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1700000002

第2章 茶的起源(2)

再则,自第四纪以来,全世界经历过好几次冰河期,对植物造成极大灾害。就我国西南地区而言,云南受到的冰河期灾害不大,所以原来生长在云南的大叶种茶树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保存最多。四川的受害地区主要在青衣江流域、蛾眉山区、大渡河流域和东部涪陵以东的乌江中下游一带。(见中国科学院《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川南、黔北,黔南等地受害较轻。大批生长在冰河地区的茶树遭到毁灭性打击;那些生长在河谷低地温暖地区的得以幸存,其后代就为今天零星分布在西南各地的野生大茶树,如南川的大茶树就发现是与冰河时期的银杉(有人称为“活化石”)同时存在。而经过自然筛选,向着抗寒抗旱、向着灌木化、小型化发展的,就是广大的中、小叶种植被了。这就是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川、黔、桂、粤等地的中、小叶种、大叶种茶树同时分别存在的原因。

虽然它们以上述种种不同的形态同时分别存在,但是他们都是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后代。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过:

“同一个种的个体,虽然现在生活在相隔很远的、互相隔离的区域中,必然曾经发生于同—地点的。这一个地点就是它们祖先最初生活的地方。”

我国西南地区的地质和气候的变化,使茶树发生了上述的种内变异,由于它们的祖先原来就生长在我国西南地区,因此,可以论证这一地区就是茶树的原产地。

此外,国外大多数学者,如美国的瓦尔希(M·Walsh)和威尔逊(A.Wilson),苏联的杰姆哈捷和勃列勤乃得(E.Bretschueid),法国的金奈尔(D.Genine),日本的志村乔和桥本实等,对茶树原产地的问题,都和我们持相同的“一元论”的论点。特别是志村和桥本两教授,根据其多年茶树育种,在作细胞染色体的比较观察的报告中,指明中国种和印度种染色体的数目都是相同的(2n=30),在细胞遗传学上认为没有差异。桥本实教授又在外部形态学方面作了多次调查,从中国东部(台湾到海南岛),到泰国、缅甸和印度阿萨姆等地,1980年和1983、1984年又到我国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等地,发现虽然发生了连续性的变异,但不存在区别于中国种和印度种的界限。具体的例子是,即使是印度阿萨姆地区的印度种,也有从叶形大的到叶形小的各种各样类型。再比较印度那卡型茶和野生于台湾山岳地带的中国台湾茶,以及缅甸的掸部种茶,在形态学上全部相似。以四川、云南为中心,从缅甸到阿萨姆,表现为大型化,正如日本向北推移逐渐趋于小型化的趋向一样。若从野生茶的分布来看,是沿着长江、珠江、红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亲敦江、普拉马曹特拉河各大河流分布的。这些河流的上游全发源于云南、四川,从而推测茶的传播是以四川、云南为中心的,这就是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云南、四川地区的根据。

再以“茶”字的字源(见本节三)以及我国茶种和茶叶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历史(详见本书第六章)来看,都可说明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虽然,在茶树原产地问题上还有人提出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争论,但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茶叶最先为中国人从药用变为饮用,茶树最早为中国人由野生变为园栽,茶叶和茶种最早由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茶树原产地也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则是无容置疑的。至于茶树原产地究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更具体的什么地方,包括笔者在内的国内茶叶科技工作者和日本、印度、斯里兰卡、苏联等国的茶叶科技工作者,都在进行探讨和研究,将逐渐得到阐明。为了引起国内外茶业界对茶树原产地研究的重视,笔者正委托有关同志搜集国内外有关茶树原产地的论著和调查研究资料;汇编成册,以供参考。

四、茶树的形态特征

茶树是由根、茎、叶、花、果等器官所组成,器官由多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茶经》在描述茶树的形态特征时,都用了比拟的方法,说:“树如瓜芦,叶如梔子,花如白蔷薇,实如并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树、叶、花、实、茎,总称为茶树地上部;根系称为地下部,是茶树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体。在陆羽当时还没有植物学的情况下,直观地借用其它植物来描述茶树的各种形态特征,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从茶树形态特征去识别茶树品种,可作为选育良种的株型指标,还可作为诊断茶树营养的标志。因此,了解、认识茶树的形态特征,是茶树栽培的基础,也是利用和改造茶树的科学依据。

茶树在长期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在系统发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大体上是这样的:茶树叶、果、花茎。

茎由种子胚芽和叶芽伸育而形成,是联接茶树各器官的部分,也是形成新的茎、叶,芽的部分。茶树的茎部一般分为主干、主轴、骨干枝。细枝,直到新梢。主干是区别茶树类型的依据,分枝以下部分称主干,分枝以上部分称主轴。由于主干的特征和分枝部位的高低不同,可将茶树树型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树冠因分枝角度的不同,分为直立状、披针状和半披针状三种。分枝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有单轴分枝式和合轴分枝式两种。枝条是生长着叶子的茎,初期尚未木质化的枝条,称为新梢或嫩梢。新梢柔软,茎绿色,生有茸毛。

叶叶是茎尖的叶原基发育而来的,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种茶的收获对象。叶形有卵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倒卵形、圆形、披针形等。叶面有光晴、粗糙、平滑之分,叶表面通常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叶质有厚薄、软硬之分。叶尖形状有长短、尖钝之分,分锐尖、钝尖、渐尖、圆尖等种。叶缘有锯齿,一般有16—32对;锯齿上有腺细胞,老叶脱落后留下褐色疤痕,叶脉网状,侧脉伸展至叶缘三分之二处向上弯曲呈弧形并与上方侧脉相连。叶片在茎上的着生状态分上斜、水平、下垂三种。叶片的大小以叶面积表示或以叶长乘叶宽表示。通常计算叶面积的简便方法是叶长×叶宽×0.7(系数),以平方厘米表示。茶树品种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即以曲为依据。面积在28-50平方厘米之间或长为10-14厘米×宽4-5厘米,称大叶类;面积在15—28平方厘米之间或长7-10厘米×宽3-4厘米称中叶类,面积在15平方厘米以下或长7厘米以下×宽3厘米以下,称小叶类。

花茶花是茶树的生殖器官,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等部分组成。花萼通常绿色,也有带红色的,外形近圆形,有5-7片,受精后萼片向内闭合而不脱落以起保护子房的作用。花冠白色,少数淡红色,由5—9片大小不一的花瓣组成,上部分离,下部联合,并与雄蕊外面的一轮花丝合生在一起,花谢时花冠与雄蕊一起脱落。雄蕊的数目很多,一般有200—300枚,雄蕊可分花丝和花药两部分,花药内可产生花粉粒。雌蕊由子房、花柱和柱头三部分组成,柱头是雌蕊顶端接受花粉的地方,柱头下边为柱状,叫花柱,花柱下边膨大部分是子房。

果实果实是茶树种子繁殖的器官。茶树果实为蒴果,由茶花受精至果实成熟,约需一年零四个月,这时,同时进行着花与果发育的两个过程,“带子怀胎”也是茶树的特征之一。成熟果实的果皮为棕褐色,外种皮栗壳色,内种皮浅棕色,种胚两侧连结二片乳白色的子叶。茶果形状视种子数目而异,每果一粒的略成圆形,两粒的呈肾形,粒数的多少是由于房室数和胚珠数及发育条件而定的。

根茶树根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固定植株,吸收土壤中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并将这些物质运输到地上部。茶子萌发时,胚根生长而成主根,主根上产生的各级大小分支,叫侧根。茶树幼年期因主根明显而发达,为直根系;而扦插繁殖的茶树,它的根系是从插枝基部发生的大量不定根逐步发育伸长而成,因此幼年时即为分枝根系。一般来说,直根系常垂直分布在较深的土层,侧根多水平分布在较浅的土层。茶树幼嫩细根的根尖上有许多根毛,依靠它吸收肥和水。幼嫩细根逐渐老化增粗,通常把直径在1毫米以下的根称为吸收根;直径在1—5毫米的称为输导根,直径5毫米以上的称为骨干侧根。了解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状态,对于确定农业技术措施有重要意义。

下面谈谈“树如瓜芦”的瓜芦。

瓜芦,又名皋芦,是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一种叶大而味苦的树木。陆羽在《一之源》里用了瓜芦来描述茶树的形态特征,《一之源·注》还说“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指出瓜芦似茶而非茶。

瓜芦这一名称,首见于约成书于东汉年间的《桐君录》,东晋时代又出现了皋芦的名称(据明陈继儒《茶董补》引东晋裴渊《广州记》),南朝陈代沈怀远在《南越志》中,并指出了皋芦即是瓜芦,同时还说皋芦也叫作过罗、物罗。说苦簦就是皋芦的,则见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又指出苦簦也称为苦丁,后来的我国地方志,还说苦丁即是苦登(见1947年《贵州通志》);

瓜芦这种树木,究竟是茶,还是似茶而非茶,自东汉以来,就有两种说法。说瓜芦似茶而非茶的,也首见于《桐君录》,陆羽在《七之事》中曾引用了《桐君录》中“似茗”的说法,说明《一之源·注》的说法可能来自《桐君录》。此外,前于陆羽的南朝陈代沈怀远,在所著的《南越志》中,也说它“叶似茗”;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叶状如茗”。说瓜芦就是茶的,如明陈继儒《茶董补》引东晋裴渊《广州记》说:“西平县出皋芦,茗之别名。”又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说:“《广州记》曰:新平县出皋芦。皋芦,茗之别名也。”又如1938年第六版《植物学大辞典》,也明确认定皋芦是茶的一种。上引的各书中,无论说它是茶,还是似茶而非茶,但说它味苦涩,说它叶大,还说它产于我国南方,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得最为明确:“皋芦,叶状扣茗,而大如手掌,捼碎泡饮,最苦而色浊,风味比茶不及远矣,今广人用之,名曰苦登。”)

在清代和民国的我国的地方志中,记载产有苦葵(有的简称为登)、苦艼、苦丁,亦即产有瓜芦(也就是产有皋芦)的地方,计有广东省的琼山县、万宁县、陵水县、河源县、龙川县、宝安县、南海县、潮安县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州县、宾阳县,贵州省的仁怀县和四川省的灌县、绵竹县及原属清代泸州的古宋县。但迄至1983年以前,于上述各省区中,并未发现有关产有瓜芦亦即皋芦的报道。

日本现在是仍存在皋芦种的。日本的桥本实教授对日本皋芦种曾作过多年研究,从他的论述来看,日本的皋芦种,是指从中国种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变异类型,它属于灌木型,叶面强度隆起,叶大而圆,它近似我国茶树品种中的佛手种,与我国的瓜芦亦即皋芦,并不是同一种树木。他为了寻求日本皋芦种的原种,曾几度来到我国,意欲找到我国现存的瓜芦树,并在来华期间,曾和日本的茶叶研究者到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进行访问,向该院陈兴琰教授等问及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现在哪些茶区有皋芦茶树;二是日本的皋芦茶是否即中国古文献中所指的皋芦茶或苦簦茶。陈兴琰教授等由于过去缺乏调查研究,未能作出明确的答复,同时,桥本实教授在几次访问时,也从未发现我国有瓜芦树存在。

1983年10—11月间:湖南农学院的陈兴琰教授、陈国本同志和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的陈用同志,由于《广西日报》1981年11月和1983年5月两次刊登了关于在龙州、凭祥、武鸣、河池、大新等县发现产有苦丁茶的报道,为了解决我国现在究竟是否还有瓜芦的这个问题,特专程前往龙州县实地调查,并写出了《皋芦茶、苦葵茶的考证》一文。通过这次调查和研究、考证,他们得出的结果大致是:我国古文献中的皋芦茶或苦簦茶,并非山茶科植物,而是冬青科的大口卜冬青;苦丁茶有好几种,只有学名叫llexLatifoliaThunb或IlexmacrophyllaB1的大叶冬青才是古文献中所指的皋芦茶;日本的皋芦茶是山茶科茶属植物,中国古文献中的皋芦茶是冬青种植物,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现在,除桥本实教授仍在继续进行研究外,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等单位也正在对苦丁茶进行研究和繁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对我国瓜芦的有关问题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五、“茶”字的源出

“茶”字的来源,大都认为中唐(约公元8世纪)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茶”字。

“茶”字最早见于《诗经》,但《诗经》在不少诗篇中所说的“茶”并不是茶。晋代郭璞的《尔雅注》还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注解:“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

我国西南地区的兄弟民族,是早已知道“茶”的(见前引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扬雄《方言》),发音为“荈诧”或“设”。秦汉以来,茶在由西南地区传播于广大汉民族居住地区时,因其味苦和发音近似“茶”字,“茶”即被用来以表达“茶”这种药物和饮料。

“荼”字的字音不止一个,其字义也不只一个。“荼”字被用来表达“茶”的含义,历时很久,后来才省了一笔,变为“茶”字。这种改变,据说是受了陆羽的《茶经》和卢仝的《茶歌》等的影响(见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同意这种说法的有明代的杨慎(见《丹铅杂录》)和清代的顾炎武(见《唐韵正》)。但此说与《茶经·注》的说法不符,这个注已清楚地说明了“茶”字的出处是《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30卷,唐玄宗撰(《开元文字音义》已佚,玄宗曾自为此书作序,说这是一部与《说文》、《字林》相类似的字书,凡320部)。这就可知将“荼”字略去一笔,定为现在的“茶”字,是唐玄宗以御撰的形式定下来的。但在这个新文字刚刚开始使用时,新旧文字必然会通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且安史之乱以后,接着又是频年的藩镇割据的动乱时期,所以顾炎武在《唐韵正》中说:

“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唐碑题名,见贞元十四年(798)刻茶宴字,皆作茶……其时字体尚未变。至会昌元年(841)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855)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因此,当陆羽撰写《茶经》时,能在“筡”字仍为很多人所沿用的情况下,把“荼”字一律改为“茶”字,从而使“茶”字能以广泛地流传开来,这不能下说是他的独具卓识的一个创举。以后,随着茶叶生产贸易的发展,音义专用的“茶”字,经过了大约八十年的时间,终于为广大人们所接受。

不过,将“荼”字减去一画,改成“茶”字,并即读成现在的“茶”音,还有另外的一个说法是,始于南朝梁代(502~557)以下。(见清顾炎武《求古录》)实则从读音来说,“荼”字在汉代已有与茶音相近的几字音,如《汉书·地理志》中茶陵的“茶”,颜师古注: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关于荼陵的问题,将在‘七之事’之述评中加以阐述)。所以《邛州先茶记》说颜师古“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

同类推荐
  • 中华营养百味:美味素食菜品

    中华营养百味:美味素食菜品

    邂逅舌尖的素菜风情!《美味素食菜品》让你爱上素菜的味道!饭桌上,素菜和荤菜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各占半边天。有的时尚人士甚至奉行“素食主义”。素菜的特征主要有:新鲜为主,清爽素净;花色繁多,制作考究;富含营养,健身疗疾。现在就跟随这本书学习制作美味的素食菜肴,然后做给自己的家人吃吧!
  • 天天营养百味:热门家常百味

    天天营养百味:热门家常百味

    本书提供的菜谱选用的原料取材方便,制作过程简单易行,让您可以在自家的厨房里,利用最简单的器具,轻松制作出好吃、好看、好营养、好创意的各种家常菜。即使您还是初涉厨事的年轻人,也能快速掌握菜肴制作的原理和精髓,真正体验到烹饪带来的乐趣。
  • 巧做保健菜

    巧做保健菜

    科学、专业的食物专题讲解;全面、准确的营养成分数据;营养、可口的经典菜例。《巧做保健菜》教你做美味营养菜,书中列出了每道食物所需的材料调料以及详细的烹饪步骤,让你成为自己的家庭营养师!还有“厨房小常识”告诉你科学保健的小窍门!科学养生,合理饮食,健康快乐每一天!
  • 美味家禽菜

    美味家禽菜

    本系列图书汇集了上千款美味易做的家常菜肴,能极大地丰富您家的餐桌。“新口味”是本书的最大看点,就是利用同一种食材,运用不同的烹饪方法;或用同样的烹饪方法,换以不同的食材烹制出新的菜肴。教您举一反三,变化创造出更多、更可口的菜肴。
  • 天然凉菜集锦

    天然凉菜集锦

    凉菜,在饮食业俗称冷荤或冷盘。它是具有独特风格,拼摆技术性强的菜肴,食用时数都是吃凉的,称之为凉菜。凉菜切配的主要原料大部分是熟料,因此这与热菜烹调方法有着截然的区别,它的主要特点是:选料精细、口味干香、脆嫩、爽口不腻,色泽艳丽,造形整齐美观,拼摆和谐悦目。
热门推荐
  • 缕缕缘心

    缕缕缘心

    28岁生日一个平凡的夜班,缕心身体里面的另外一个自己觉醒了,从此开始了她的新人生……是喜,是悲,都将开始新的成长
  • 炽羽大陆

    炽羽大陆

    那一年大雪倾城……李小玖是如何撼动天宗鬼府又如何身闯死亡大漠踏入蛮荒幽林又为何苦苦觅寻传说中的忘忧寺……由青狐带你带你走入一个异样的修行的世界
  • 流放之路

    流放之路

    这里是一片死亡的世界,没有黑夜与白天之分,头顶的天空永远灰蒙蒙一片,这里的人们更愿意把这里称之为‘流放之路’。
  • 医心方

    医心方

    《医心方》是日本的国宝,是中日医学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撰者丹波康赖(912-995)系东汉灵帝之后入籍日本的阿留王的八世孙,他医术精湛,被赐姓丹波,累迁针博士、左卫门佐。他于公元984年撰成《医心方》30卷,这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医书,成为后来宫庭医学的秘典,奠定了医家丹波氏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该书荟集中国医学典籍达204种,其中大半在中国亡佚,集当时日本汉医之大成,内容广及医学的各个领域,乃至于养生、房中(性医学),后者则导致它在中国大陆被视为准禁书达几十年。
  • 用忠臣掌权,按能力重用

    用忠臣掌权,按能力重用

    本书为企业经营管理类图书,以“忠诚”和“能力”为关键词,从企业人事管理的实际出发,详细阐述企业领导识人、择人、用人、管人等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熟悉各种性格人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重用和引导,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并进一步完善企业人事管理机制。
  • 归鸟不知春晓

    归鸟不知春晓

    这个故事,写得是一群处在青春中的男孩女孩,无论是漂亮的、普通的、富足的、拮据的;还是校园里单纯开朗的少女,早早承担命运之重的男人……他们在最好的年纪里用力去爱,用力去恨,用力感受青春,用力真实地生活。故事里四个同寝女孩的大学生涯,也许和你我的并没有太大不同,有时温静明媚,有时风起云涌。然而青春流逝,或许我们终究会输给现实,如故事里的告别与放弃,如故事里一个只打了一次酱油的女N 号所说,我们都不是少年了,理应习惯人生的懈怠,将憧憬都埋在心底。很难去定义这个故事是悲伤的还是幸运的结局,只因青春本来就是一个求仁得仁的过程,惟愿多年后回首,你我都不曾悔恨。
  • 特工萌妻:抓个冷王来暖床

    特工萌妻:抓个冷王来暖床

    天朝第一美女特工意外流落到异世。什么?敢绑架她让她嫁给又丑又老的太监?本姑娘虐你成渣渣!什么?这个世界蛮荒的连精铁、纸张都没有?本姑娘来当发明家!只是身边这一个个美男是怎么回事?温润如玉型,潇洒不羁型,高冷腹黑型、豪取强夺型。嗯……她要拐一个回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一篇玄幻文,这是一篇玄幻文,这是一篇玄幻文!
  • 佛说申日儿本经

    佛说申日儿本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儿童意外伤害救治指南

    儿童意外伤害救治指南

    本书全面介绍各年龄段儿童常见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社会性和特殊性意外伤害共150余种。就每一种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主要表现、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简明扼要、条理分明,突出干预方法和防范措施,提供实用的自救互救技术。是家长、教师、各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儿童安全宣教、防范和救治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参考读物。
  • 数据破坏者

    数据破坏者

    人称智障,李茂涛机缘巧合下得到了一副改变命运的眼镜,从此泡妞、泡妞、泡妞……可就是泡不到啊泡不到~一切看似智障……可谁又知,隐藏在这之下的惊天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