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9100000050

第50章 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观(1)

俄国民粹主义从其创始人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开始,到其各个时期、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如拉夫罗夫、巴枯宁、特卡乔夫和米海伊洛夫斯基等,都是著名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们从各自的视野出发,相互补充,共同创建了民粹主义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体现在社会政治纲领和经济纲领上,也体现在思想文化纲领上。需要特别指出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俄国民粹主义的主要活动家和代表人物,除我们指出的上述思想家和理论家外,还有像别林斯基、皮萨列夫、列夫·托尔斯泰、科罗连科等等,都是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几乎都一无例外地具有深邃的思想,精到的理论,博大的学说。但是,过去对俄国民粹主义的研究,一向只是注重于对其政治经济纲领的研究,对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对其文化思想、文化观点的研究,却是注意不够的。在这一章,我们作为一种探索,对俄国民粹主义激进主义一翼的文化观作了综合的研究,以期通过这种研究,考察民粹主义文化观对未来革命文化和革命文艺发展所发生的影响。

文化观是俄国民粹主义

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民粹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上一股异常强大的社会政治思潮,在其发展过程中,它不仅由社会政治思潮发展为强大的社会政治运动,还以社会政治运动的形式长期发展、壮大,建立了包括左、中、右各种色彩的政党和派别,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世界观。学术界历来重视民粹主义在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探索,因而侧重于对其社会政治经济纲领的研究;而深入到它的整个思想体系、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其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向来显得有些薄弱。这些研究的薄弱环节,其中就包括民粹主义的文化理论和总体观点,即文化观的研究。鉴于民粹主义的许多活动家都从事文艺和文化理论的评论活动,在文艺和文化理论上有诸多建树,因此,其文化理论和文化观在其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就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民粹主义这一遗产,对加深理解整个民粹主义思想理论和社会政治纲领及其本质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无法把握并了解其激进革命主义的本质,就不能洞察民粹主义在俄国革命中源远流长的思想脉系,也无法看清它对整个20世纪的深远影响。

俄国民粹主义萌生于19世纪30—40年代,形成于50—60年代初,在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发展壮大并达到高潮,经过80年代的危机和分化,后来以新的形态在90年代和20世纪继续存在和发展。这股思潮在俄国持续近一个世纪,其势头相当强劲,甚至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以后,它仍然不失勃勃生机,继续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俄国著名哲学家弗兰克在1909年谈到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关系时这样写道:“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第一次响起了知识分子意识中所没有的尊重文化、尊重生产力(物质的和精神的)之提高的主题,第一次注意到道德问题是从属于文化问题的……但是这些内容没有能够长期主导知识分子的思想;所向无敌的压倒一切的民粹主义精神吞噬和同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今自觉的民粹派与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民粹派之间的区别,至多只在政治纲领和社会学理论的不同,而全然不具有原则性的文化哲学分歧的意义。俄国知识分子就其伦理本质而言,从大约70年代至今都是顽固不化的民粹主义者。”弗兰克著,徐凤林译:《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弗兰克作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即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哲学家,对民粹主义当时强大势头的这种描述应该说是可信的、真实的,但是过去苏联时代有关民粹主义的著作似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仿佛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之后,经过马克思主义对民粹主义的批判斗争,此后民粹主义就已偃旗息鼓,一蹶不振了;看来,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此外,弗兰克在此还指出了当时“自觉的民粹派与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民粹派之间的区别”,“至多只在”社会政治纲领的不同,并不在“文化哲学”、文化理论和文化观点的不同。这样,就使我们提出了研究民粹主义文化观的重要性问题。因为在“自觉的民粹派与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民粹派之间”,透过他们“全然不具有原则性的文化哲学的”分歧处,我们正可以窥见,何以“越左就越好、越高尚、越纯洁”同上,第85页。,成了1905年革命前那个时代以及此后相当时期(甚至包括苏联时期)俄国知识界和舆论界突出的精神特征,而民粹主义的文化观所表现出来的革命急进主义,何以又在俄罗斯传布得那样广泛,并在日后绵延得那样持久不衰。

俄国民粹主义文化观的内涵

民粹主义的文化观,是指民粹主义对文化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通过研究俄国民粹主义的原始文献,通过对近些年出版的俄国思想史资料的考察以及对苏联解体后得以面世的有关民粹主义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观,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文化和文化进步是由“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个人”来实现、由人民付出的血汗代价所换来的民粹主义的文化观是同它的历史观紧密联系在一块的。民粹主义遵循的是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不仅民粹主义的著名人物尼·康·米哈伊洛夫斯基以《英雄和群氓》、《再论英雄》、《再论群氓》等文章而驰名,阐述了他们的唯心史观,民粹主义的“宣传派”理论家彼·拉·拉甫罗夫也直言不讳地说,历史是由“一些单独的、进行斗争的个人”推动的,个人作为“社会的推动者”,“创造了历史”。彼·拉·拉甫罗夫:《历史信札·第八封信》,摘自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译:《俄国民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5页。

同这一唯心史观相联系,民粹主义认为,“历史只有在思维活动的影响下才会产生”,而“思维只有在个人身上才是现实的”,因此,是“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个人”推动了历史,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文化的改造。同上,第82、86页。

在此,民粹主义特别强调思维和批判对于文化的作用。拉甫罗夫认为,文化在“在思维影响下不断变化”,也“由思维来加以改造”,“思维是使社会文化具有人的美德的唯一活动者”;同上,第85—86页。同时,他也强调批判对于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他说:“在从任何一种文明继承下来的习惯中,都包含有批判的习惯,而正是它引起历史的人道因素,引起发展的需要和由这种需求导致的思维活动。对科学的批判可以使世界包含更多的真理;对道德的批判可以在生活中更广泛地运用科学和正义;对艺术的批判可以使对真理和正义,使文化更富于人的优雅。”还说:“在社会中,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强有力的思维活动和对自己文化的批判态度,社会就在多大程度上更为人道,更独立于低等动物。”同上,第84页。

民粹主义关于文化进步的动力、文化进步与社会知识精英的关系,可以用以下两句话来概括:文化的进步是由批判思维所推动的,也是由体现批判思维的“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来实现的。

至于人民在文化进步中的作用,民粹派认为,文化进步是由人民付出血汗和辛劳,以他们世世代代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是“社会的大多数”,即人民,干粗活儿的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为了使几个思想家能够在自己的书斋里谈论人类的进步,为了几个规模不大的培养教育家的学校,“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彼·拉·拉甫罗夫说:“如果计算一下当代有教养的少数人的数目,计算一下过去为他们的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牺牲了多少人的生命,估计一下世世代代的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发展而进行的劳动的价值;同时,如果计算一下丧失了多少人的生命,以及现在过着人的生活的人平均耗费的劳动的价值……如果做到了这一切,那么我们的同时代人一想到为了他们的发展,人民花费了多少血汗和劳动的代价时,很可能会大吃一惊。使他们能够心安理得的是,这种计算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彼·拉·拉甫罗夫:《历史信札·第四封信》,摘自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译:《俄国民粹派文选》,第60—61页。

每当一种社会制度进入危机期,往往总会从这种制度内部走出一批“逆臣贰子”,就是说,要从这个社会的精英,即统治阶级的成员中产生一些反叛者出来。19世纪,面临严重危机的沙皇专制农奴制度就是这样。当时少数贵族青年受到西方特别是法国先进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思索俄国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特别是其中一部分先进者看到俄国人民,尤其是农奴生活在非人的状态中,便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人,为什么“我们”养尊处优,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享有文化,而下层人民,农民和农奴,为什么却过丰猪狗不如的生活?这些先进分子以俄罗斯人特有的宗教气质,像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描写的贵族青年涅赫留道夫那样,开始“忏悔”自己的罪过,滋生一种“罪孽感”。他们认为,像他们这些“文明的少数人”,其知识、智慧和进步,“是以多数人受奴役为代价换来的”,而“多数人”则“被剥夺了达到体魄和思想的灵巧的可能性”,失去了享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同上,第58页。正是出于这种“罪孽感”,他们感到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要为社会进步服务,“偿还”多数人以血泪和苦难为他们付出的文化的代价。

这样,在俄国社会上便出现了少数极敏感于社会问题,且勤于思考和探索的所谓“忏悔贵族”。他们深切而真挚地同情俄国人民及其命运,决心为他们争得社会正义与公正。正像民粹主义思想家彼·拉·拉甫罗夫在《历史信札·第四封信》中所写的:

“少数人当中的一小部分成员(他把自身的发展,探求真理和实现正义当作自己的享受)会对自己说:我所享受的每一种生活舒适,我有闲暇去获得或形成的每一个思想,都是用千百万人的鲜血、苦难或劳动换来的。过去的事,我无法去纠正;我所得到的教养无论意味着多么昂贵的代价,我也无法拒绝,这种教养正是促使我去从事活动的理想。”他们认为,“只有努力在社会中传播真理,体现更多的正义,才能偿还这个代价。”彼·拉·拉甫罗夫:《历史信札·第四第七封信》,摘自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译:《俄国民粹派文选》,第65、90页。

这些获得文化的“少数人”,正是抱着这种“负罪感”,以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来“偿还”人民为创造文化而付出的牺牲和苦难。这些“文明的少数人”,自称“人民派”,其深切的人民性立场,对沙皇专制农奴制的仇恨,其为社会正义和公正而奋斗的热情、为人民利益贡献力量的革命精神,正是来自贵族阶层的民粹主义知识分子本身的真实写照。这里正体现出了他们作为民粹主义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在19世纪70年代上半期,他们穿着农民的服装,留者农民的胡须和发式,“到民间去”,或做人民教师,或以大夫身份为农民行医,都表现出了他们这种真诚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但他们毕竟同人民有相当距离,不太了解农民,也不为农民所了解,结果闹出许多误会,使“到民间去”的运动遭到了失败。

知识分子与人民关系的问题,是民粹主义世界观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民粹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一个恒久不变的议题。

在俄国民粹主义关于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民粹主义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关系,一是人民同旧文化人、旧知识分子的关系。第一个方面,已如上面所说,表现了知识分子同情人民、热爱人民,愿意“到民间去”为人民服务,真诚想接近人民的愿望;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从人民对待旧文化人的态度中,则反映了社会“下层”和来自这一阶层的一代“新人”因祖祖辈辈没有文化,世世代代遭受欺凌压榨,而对官僚贵族、社会上层及其文化人所产生的极端嫉恨和仇视心理,有时甚而至于扭曲成一种变异心态。

从一些俄国民粹主义者的言论和俄国著名哲学家尼·别尔嘉耶夫对此所做的深刻分析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些“从下层来的新人”何以会记恨文化人,乃至由恨乌及屋,殃及文化的心理原因。民粹主义者亚·瓦·多尔古申在谈到这种记恨心理来自社会上层的原因时说:

大多数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受不到任何教育,只有一小撮人享受世界上的一切福利。这一小撮人妄自尊大,把大多数人叫作粗野的乡下佬,自称为高尚而有学问的人。但是,就算这些高尚的人不妄自尊大,不在我们穷人面前趾高气扬,我们也多少知道他们一些底细。我们知道,他们早就丧失了自己的人的尊严,他们随时随地都要侮辱、欺负和压迫别人;他们的心已变得冷酷无情,对一切真正善良和公正的事物都置若罔闻,满脑子都是不可遏止的贪欲。亚·瓦·多尔古申:《致俄罗斯人民》,摘自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译:《俄国民粹派文选》,第249—250页。

正是这“一小撮享受世界上的一切福利”、“妄自尊大”、“趾高气扬”,总是想“侮辱、欺负和压迫别人”的人,造成了社会下层的人们对他们的嫉恨和仇视。所以,社会下层和来自下层的“新人”才会产生下面的这种心理;尼·亚·别尔嘉耶夫对这一情况作了如下揭示:

从下层来的新人是与俄罗斯文化传统相异的,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是没文化的,被剥夺了所有文化,完全生活在信仰之中。按其对旧文化人的态度……这种文化在其勇敢的因素中导入了复仇的情感……这种人在天性上是ressentimcnt(怀恨、记恨),这种现象从心理上可以得到许多解释。尼·亚·别尔嘉耶夫著,邱运华、吴学金译:《俄罗斯思想的宗教阐释》,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这里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这种“从下层来的新人”,即基本上属于民粹派的平民知识分子,会对“旧文化人”抱这种“记恨”态度。这是因为“人民在过去感受到社会制度——建立在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基础上的制度——是不公正的。……全部制度使人民的心灵发生完全的变异。这是一个典型的过程”。社会上层那一小撮的欺凌使来自社会下层的“新人”忍无可忍,机会一旦到来,他们原来窝在心里的怨怒和仇恨便“转化为凶残和狂暴”,而一股脑儿发泄到“旧文化人”身上。

同类推荐
  • 旧制度与大革命(政务版)

    旧制度与大革命(政务版)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开篇即写道:“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已经有前人绘声绘色地书写过,我不愿意再写。我现在所创作的这部书绝不是为了讲述这一段大历史,而是志在思考、研究、透视这一场大革命。”这部作品从宏观角度揭示了大革命的本质、使命与功绩,从中观角度解析了引发大革命的各种制度性诱因,从微观角度解析了引发大革命的各种社会性诱因。这部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国大革命,并从中获得历史的启示。
  • 解放思想论: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解放思想论: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原点;第二章论述了批判思维是解放思想的根本方法;第三章从非执政党建设角度提供了一个思想僵化、亡党失政的反面例证;第四章仅以必然性的三个环节为线索,对包含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科学体系作了一个纲要式说明。
  • 怎样当好社区领导

    怎样当好社区领导

    本书着眼于社区领导任职需要,从社区领导角色定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社区组织管理、规划管理、环境管理、卫生管理、物业管理、治安管理、人口管理等方面,阐述怎样当好社区领导。
  • 干部是干出来的:做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

    干部是干出来的:做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

    本书阐述了党的事业是干部引领群众干出来的工作理念,提出了干部要带头干、肯干、能干、敢干、苦干、实干的要求。
  •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学习读本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学习读本

    作风决定形象,作风决定成败。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事业的成败。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热门推荐
  •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探源精解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探源精解

    本书是学习汉语对偶技巧和音韵格律的优秀实用读物,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天文地理、神话典故、时令文史、人伦世俗、宫室珍宝、山河景物、器用饮食、鸟兽花木等。原著的精美语句多源于古代的诗、词、文、赋,有的是引用原话,有的是化用句意,都蕴含着某种事物或某个典故。本书编者力求准确地找寻到每句话、每个典故的来源与出处,并探究出全句话的含义,以展现其精深广博的文化内涵。阅读此书,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丰富文学、历史知识,初步掌握创作诗词和撰写对联的语言技巧很有帮助。
  • 青春不远花繁十年

    青春不远花繁十年

    “陆一凡十年时光你要赔给我!”叶可研“好好好,我用一辈子来赔你好不好?”陆一凡“这还差不多。”叶可研
  • 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本书作为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每一年度发布的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白皮书,已连续多年在我社出版。2013年白皮书主要内容包括:宏观政策和发展环境、社会和谐和人民生活、项目建设和改革创新,以及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等。
  • 丐无双之执掌天下

    丐无双之执掌天下

    好不容易穿越了,居然还是乞丐,难道我这辈子就是当乞丐的命?乞丐怎么了?小爷是乞丐中的战斗机。脑瓜子嗡嗡的,不带这么玩的。天地大战,涂炭生灵,翩翩少年乞丐,身携逆天气运,与天斗,与人斗,与鬼斗,经历无数劫难。无论是权位还是美女,九天之内唯我独尊。
  • 恋恋四季

    恋恋四季

    栖霞山庄住着一户林姓人家,男主人退休后工作由大女儿接替。二女儿考上了师范学院,在凤城扎根;小儿子则在山庄务农,三人不同的生活道路成就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生活环境对她们的生活和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 圣印界——最强灵修

    圣印界——最强灵修

    万千世界,吾等不过只是其中的小小蝼蚁而以!!修行,就是要逆天改命!!若是连自己都改变不了,何谈称霸世界?且看废柴领袖莫恒,如何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我是女友的仇人

    我是女友的仇人

    “我拥有最强的力量,杀的人不计其数,但这是我想要的吗?不,我厌倦了,从最开始的复仇到拯救人类,我渐渐放下了一切,我只想要平凡的生活,我宁愿用力量去换我家人复活,可这根本无法实现,我没有能力复活自己的家人。”“你真的想要杀我吗?只要你愿意做我5年的女友,5年后,我这条命是就是你的,是生是死由你决定!”
  • 破地狱

    破地狱

    一个平凡的打工小子,在临近过年的时候,他就和姐姐以及同乡四人,从广东的工厂里,放年假、过年回家的路上,他们几个人,遭遇了突变,同乡以及姐姐陆陆续续的发生异常,就在这个小子最无助的时候,一位神秘的老人出现在他的身边,还教他怎样破除眼前的迷障,而后;这位神秘的老人,将会把他带上一条,他几世、、、恶性循环的不归路!!!这个小子能否打破、、、这一个不可逆转的宿命那???期待、、期待、、、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切命数,今生就由他来了解、、、
  • 关山月无衣

    关山月无衣

    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生逢乱世,以一颗侠义之心,驰骋天下,纵有万夫不敌之勇,可又能拯救黎民几何?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关山月一响,杀得这天下无衣。
  • 将军三嫁

    将军三嫁

    一个他不要的女人居然成为了抢手的香饽饽,宋瑾瑜表示这些人还真是喜欢捡他剩下的。无奈一张圣旨,那个他之前千方百计摆脱掉的女人居然又变成了他的夫人,这特么的还让不让人活了!圣心已决,断无反悔。宋瑾瑜装死表示天要亡他。慕容金也很头疼,听说她这次要嫁的人和她当年有所牵扯,可是为什么她一点都想不起来?喂!她身边的男子都是个顶个的英雄好汉,纯爷们,那个长着一张比女人还漂亮面孔的小白脸真的是男人吗?慕容金表示怀疑!内忧外患的,这次容不得她不嫁。之前种种,她真的想不起来了,这人既然这么渣,那就大不了和离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