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整套的办法,但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认真研究如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保持、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
三、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意义
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性会议。这次会议传递出的一个重要讯息,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改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轨道。
(一)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概念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指导思想。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一种政治概念、政治理论和政治路线,而它的政治意涵落实到现实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上,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社会概念、社会理论和社会发展路线。
首先,科学发展观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了社会的发展。强调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经济腿长,社会腿短”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以人为本。这种发展观把发展惠及全体人民、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作为核心与本质,把社会与人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终极目标,从而更加突出地显现出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概念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主要是在深入地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发展的社会过程、社会条件和社会后果。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任何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行为,它总是包含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两个相互关联、影响和制约的社会过程。强调了一点而忽略另外的一点,就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在这里,发展的社会过程主要是要强调协调与整合。这里所说的协调,主要是指一种动态的协调。绝对化的协调,就会导致缺乏激励与活力的平均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造成原来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的失调以后,经过逐步地调整,从而达到新的协调,实现发展的突破与超越。不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协调和忽略长期的失调对发展过程的负面影响,都不是一种科学的发展。
其次,发展的社会过程还需要突出强调整合。发展的过程是利益及利益群体不断分化的过程。没有利益及利益群体的分化,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破除平均主义,加大激励机制,就不会实现今天中国的发展。但是,扩大贫富差距,加剧利益的分化,则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造成社会的紧张和冲突,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只有在利益分化的过程中逐步地实现利益的整合,让共同富裕成为新的发展起点上的主旋律,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的人民,才能最终实现科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认真地分析了中国发展的社会条件。一是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和秩序,我们就不可能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要统筹兼顾,实现“五个统筹”;三是要强调公平和公正,用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来整合人们的行为;四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充分运用我们政府强大的资源动员和调配的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发展的社会后果。那就是在目前出现的这种“黄金发展期”和“风险凸显期”并存的特殊时期。只要我们能够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发展实践,就能够避免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稳定、结构紧张和行为失范这样的问题,从而使中国的发展平和、健康、协调和有序、稳步地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不仅按照社会科学理论思维的逻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同时还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作为一种开放的科学理论,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路线,反复强调了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反复强调了要构造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发展的路线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缩小贫富差别和城乡差距,努力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使发展不断地惠及全体人民,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与实现。在这里,经济的发展不是最终目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这种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当然,实现这条路线的关键,是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最终还是需要我们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没有经济的实力和基础,谈不上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二)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意义,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就是要强调发挥我们的社会优势。比如,在宏观的层次上,靠着人民对我们党的长期信任,使我们的政府具有很强的资源动员和调配的能力,这就为我们令行禁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又比如,“支部建在连上”是我们的一种特有的制度文化。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为坚持我们党的领导,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制度创新和变迁的过程中,发挥党员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就会大大地降低改革引发社会危机与动荡的风险,大大地减少制度创新与变迁的社会成本,有助于缓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所以,在今天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尤其要珍视这样的一种社会政治优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急剧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与调节,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意义,还要注意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人总是要有信仰的,当人们通过意识形态的作用能够相信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更合理和更公平的时候,当人们能够相信这种新的发展方式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好处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地为之而努力奋斗,这样所激发的热情和带来的效益都会是巨大的。恰恰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同时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一种能够激励人们创造、降低制度创新成本的生产力。
总之,我们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和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自觉地把这种发展观变成自己行为的取向,把自己的学问做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应当看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为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全局,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我们党就能更好地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