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耀如的生活经历使他比同时代人更重视一种古希腊文化精神即斯巴达教育价值。而这种教育的觉悟是非虔诚基督教徒所不能领会得到的。斯巴达精神最能反映基督教教育思想重视实际的内涵。他们除了注意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外,还注重体育锻炼,以求体能与意志的完美结合。玩球、骑车和越野步行都是宋家孩子们很好的锻炼手段。这些简单而实用的训练方法,体现了宋耀如夫妇那种在儿童早期教育中注重理性、宽容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忠诚意识培养的理念。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根据长期的教育实践,在积累和总结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早教的重要性。孔子就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见解,指出了早期教育所形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对一个人终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汉代戴德戴德(生卒年不详):字延君,西汉时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成安县志》说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汉代礼学家,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在《大戴礼记·保傅》中进一步提出教育子女要从“赤子”时开始,因为孩子幼小时,“心未疑”而“化易成也”。北齐著名家庭教育家颜之推颜之推(531—约595):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中国古代文学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颜之推曾著有《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则进一步指出,在孩子能够辨别脸色、懂得人的喜怒之后,就应加以教育、引导,做到“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他提出“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的明确主张,并从理论上指出:孩子幼小时精力集中,记忆力强,学来的知识往往终身难忘;而年长以后,接触的事物多了,注意力就易于分散,知识不牢固也易于遗忘。因此,对每个人都应该抓紧幼年这个大好时光,努力学习。
美国的早期教育也认为,“教育从(出生)第一天起”。美国教育历史不长,其最大特点在于浓缩了欧洲经典教育的精华,“重视体验”和“知识传授”并举,认为交给孩子学习能力比教会他做几道算术题更重要。在美国,知名早教学校就是以“游戏+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闻名遐迩的。家长、老师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知识技能硬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玩中学习,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的认识周围的事物,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这不仅使孩子从小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养成真正的学习主动和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
宋耀如根据对自己不同阶段生活经历的理解,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符合早期教育一般原则的。什么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教育契机,只是由于溺爱的天性作祟,人们往往把养育和教育等同起来,错过孩子最佳教育年龄,使人才的培养只一步之差而不可求。宋耀如在中国教育刚刚开始转型的社会环境下,能够自觉地实践中西结合之教育模式,并取得成功,无疑是近代教育中西结合的先行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可无愧中西结合教育模式的早期奠基人之称。
宋耀如教育孩子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不拘泥于一国一族的传统束缚,撷取中外教育思想精华,大胆创新那个时代的教育“双轨制”。
宋耀如被美国作家埃米莉·哈恩称为“模范公民,教堂的台柱,出色的丈夫和优秀的家长”。
现代“孟母”孟母(?—公元前317):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倪珪贞基督思想家传久远,一生信奉上帝,相夫教子,在儿女教育中充当了一个“现代孟母”的角色。倪珪贞能诗善书,妇德温馨,成为了几个孩子特别是女儿们终身的楷模。倪珪贞多用坚强的意志和对事业、家庭的高度责任感来感化子女,她遵守基督教禁欲主义的规范生活,视酗酒、赌博等为罪恶,把这一切规范都看作神的意志,不容任何意义上的违背。
宋家的日常生活由母亲倪珪贞主持,但母亲的严厉和按规矩办事是与父亲的亲切、热诚和随和相协调的,在决定孩子们教育的大事上,他们的意见往往惊人一致。倪珪贞不苟言笑,但心地善良,极识大体,表现出那种虚怀若谷的大家名媛的儒雅内涵,这一直是这个家庭受用不尽的一笔无形资产。
倪珪贞和三个女儿
倪珪贞的这种精深气质多被宋庆龄继承。国母宋庆龄仪表端庄,雍容华贵,表现出的全部内在底蕴是一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深邃大义。
对于母亲的懿德,宋庆龄数十年后仍深有体会:“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宋美龄在回忆时说:“在母亲看来,祷告上帝不仅是请求他祝福她的子女;乃是等候他的旨意。对于她,宗教不是单行道。她按照他的箴言生活,公正行事,爱慈悲,谦卑地与他同行。她常向我强调这一点:我们不应当要求上帝做任何可能伤害别人的事。她的去世对于她的子女是极惨重的打击,可是对于我的打击也许更重,因为我是她最小的女儿,曾十分依靠她而不自知。”宋美龄:《祈祷的力量》,台湾《读者文摘》,1955年第7卷第4期。
倪珪贞一生喜欢梳一种中国式发髻,表达了一种修女般的严肃。她要求几个女儿也这样仿效,于是宋家姐妹一生多梳就这种端庄稳重的发髻。母亲对三姐妹严格要求,三姐妹一生以母亲为榜样,洁身自爱。宋氏儿女一生大节无瑕,与父母二元文化美德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们后来不论什么时候都继承了父母亲对宗教和生活的虔诚严肃的态度,在大是大非的抉择上,都表现出基督徒和道德君子的睿智和宽容。
伟大理想之寄望者
基督教平等博爱思想和美国民主精神是宋耀如夫妇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们是民主主义者,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大理想之寄望者。
在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宋耀如夫妇以过人的胆识,确立了培养“伟大人才”的既定目标。不以成就一己一家为满足,而以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为目的。
宋耀如在送庆龄和美龄去美国留学时语重心长地叮咛说:“爸爸要你们到美国去,不是让你们去看西洋景,而是要将你们造就成为不平凡的人。这是一条艰苦的、荆棘丛生的路,要准备付出代价。不管多么艰苦,都不能终止你们的追求。”
正是宋氏家族教育思想中的这种深刻“国士”意识为非常人才的出世设计了一条非常成才路程。
宋氏姐弟仪态大同:彬彬有礼,举止得体,富有教养,气度非凡,高雅迷人……然个性迥异:霭龄敢作敢为、坦荡率真;庆龄外柔内刚、温婉文静;美龄雍容大气、处变不惊;子文胆识过人、精明机智;子良老成、敦厚;子安沉稳、内敛。
永恒的启示借鉴
19世纪诞生的宋氏家族是一个时代对中西教育成果的伟大赞美。
一个时代的经典开始于海南文昌而不是其他地方。
文昌的生活是宋氏家族内在潜质形成的“根本”,是其个性理想的基础;而美国的影响是宋氏家族“嬗变”的外在主导因素。这就是宋氏以一个家族之力量战胜国家教育选择不完全性原因所在。在所有那些公派非公派留学生中,在那如过江之鲫的华人华侨中,不乏杰出者,或取得这样和那样的成功大有人在,但都不能从整体上与宋氏家族建立的这个前无古人,难有来者的“宋氏王朝”功绩相比较。究其原因,这是一个自由思想,民主意识风云际会的时代,而不是其他。
西方文化不尽完美,但更接近上帝。深以基督徒的行为、方法思考中国传统和时代的问题,是宋氏家族一个区别于其他思想者的一个微妙细小,但非常重要的差别。让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接受上帝,是当时宋耀如这样的社会实践家们认为用于拯救中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宋氏家族是所在时代,对上帝感悟是最深的人群之一,全部理由就在于他们是一个敬畏上帝和热爱生活的群体。
宋氏家族是成功实现近代中西合璧教育的第一个家族,他们的实践,近乎圆满地实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理想。这虽然是一个教育的个案,但绝不是一篇孤立的乐章,它是一部中美教育结合的赞美诗,可供我们世代学习、借鉴。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说的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保持自己的那份安静、认真和柔韧有余的个性,几近于“道”。
善行之人,所处的位置虽不能由自己决定,而面对风云世事却可以保持自己的一份安静和深沉,尤其是育人之人。待人真诚、友爱、无私,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把握时机,是人生最大智慧。
宋氏家族在教育上给中国社会的启示是怎么评价也不过分的。
宋氏家族教育的成功是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而在教育环境越来越开放、交流渠道越来越国际化的当今时代,其深刻意义还在于中西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而不是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