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9100000041

第41章 80—90年代民粹主义运动的分化(12)

有关俄国革命发展前景和俄国农村公社命运的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这同巴黎公社以后西欧各国革命趋于低潮,而唯独俄国民粹主义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成了当时世界“这边风景独好”的一道革命风景线有关。马克思为了研究俄国问题,在50开外的岁数上又重新学习俄语,可见他对俄国革命问题重视到了何等程度。而俄国革命者为了探索祖国的革命道路,或向马克思、恩格斯请教有关俄国前景和农村公社命运问题,或同他们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争论,或对他们的相关论断有所歪曲和误解,这促使革命导师异常关注并加强对俄国革命问题的研究。其中,使马克思殚精竭虑、字斟句酌,曾四易其稿,精益求精撰写的一封信函,是他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在这封复信中,马克思极为谨慎地回答了关系俄国革命前景的农村公社命运问题。

应该说,俄国革命发展前景和俄国农村公社命运问题,也是长期困惑马克思,使他感到异常棘手,不好一下子明确回答的极为困难的问题之一。考察马克思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从他三次涉及这个问题并对这个问题的三次解答中,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说在他的思想发展中,有关这一问题的解答大体上了三个阶梯。

第一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梯,是马克思在1877年11月左右就俄国《祖国纪事》杂志于这年10月刊登俄国民粹主义改革派左翼思想家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一文,写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在这封信中,马克思对这样一个问题,即俄国应当走什么道路——是应当“首先摧毁农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呢,还是与此相反,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对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当时还不愿做实质性的回答;但正像马克思所说,因为他“不喜欢留下‘一些东西让人去揣测’”,因此,根据他当时研究俄国经济发展资料所作的判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9页。

在这里,马克思没有明确涉及农村公社问题,但实际上还是暗示了这个问题,将农村公社的存在看作“历史所能提供给”俄罗斯民族的一个“最好的机会”:如果俄国继续沿着1861年改革所开始的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公社就必然遭到破坏,其遭受资本主义灾难的前景将是不可避免的;相反,如果爆发俄国革命而打断1861年所开始的道路,俄国将能利用农村公社所提供的“最好的机会”。

这就是在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对俄国前途问题所能够做出的全部回答。

第二个阶段,即第二个阶梯,是马克思1881年3月8日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回信。这位俄国女革命家,代表较迟加入“劳动解放社”的同志,向马克思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问题——因为当时在俄国革命者中间,包括自称马克思学生者——所谓“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公社“注定要灭亡”,历史的必然性应使世界各国,包括俄国在内,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马克思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他在准备给查苏利奇回信的过程中,曾草拟了四个稿子,最后一稿才作为定稿,正式给维查苏利奇做了回答。

他的核心结论是:“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肃清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69页。

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复信的前三个草稿,每一稿都相当详尽,第一稿长达12页之多,第二、三稿也长达5至6页,特别用较多的篇幅谈到了俄国的历史条件和世界史上从原始公社到“农业公社”各种形态的公社的发展演变,而唯独作为定稿的第四稿,仅短短不到两页,而核心结论仅有上述两行文字。马克思为什么把定稿信压缩得如此简短,这样吝啬文字呢?笔者以为,这里有相当深刻的含义,至少表明马克思极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世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俄国革命前途和农村公社命运作出这一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论断,他只愿把最有把握、最可肯定的、最确切的答案告诉世人;而其他尚在思考中的、还称不上最有把握、最可肯定,在他看来还不是最确定不移的、最准确的答案,他是不愿意昭告世人的。所以,这封定稿信才这样惊人的简短。

当然,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复信的前三个草稿,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是必要的;但在这些年的学术研究中,一些学者把马克思不愿拿出来的这些书信草稿及其论断,作为确定不移的指导性原则和重大结论来看待,这样做似乎是违背马克思本意的,因而是有失恰当的。马克思为什么把这三个草稿作为不定稿,不愿昭示世人?就是表示他不愿把其中的一些论断当作指导原则和结论拿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把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定稿信及其结论作为研究的唯一根据,唯一的指导原则,而其他论断,其他资料,只能是参考而已,并不足以作为铁定的指导性原则。鉴于此,我们在此只着重分析定稿信中的结论,而姑且不涉草稿中的论断。

马克思在定稿信中是肯定俄国农村公社的,认为它“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但要使它能发挥这一“支点”的作用,是要有严格前提的:一、“必须肃清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二、必须“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下的论断,同1877年写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的结论相比,无疑又发展了一步:首先是,明确肯定了俄国农村公社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其次是,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发挥“支点”作用的前提,那必须阻断沙俄政府反动政策和资本主义带给公社的“破坏性影响”——而这就意味着俄国革命的迅速成功;非但如此,还要保证公社“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这表示,革命成功后,新政权还要对公社采取能使其“自由发展”的正确的政策措施。

实际上,这两个前提是十分严格的。看看俄国历史的实际发展是怎样的,就能知道马克思的预言究竟实现到什么程度:第一,从马克思写信的当时,即19世纪80年代初算起,俄国革命实际上并没有很快成功;只是过了30多年以后,俄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而在这个过程期间,沙皇政府的反动政策,特别是斯托雷平以破坏村社,发展资本主义独立农庄为目的的改革,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发展,向俄国公社袭来了诸多“破坏性影响”,到十月革命前夕,农村公社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至于十月革命后俄国农村公社是否获得了它“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看看农村公社当时的情况和苏维埃政权对它采取的政策就可以明白。

十月革命前,农村公社虽然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据俄罗斯学者的研究,大部分公社(至少有2/3)还是保留了下来。俄罗斯国内外学术界揭示了这一史实:俄国的农村革命,特别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恢复了农民的古风旧习,并复兴了公社Н. 维尔特:《苏联国家史(1900—1991)》(Н.Верт, Истор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1900—1991,Втор。испраВ.изД.,ПереВ. с франц。),莫斯科1995年俄文版,第178页……这似乎有悖革命发展的逻辑,但大量的史实表明,的确如此。由于农村公社具有友爱合作和素来的民主性质,耕畜土地合伙组织又是简单的生产合作、土地平分和自治互助的集体,因此,它很能适应苏维埃社会的现实。加上,农村向自然经济的回归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农业经济的恢复、农民生活普遍富裕,这些情况都加速了公社的复兴;所以,20年代又成了农村公社繁荣的时期。在1920年代下半期,农村公社还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召开各农户家长参加的村会;可取得特别授权收集资金、税款,充任农村代表;它拥有使用土地的劳动者联合组织的合法地位,因此,可以通过优惠条件租赁国家的土地资源,获得复兴农业贷款;公社靠它的服务和经济活动可以获得一定的财务来源,所以它还有一定的财力基础。这使农村公社往往承担着地方苏维埃主席和书记的薪水支付。村里对待这些苏维埃干部,也像对待为村社服务、履行有益职能的同一村社的成员一样;对他们的这些社会开支,看作像雇佣牧人、农艺师,包租消防车一样。村里公社所关心的是,在村苏维埃工作的人要忠实可靠,他们的薪水作为开支不能遭到滥用。

由于村社的这种经济实力,国家的政治领导生怕在村社的影响下,村苏维埃会变成村社的政治附属品。20—30年代,当时的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В.莫洛托夫就曾因此断言,苏维埃在农村的口号,特别是“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并没有得到实施,并且村会变成了富农的庇护所。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秘书А.叶努基泽也说,农村建立的是村社独裁。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А.基谢廖夫,甚至把当时农村存在村社和村苏维埃,说成是双重政权并存的局面。А.Ф.基谢廖夫、Э。М.夏金主编:《20世纪祖国现代史》(两卷集高校教科书)(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А. ХХ век:УчеБ.для стуД. высШ.учеБ.заведений:В 2 Т. / Под реД. А.Ф. Киселева, Э。М. ЩагинА.),第1卷,莫斯科1999年俄文版,第408页。村社由于财政独立,据说妨碍在农村贯彻阶级路线村社组织内不存在有组织的贫农团体;而被剥夺的人却可以参加选举,还有通过决定的表决权,但铁匠、放牧人和失去土地的人却没有这些权利。,也由于村社拖延给集体农庄分拨份地,在草场问题上同国营农场发生没完没了的争执,等等,使一些当权者很感恼火。由于土地不断开垦耕种,在20年代下半期,剩余的空闲土地已经穷尽,这使农民村社开始自行侵占糖厂节余下来的可耕地,也谋图占有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地皮。村社当时还保存有自己一片完整的社会经济空间,在这空间内,还继续存在着有一定贫富差别的两种人,这实际上成了农民村社赖以存在和自我发展的条件。

这样,村社的存在,在价值观念和制度层面上就同布尔什维克政权发生了尖锐冲突。起初,苏维埃政府曾打算通过召集选举农户代表的方式,改变村社会议的面貌,但遭到了村民的拒绝。后来,政府又采取种种措施限制村社的活动,比如,规定让村社服从村苏维埃,让它实施农业生产计划,制定整个村社的播种计划,恢复短期的连环保制度,勒令召开生产会议;还企图通过村社社员的人力财力,组织集体耕种,采取步骤,把村社纳入按协作社章程共同耕作土地的轨道;政府还没收归农民管理的属于地方所有的森林,剥夺富农在村会里的选举权和在村社当选的职务;等等。在采取这些限制措施的同时,有时也试图对它加以利用,比如20年代后期,政府曾试图利用村社完成粮食采购任务,也曾计划把村社改造为布尔什维克政权可以利用的机构。但这些做法,都遭到了村社方面的抵制和拒绝。

双方在实施上述措施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归根到底虽然说是传统观念、传统社会与现代化价值观的矛盾,但在所有这些具体问题上并不是非黑即白,非驴即马,可以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判明的。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怎样将现代化与传统相适应,把二者的价值观有机统一、有机整合起来的问题,并不是在二者之间简单地存在着你存我亡、我亡你存的问题。如果采取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同时实行迂回曲折、讲究策略的方针,即按照马克思关于公社的思想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恰当处理,而非急攻近取,未必不可以让二者相适应,加以有机整合,而以较小损失和代价解决问题的。问题在于,当时的“执政精英是否具有将新的、合理的价值观和旧的、通常是宗法制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综合起来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当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史中反映的俄罗斯》(Россия пэповская),《祖国历史》杂志2007年第4期,第153页。恰恰在这里,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团队无论从人员结构上说,还是从各层级理论素养和文化水平上说,都暴露出了问题。

由于缺乏整合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难以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利用原有公社走向社会主义,这样政府就放弃了马克思的公社思想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路线。苏联党和国家最终选择了急攻近取,“全线进攻”的办法,从1930年7月30日起,由全苏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俄联邦人民委员会宣布,彻底取消了农村公社,将它的职能和权力转交给了村苏维埃和集体农庄。

从上面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发挥“俄国社会新生支点”作用的两个前提都是不完全具备的:对来自革命前,从外部向农村公社“袭来的破坏性影响”,并未及时肃清,结果使公社遭到了严重破坏;对于革命后保证农村公社“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苏维埃政权因为政策不当,也提供得不力,甚至与马克思所说的相反,用极端的阶级政策限制公社的“自由发展”,这样,俄国农村公社就在苏维埃政权下被活生生扼杀了。——当然,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但我们在此将马克思的论断与日后革命的实践发展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伟大革命导师的论断何等严谨、缜密,而只有符合他所提出的前提条件,农村公社才会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否则,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马克思关于俄国革命前途和公社命运思想的第三发展阶段,即第三个阶梯,是1882年1月21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应普列汉诺夫通过拉甫洛夫转告的请求,为《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所写的“序言”。在这个“序言”中,这两位革命导师实际上在继续解答查苏利奇提出的问题,他们说:“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6页。

显而易见,这个回答是对前述对查苏利奇复信的补充和发展。如果说第二阶段的回答是着眼于俄国国内因素的话,那么,目前这个回答,则是侧重于对俄国国外因素的阐释,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国内政策因素。

同类推荐
  •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是相互交往的交换媒介。人和人初识之后,通过深入交往,彼此之间的情义会在“输出”和“输入”中得以延续和强化,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在重视人情的社会环境下,人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人脉”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江湖气,不免让人觉得有点俗。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不择手段拉关系,呼朋唤友为利益”,这的确落入了俗套。其实,细究下来,“人脉”非但不俗,反而是一种有品质、需要智慧和方法、充满阳光的深层次交往。
  • 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李子迟,原名肖飞,生于湖湘之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专业毕业,曾系大学教师,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著书多种。主要有《中国超级大学》、《道可道》、《战地记者》、《问世间情何物》、《谁将被淘汰》、《就业的革命》等。
  •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学习读本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学习读本

    作风决定形象,作风决定成败。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事业的成败。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 低碳城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低碳城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本书的研究基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转型、全球化与国际“碳政治”博弈、城市化与城市碳管理展开。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转型的关键期,人口无序聚集、交通拥堵严重、资源能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房价居高不下、安全形势严峻等城市病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本书研究认为,大力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低碳城市,是将人类带出危机、步入可持续的健康幸福之路的唯一途径。同时指出,低碳城市建设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需要政府推动。
  • 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

    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

    1972年毛泽东和尼克松结束了中美关系史的一个时代,1979年邓小平和卡特却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中美建交无疑是改变世界的一件大事。本书全景式地逼真再现了邓小平、卡特、“卡特的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以及黄镇、老布什、伍德科克等为中美建交作出的贡献和他们极富个性化的形象。如实披露了毛主席派中国“空军一号”赴美接尼克松再访华、老布什“自行车外交”、卡特严打台湾特工、邓小平访美专机强行起飞以及三K党徒刺杀邓小平等鲜为人知的秘闻真事。视野开阔,内蕴丰厚,图文并茂,读之爱不释手,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热门推荐
  • 谛星传

    谛星传

    东周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之后,破陈围郑,晋援兵与楚交战败北,楚王随之称霸中原...庄王不知道,一股精心酝酿的更大暗涌正在蓄谋着包括他的整个天下。妖邪之道群出,五道正门不再袖手,诸修百家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或存在千百年的名门世家,或不为平民所知的世外之门,逐渐插手其中...欲图改变这天下格局...
  • 一切法高王经

    一切法高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灵云雾影

    灵云雾影

    谜一样存在的宝藏,纠缠了数百年的恩怨,怀着尔虞我诈的心思,动着你死我活的心机,想着借刀杀人的计策,做着各自的美梦,到最后才发现:这个世界是有因有果的,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也没有潇洒自如的心随己动,人生不如意的事是十有八九,命运之神的安排总是难以预测,无论是昨天的风风雨雨还是今天的荣华富贵,一切的一切都将随时光的逝去而成为历史,迎接世人的,仍是那谜一样的未来……
  • 混迹都市的流浪汉

    混迹都市的流浪汉

    混迹都市十年的流浪汉,每天晚上拾取垃圾以换取零用钱,一次意外捡到一个古画轴,却是不曾想到引来了众多势力的关注。一个沉寂多年的猛人被众从势力逼迫下重出江湖更在意外中得知,当年的爱人死亡是一个天大的阴谋,他决定复仇,他决定要将一个庞然大物推翻,为爱人报仇,仇恨让他陷入了疯狂,命运的转轮究竟会转向哪里?
  • 凰倾世:绝逆天下

    凰倾世:绝逆天下

    当二十一世纪遭灭门和背叛的她重生在另一个大陆废柴?本姑娘让你看看什么叫妖孽!炼丹?姑娘我至尊丹药随手一大把!驭兽?sorry,我是千年驭兽第一人!突然,一个妖孽男挑开她脸上的面纱,看着她冰冷的面容,霸道宣布:“女人,你是我的!”
  • 最强帝王系统之我是鬼帝

    最强帝王系统之我是鬼帝

    故事好不好,进来看就好内容妙不妙,看了才知道
  • 守护甜心之如果泪流到明天

    守护甜心之如果泪流到明天

    再崇高的身份也会有它所应担负的责任,再卑微的血脉也有属于它自己的骄傲。曾经简单的我们背负着简单的使命,而现在世人皆羡的身份却背负着关于整个世界的重任。生活将会继续,我渴望着简单却无法回到过去。那么,不如任由苦痛成为流过黎明的泪,抛下过往带来的不悦,任由其成为生命中的过客,保持着简单的、永不言败的初心,去做好最本真的自己。
  • 海洋馆漫游:海洋谜底解析

    海洋馆漫游:海洋谜底解析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爱在人生见鬼时

    爱在人生见鬼时

    我知道这是真的,当我闭上眼睡觉的时候,总有个影子在看我。凌晨三点,我睁开了眼睛……后来,我甚至开始怀念这种恐怖的感觉,怀念那些生活中有鬼的日子。多年以后,我也渐渐明白。记忆早就在多年以前已经停止,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记忆。
  • EXO契约妻子

    EXO契约妻子

    我真的很爱你啊鹿晗金慕熙记住,金慕熙是你逼着我娶你,而我从未说过爱你鹿晗慕熙,其实只要你回头就能看到我我一直都在你身后边伯贤一个喜欢我的男孩和一个我喜欢的男孩边伯贤。。。如果没遇到鹿晗也许我会选择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