯心灵的清泉。
  • 走向生态人文主义

    走向生态人文主义

    本书从动物研究的视角出发,阐释了生态人文主义的概念,以此为理论依据,详尽探讨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小说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深刻挖掘了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动物意象的内涵、作用、价值和意义,对《五号屠场》、《冠军的早餐》、《泰坦的女妖》、《戏法》、《格拉帕格斯群岛》、《玩笑》等小说中所表现的食肉行为、动物伴侣、动物饲养场等人与动物关系的表现方式进行深刻解读,展示冯内古特通过这些意象所呈现的人性的凶残、后工业社会……
  • 崆峒山文化研究论文集2007年卷

    崆峒山文化研究论文集2007年卷

    文章讲述的是:崆峒文化价值的多维性与多层次性,关于崆峒文化研究的一些思考程金城,崆峒华夏远古文化之源刘亚民刘启文等内容。
热门推荐
  • 龙族传人在都市

    龙族传人在都市

    他出生在隐秘世外之家,被认为是龙族后裔。他有超出普通人难以比及的特殊能力,赋予龙息,并且还可以依靠本身的血统一步步修炼,将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天地间万物都能被他用龙息控制,无论是富贵人物,还是普通小民,或者是山川河流、古玩名器、奇花异木都在他操控中!
  • 末世新元年

    末世新元年

    世界又一次毁灭于天灾,人类再次经历洗牌,在这末世新元年,人类再次面临着各种挑战,最终人类将灭亡于地心恶魔,还是天外异族……还是人类自己?每个时代人类都不缺乏英雄,人族灭亡之际,拯救人族的英雄即将横空出世,他并不是一个人,他并不寂寞!这里有新科技,有古武学,这里有飞剑,这里有冒险,这里是新世界!
  • 成长的仪式

    成长的仪式

    《成长的仪式》内容简介:这部短篇小说集分为“人在他乡”“旧梦童年”“萍踪侠影”“故乡的云”“烟村故事”五个小辑。“人在他乡”收录的小说,被认为是“打工文学”,其《出租屋里的磨刀声》更被认为是打工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 小天精灵世界

    小天精灵世界

    小天到了宠物小精灵世界,想跟着小智混,可是他意外发现没有小智,于是他独自一个人踏上了,精灵的旅途。这世界没有节操可言,可以几个打别人一个,不过,这个宠物小精灵人人都带着10几只精灵,无节操的主角为了表示他有节操所以只用三个精灵不过小天意外发现原来他可以利用系统到真正的小精灵世界,于是小天开始了到各个副本的旅。。。不对,是虐别人的道路。小天:“我一定会完成我的梦想站在世界的顶峰!”几个钢铁超梦:“试试看吧!!”小天:“额。。。。以后再说吧。”小天逃进了副本。。。。。
  • 档案信息检索

    档案信息检索

    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档案信息以及相关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尤其关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检索的现状与实施。
  • 少主请留步

    少主请留步

    意外重生,她得知这个世界的父母为了替她渡劫而逆天交换了魂。如今替她渡劫的魂已经死亡她得以回归。她成为了神秘的幻虚谷3岁小少主。幻虚谷人们都习得辟谷术可在21世纪生活多年的的她却是个贪吃鬼。14年后的她偷溜出谷,遇上了她一生中最重要也是她最爱的人,机缘巧合她拜入绝尘山下聂无山人门下为第八弟子,位分尊贵。从她出谷开始命运的轮盘不停的转动,她不信命不愿被命运驱动。友情,爱情,痴恨,犹豫,凶残,秘密,阴谋。。。一切的一切都等待的她去揭开。最终她命运该何去何从?
  • 王星纪

    王星纪

    她,是一介天真公主,也是一个冷血无情的杀手。她,既专情又花心,明明有很多桃花,却只选那个不爱她的冰山雪莲。四年前,她误会他们把她抛弃,那四年后的今天,会变成什么样呢?
  • 九方杀神

    九方杀神

    九方大陆,陆分九方,这是一个玄幻的世界,主角与你共进退,华东布衣邀你一同欣赏。
  • 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

    绝对真实,靓爆你的eyes。此处省略无数字,哈哈哈哈哈
  • 有首歌这样唱

    有首歌这样唱

    她,回国之后遇到了许多温暖的人。一次次失去又重来,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所有答案会因循着爱的轨迹,照亮了整个青春,整个回忆。“对全世界来说,你是一个人,而对我来说,你是全世界。”“深海下面是死亡,而不是花开。”“我希望她爱我。像山间绵长松风,遍野温润绿意,矫饰了仇恨和凶狠,爱成心无芥蒂的样子。”你长大,你疯狂,你悲伤,都是你自己的事情。——顾忱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