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市场微观主体功能主要是在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培育农户的市场行为入手,逐步实现农户企业化、农民法人化和生产要素资本化的“三化”目标。农户企业化是指把农户看作一个独立的经营企业,并赋予以下功能:①农业经济由政府驱动转化为与市场经济互动,农民挣脱了各种超经济强制,成立并健全各种自律性利益集团组织,与社会利益集团和政府平等对话谈判,从而形成确保农业社会均等发展空间不受侵蚀的国家政治经济制衡机制。②农户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并在现代产业中高度整合。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由社会福利功能转换为经济高效功能。③农户协作方式由道义性君子协定转变为法定合同契约形式,农民由信奉人情道理而转向仰仗法律保护。④农户低下的农业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与工业有机构成和工业劳动生产率持平,农民自主自立分享社会平均利润。⑤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和现代企业式操作并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农民法人化和农户企业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农民法人化是法学上农业市场经济主体诞生的形成过程。目前,由于城乡制度壁垒对农民流动的限制,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民毫无社会法律和福利保障及完整独立人格的地位,与市场经济主体法人资格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还需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步是通过让农民建立自律性组织、社会团体及经济联合体进行注册,依法开展活动,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法人意识;第二步是设立农民个体注册标准,逐个将条件成熟的农民法人化。生产要素资本化,就是将土地、资源、设施和劳动力资本化,其中核心是土地的资本化,农村改革多年来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土地所有权资本化的余地很小,但土地使用权资本化却留有充分的余地可供选择,一是对“四荒”资源可以实行拍卖、承包和租赁经营,二是对承包土地可以实行反租倒包、有偿转让。
建立市场经济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点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三大体系”,积极培育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运行机制、产权管理和运营机制、开放开发机制“三大机制”。(1)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改革现有的技术经济服务组织,培育和建立新的中介服务组织。改革政府涉农机构,在精简机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把政府的行政职能同服务职能分开,把农技、农机、林果、畜牧兽医等技术部门速度推向市场。对一些大面积的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和重大新技术试验示范,由政府委托服务组织来承担,给足与承担任务相适应的经费,使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推广获得更多的收入。对一些研究、引进和试验示范的重要科技示范项目,实行招标承包,资金跟项目走,真正落实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采取政策扶持和行政引导的办法,积极鼓励农民兴办自己的科技研究会和专业协会,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和农民的中介组织结合,联合兴建集经营、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中介组织。(2)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和建设市场组织载体。一是建立信息服务组织,广泛收集国内外市场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加工和整理,定期不定期地向农民发布市场信息,通过开展有偿服务,逐步过渡为实体性的中介组织。二是加快建设好市场,在一些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建设农产品专业或综合批发市场,健全市场设施,完善市场功能,同全国的大型市场联网,发挥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管理,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以现有的个体贩运大户和农民运销组织为依托,培育和建立农民自己的流通合作组织,采取合伙、合作和入股等形式引导他们建立相对稳定的销售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四是积极搞好供销社改革,在清理整顿股金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为农民自己的专业型购销合作组织。五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服务机制和利益分配关系,通过产销经济合同,规范企业和农户的经营行为,鼓励农户向加工企业入股,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促进利益共同体的形成。(3)加快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搞活各种生产要素和产权,促进生产要素和产权的流动与优化组合,通过资源换资金、产权换资金、项目换资金等办法,吸引国内外客商到干旱地区来进行开发性生产。
思考之二:找准木桶中的短板,走出“三重约束”的困境。根据经济学中阐述的木桶原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由起主要作用的制约因素来决定。所以,旱地农业发展必须找准“三重约束”中最关键的制约因素,通过修长这块短板来加快旱地农业发展步伐。笔者认为,目前制约旱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干旱缺水,如果不改变干旱缺水的状况,即使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仍然获得不了好的经济效益。相反,根据报酬递减规律,投入的越多,回报率越低。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受制于干旱缺水的问题。(1)坚持以节水为中心,三水齐抓,大中小并举,以小为主,继续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河谷川台地区重点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小型机电井、小塘坝、小喷灌和滴灌、渗灌和微灌,加强对渠道的衬砌和维修,减少渗漏,节约用水。干旱山区重点发展“121”雨水集流工程,并加快向大田补灌延伸,以此推动旱地高效农业发展。(2)坚持不懈地搞好梯田建设,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组建梯田化服务队,常年修建梯田,力争用5-8年时间,将中东部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市区建成梯田化县。(3)加强对水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对干旱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了解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储量多少,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地下水。(4)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水利运行机制。一是改革水价。要把水作为商品,按照成本确定基准价,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价格浮动,引导农民节约用水,调整经济结构。二是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对水资源实行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在现行行政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引进企业化管理机制,探索农民以合作、股份等形式参与水利企业经营的办法和途径。三是明晰水利产权,理顺利益分配关系。对小型水利设施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农民发展小水利的积极性。对大型水利设施,要逐步划分国家、地方和农民在水利设施建设上的产权,农民作为投资主体之一,有权享受部分水费的收益和水利经营管理权。对已经建成的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拍卖、租赁和承包等办法,将所有权和使用权转让给农民,加强对小型水利的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