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著名证券分析员马田·史华兹止损自救的成功案例。
马田·史华兹的壮举发生在1987年。在那年的10月16日,道琼斯指数下跌了108点,打破了单日下跌幅度的最高纪录,直到10月19日星期一,形势依然没有任何好转迹象。见此情景,史华兹并没有在市场中多加留恋,而是在股指下跌至267点时一口气卖出手上所有合约,损失达31万美元,虽然这在当时的美国可谓是血淋淋的惨重损失了,但史华兹保住了本钱,总算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下跌趋势到这里还远没有结束,在史华兹选择自保后,当日又下跌了201.5点,股指一日内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
史华兹在以后的日子里谈起这段经历时,他对自己的“壮士断腕”感到非常自豪。想起当时的情景,他仍有些后怕:“如果我一直舍不得止损,真难以想象结局会是什么样子。”他说的一点也没错,因为正是这次股市震荡掀开了美国股灾的序幕。
看到这里,鳄鱼法则在您心中的定义是否更加丰满了呢?在投资中,前期的错误决策所带来的损失就是被鳄鱼咬住的那条腿,如果像高洁那样妄图追加投资,也就是再搭手自救以等待转机,最终肯定会被越咬越紧、越赔越多。而像史华兹这样,不纠结于眼前损失,忍痛割掉连累自己逃生的“腿”,才有了他逃出“升天”的机会。
《左传》中曾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投资中,因经验和操作技术所限,普通投资者买错卖错都是平常事,谁都会犯这样的错误。虽然止损令人心痛,但我们不能因为怕痛就不止损。因为只有及时认识错误,在陷入困境之前果断抽身,才能获得更多的重生机会。华尔街交易员曾经表示:“金融操作赚赔的机会都是二分之一,投资者要控制赔小钱,再设法赚大钱,才是获利的真正根本。”
关于止损操作,其实非常简单。首先我们要学会忘记--忘记买入价,不要在昔日辉煌上多加留恋。还要忘记亏损额,不要纠缠于表面的损失,至少你的本钱还在,这就为你赢得了日后的入场机会。
另外,还有两点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时多加注意:1.在进场前就做好止损,或者为项目设定止损功能,或者给自己制定止损底线,总之就是一定要有止损意识,并且将其贯彻到底。
2.止损也忌盲目,不要见跌就止,要注意结合行情趋势加以分析。如果投资者面对市场时是雾里看花的状态,那倒不如不要进场。
投资有如高空走钢索,止损就是那条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带着“止损”进市,若我们掉下钢索时至少还能保命;如果抛弃“止损”,你将有一半的机会万劫不复。虽然还有另一半平安无事的概率,但应该没有人想用自己的所有身家去进行豪赌吧?
专家还是“砖家”--“高收益,低风险”背后有诡计如今理财产品项目繁多,各种花样组合翻新无穷,各界专家也频频通过不同渠道向人们传授投资捷径,例如哪种投资收益更高、哪家机构值得推荐等。
投资范围扩大给我们的选择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将会出现更多不同类型的投资品种,但同时,这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麻烦--为了争取客源,许多金融机构纷纷在理财品种上动起了手脚,他们会以“低风险、高收益”作为噱头招揽顾客,服务内容却是笑里藏刀。
徐欣欣参加了2010年的理财博览会,她从某公司的宣传单上看到该公司产品年收益率可达20%,即使是在经济低迷的年份,也保证客户拿到了15%的利润,绝对安全可靠。
徐欣欣对此有些动心,便去了该投资产品的座谈会咨询。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她了解到,该理财产品通过全球资源配置来实现收益,并且该公司已有10年历史,算是比较有保障的。徐欣欣先前投资的基金可没有这样高的收益率,于是便拿出五万元积蓄对该产品进行投资。
工作人员先是让徐欣欣在外资银行开户,然后将资金全部转进另一个账户中。她感到有些蹊跷,工作人员向她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海外投资。徐欣欣想,基金公司的海外投资都有限制额度,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便放心地把钱打入账户中。
一个月后,徐欣欣接到了公安局的通知,她所投资的公司已因非法集资被查处,所募集资金也已被相关人员挥霍过半,她所投入的资金很难追回。这个消息对徐欣欣犹来说如五雷轰顶,但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天上不会掉馅饼”从古至今都被人们挂在嘴边,可一旦遇到“馅饼”真的摆在面前时,这条警句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想,凡是投入到金融市场的人们,无一例外都是为赚钱,市场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有人为了让大家致富带头搞理财产品,然后为你辛苦为你忙,到头来他自己却只为过把召集管理的瘾。我们想通过更加稳定的投资品种赚更多的钱本无可非议,可如果对方向你允诺非常高的回报率,那么他又要从哪里获利呢?
2008年底,纳斯达克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投资诈骗被逮捕,涉案款项高达500亿美元。而且,他的诈骗影响已不仅限于美国本土,甚至波及到了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汇丰控股等跨国公司,这实在令人惊叹--原来大型金融机构也会受骗!
其实,麦道夫的诈骗手段极其简单,他采用了“庞氏骗局”的欺诈手法。他先用高利率吸引客户投资,然后再用后续加入的新客户的钱支付老客户的利息,即我们所熟悉的“拆东墙补西墙”。只要新客户源源不断地加入,他的骗局就永远不会被人识破。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大批客户要求赎回自己的资金,麦道夫周转不灵,这才使这场惊天大骗局公之于世。
麦道夫式的诈骗案并不罕见,“低风险高收益”总是像一个可口的胡萝卜,不断吸引更多的“驴子”走进陷阱中去。如果你感兴趣的投资项目正好符合下列条件,那还是快快躲避为好:
一、以“低风险高收益”为噱头吸引投资者;二、回报速度过快,以此拴住投资者的心;三、他们通常标榜自己是“通过相关认证的合法企业”,并且历史悠久、资产实力雄厚;四、他们通常只对海外投资感兴趣,那是因为国内没有投资空子供他们钻。
面对这些我们只要记住一条,不管这些骗子吹得如何天花乱坠,都要牢牢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低风险和高收益就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无风险无收益几乎是投资市场的铁则。股神巴菲特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才能保证22%的年收益率,况且他采取的是组合投资模式,这个赔那个赚,总有利润互补来保持平衡。对于普通散户而言,我们不可能做到像股神这样面面俱到,通常只两三样投资品种就足够搞得我们焦头烂额了。所以,当你听到有人鼓吹他们的理财品种收益惊人时,先回头想想巴菲特的资历,然后一笑而过就好了。
陷阱在哪里:银行不会告诉你的十件事
2011年10月19日,家住武汉的孙婆婆向媒体投诉,称自己被骗。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欺骗孙婆婆的“骗子”竟然是银行!
事情还要从当年4月份说起。杨婆婆和老伴已年过七旬,靠退休金攒了一笔积蓄。他们得知,国家推出了一种“教育储蓄”业务,只要按照相关规定在指定银行存入规定数额的资金作为教育专项储蓄,就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他们经过一番商议,便决定办理这项业务,作为孙女上大学的基金。
于是他们前往某银行网点进行咨询,但接待他们的客服人员却说国家已经取消教育储蓄,并且还向他们积极推荐一款分红型保险。客服称,这款保险只需每年交一万,续交五年,再过五年,收益率非常高,和教育储蓄相差无几。他们本来对保险推销十分反感,但一看对方是银行工作人员,总不会有差池,这才答应购买。
后来,他们隐约察觉事有蹊跷,便致电银行要求退保,可对方不是找借口搪塞就是断然拒绝。他们没办法,又两次登门申诉,结果还是一样。
据孙婆婆回忆:“银行工作人员先扣了我们一万元,然后叫人带我们到一间小屋里签合同。我们一直以为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帮我们办,办的也是银行的业务,事后才发现被骗。”一忆及此,孙婆婆便气得直发抖:“我们的退休金不多,每年还要交一万元,这怎么交得起?再说我们都是快入土的人了,难道还要我们继续交几年的保费?”
在日常生活中,像孙婆婆这样因信任而被欺骗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以孙婆婆的经历看,她应该是被驻守在银行的保险业务员钻了空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就可以完全推卸责任。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也是要考虑盈利因素的,所以在其推出的各种业务中,同样会存在“猫儿腻”。结合国内各银行存在着的实际问题,在此列举了以下陷阱,希望投资者尤其要加以提防。
一、信用卡还款期限被有意地无视
客户在刷卡消费时,都会被规定一个还款期限,逾期不还将支付滞纳金和相应利息。但是目前,不少银行并不会在还款期将至时致电提醒你,如果你因忙碌而忘记这件事的话,那么等期限一过,你就会被追究责任。在我国,曾有某青年因拖欠信用卡账单被告上法庭的先例。如果银行在这方面缺乏监管,我们最好从自身做起,搞清自己的每一笔支付账单。
二、片面强调最高预期收益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所以想要做理财投资的人也是日益增多。在良莠不齐的金融机构中,银行因长期以来的社会影响得到了人们的信任。
但是,有些银行人员为了拉拢客户,一味强调高收益率,他们往往列举各项历史数据来向投资人保证一定能够得到相应回报,而对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却是避而不谈。当客户提出风险咨询时,他们要么找理由糊弄,要么将话题扯回到收益率上,以致很多初次涉足投资的无经验客户被“忽悠”。是投资就会有风险,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只将目光狭隘地放在收益上。银行不提风险是为了挽留客户,如果我们自己再不重视风险问题,那就只能认栽了。
三、预期收益冒充实际收益
各个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看似完美,回报率都相当诱人。可就是在回报率上,银行也有空子可钻。首先我们要明白,市场行情是无法准确预测的,这也就导致收益率并非就是板上钉钉、雷打不动的。有些银行在宣传时所提到的收益率,未必能在最后如实兑现。有媒体曾做出调查:“在上千种理财产品中,有近百款个人理财产品到期并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其中,结构性产品最多,占71.88%。”
所以,我们在投资时不能盲目相信宣传数字,应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如果仅为收益率而盲目投资,到头来也未必能够得到预期回报。
四、不同国家不同利率
当我们在海外旅行时,信用卡成为最方便也最快捷的消费工具。我们不仅能在世界各国使用信用卡,并且还能迅速得到现金。
但是,有些国家提高了外汇兑换的利率,并且有的国家更是会要求使用者支付各种附加费用,而这些政策的改变是不会另行通知的。所以,如果你有出境旅行的计划,建议先了解一些所到国家的费率问题,以便省去刷卡后的麻烦。
五、理财产品也存在霸王条款
可能有的投资者对此感到疑惑,怎么连理财产品也开始制定霸王条款了呢?具体都有什么内容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胡月的经历。胡月曾在某银行购买了一款组合理财产品,在阅读说明书后,她发现其中有一条规定让她感到不能接受:“到期年收益率最高为4.66%,收益超过4.66%的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胡月表示难以理解:“如果这个产品表现好,收益也应该全归投资人所有,怎么能归银行呢?如果它表现不好的话,损失是不是就由投资人全部承担?银行就不负责任了吗?”其实,像胡月遇到的这种“霸王式”理财品种并不少见,银行通过制定这种条款来掠夺客户的利润,不管是否涉及赔本问题,这种行为都会给客户带来损失。所以,我们在投资某个产品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合同书等等,对于有类似霸王倾向的产品,干脆就不要投资。
六、提前赎回时才知道会赔本
在听工作人员做产品介绍时,我们通常会在结尾时听到这样一句:“如果您突然有急事需要赎回,只需交纳很少的费用即可。”正是这句不痛不痒的话麻痹了投资者的神经。
有些银行会用高收益来模糊赎回费用。事实是,当我们需要赎回时,往往会在没有得到收益的前提下,还要按合同规定的违约金数额搭上自己的本金才能实现,真是得不偿失。但这一点银行工作人员在向你推荐产品时是不会加以提醒的。
所以我们在投资时一定要问清楚赎回的条件,仔细阅读相关条例,不要因工作人员刻意忽略就不加重视。
七、把礼品作为“甜枣”
如今,许多银行在推出特别业务时会搭配礼物,常见的有食用油、大米、蚕丝被等等。经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与这些礼物搭配的通常是风险性较高的产品,有些人不明白其中道理,认为有礼物可收非常实惠,就盲目进行投资,结果常常令人遗憾。
我们在看到优惠性强、派送力度大的产品时,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银行这样大动干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把你拉进投资陷阱前,当然要先投个“甜枣”当诱饵!
八、信用卡分期付款免息不免费
张冠军在假日期间购物采用了刷卡的方式。在刷卡前,他曾向销售员咨询是否能分期付款,得到肯定答复后才放心地进行消费。但是,在还款时他被气得无语,因为催账单上显示,他除了要归还相关款项外,还要另外支付手续费。张冠军所购买的商品需要分12次付款才能结清,要是每次都支付手续费,这也是一笔巨大开支啊!
有些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允许分期付款,这方便了许多一时手头紧的人,但是有一点它们没有说明,那就是不管你分多少次还款,手续费都是必然要支付的。这样算下来,我们未必得到了实惠,反而还多花了冤枉钱。
九、使用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
美国的杰克逊先生在旅行时选择搭乘汽车。由于语言障碍、现金不足,他选择刷卡消费。为他服务的司机共刷了三次卡,每次刷卡是否成功,杰克逊先生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每次刷卡都成功,他将支付三倍的车费,而银行对此损失将不会承担责任。在中国,也发生过某女士存折被盗,所储资金被小偷全部提空的事件。该女士质问银行,小偷既没有她的印鉴,签名也不相符,究竟是怎样拿到钱的?但银行却埋怨该女士个人财产保管不善,并表示银行不对此类风险承担责任。
对于这类蛮不讲理的条款,作为弱势一方的个人目前还没有更加合适的应对策略,只能自己多多留心。
十、一张身份证多个银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