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0200000024

第24章 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3)

上海的精神还有坦然,她的名字叫郭婉莹(戴西)。她8岁随全家从澳大利亚来到上海,她的家族在南京路开了永安公司。在以后的岁月中,她的丈夫在反贪污运动中被抓,死在狱中,她经历了丧偶、劳改、受羞辱打骂、一贫如洗的生活。但三十多年的磨难却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她依然美丽、优雅、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和骄傲。她说,如果她一辈子安安静静地在延安路上的大房子里度过,她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原来能够坦然承受那么多生活里的崩塌。她还说,如果“文革”又来了,她发现自己还能再承受一次。她总结般地说道:“我经历了许多不同的生活,我有非常丰富的一生。”急欲探究这位郭家四小姐优雅品质是从哪里来的陈丹燕,不满足于在《上海的风花雪月》里给她一个单篇,竟又专门为她写了一本书:《上海的金枝玉叶》。陈丹燕以此告诉我们:上海,还有着金枝玉叶般高贵、坦然的品质。她在写西哈努克的莫尼卡公主时说:“我明白从小对她的喜爱,是因为她向我证明了一个公主的风范:不能摧毁的优雅与美丽宛如钻石。”我们由此也深谙了陈丹燕钟情于张可和郭婉莹的洁净而深刻的理由。

陈丹燕的这几部作品,都以上海为题,确乎是写上海的,但传达出来的信息却远在“上海”这个地理名词之上。今日的上海被拌在那盘《上海色拉》里。淮海中路上带动和参加着大众时髦的白领丽人;从靠体力生活的大军里冲杀出来,小小地领导着沪上女子发间潮流的打工仔;街心花园里和着旧磁带里的舞曲跳舞的不时髦也并不年轻的舞者;扁担上顺着一领真正草席、回家过年的乡下人……这样的人群,这样的景象,不是在中国许多城市随处可见么?欧洲的部分记游也成为《上海色拉》新鲜的成分。而写旅居生活,也只是为了烘托和凸显“回家”的情愫。正如陈丹燕自己所说:旅行的目的,是让你认识到你日常生活的安宁,唤醒你对平淡生活的感恩。这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她写上海,也并非仅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地理的上海,一个多少年来独领风骚的上海,而是唤起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给予的平安生活的感恩。为上官云珠的女儿姚姚,那个普普通通、遭受磨难、31岁花样年华死于车祸的女子,她专门写了一本《上海的红颜遗事》。在上官云珠坠楼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扭曲的、不专属于上海、而是属于整个中国的浩劫时代。这本书的写作,是不是陈丹燕对生活在和谐社会的我们知足感恩之心的一种唤醒呢?

优雅、坦然,是陈丹燕认定的上海的品质,也应当是时代和中国的品质。她在笔下倾注的,其实就是对她的上海、她的祖国的一腔深情。在那幅她自作的《云南山路上一个牌楼》的画上,她写道:“这是我的祖国的山路,那种温情在心里到底有点不同,一种更隐忍和安宁的温情,一种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的温情!”谁说陈丹燕不是以上海为着墨点,在写着她深爱的中国?在希望着她的祖国远离屈辱和苦难,永远美丽和安宁?

(陈丹燕著,作家出版社1998年9月版《上海的风花雪月》;1999年9月版《上海的金枝玉叶》;2000年9月版《上海的红颜遗事》;2001年11月版《上海色拉》)

一个弃医从文的人开出的心灵处方

——读《我敬畏生命的过程》

毕淑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当过卫生员、军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她35岁的时候发表了处女作、小说《昆仑殇》,从此在文坛崭露头角。作为医生,她敬畏生命;作为作家,她表现生命;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她关注生命。集多种角色于一身,造就了毕淑敏散文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睿智理性的特点。这本《我敬畏生命的过程》汇集的她近年来的演讲和访谈,恰似一张张对症下药、深入人心的心灵处方。

1968年底,年仅16岁的毕淑敏从北京来到了西藏阿里山区当兵,这个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它的荒凉、偏远和杳无人烟,与作为大都市的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演讲时说:“当你真正到了原始自然当中,你会觉得人是微不足道的。这么辽阔的宇宙,这宇宙当中有一颗普通的星球,这星球上有几十亿的芸芸众生,你只不过是其中一个。而且人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认识到这一切,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虚掷一生,或说可以游戏一生、放荡一生,而真是觉得在这样的概率之中,我们有幸成为这颗星球上最高等智慧的人类当中的一员,我觉得有一种使命感,就是要把自己的生命充分利用起来。”11年阿里山区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她对生命的深深敬畏和悲悯,她的生命意识无时不渗透在她的文字和言语之间。

所以,她对人生的苦难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她说,苦难不会自动转化为动力,关键在于怎样看待苦难。有人是把苦难化作动力,有人是当成一种借口,甚至得出人性恶的结论去报复社会。在接受《中国妇女》杂志采访时,她再次说道,阅历没有上升成为智慧,没有思考,失败可能还会重复,并不能使人真正成熟。在答《读书》记者问时,她说:“苦难有时使很多人变坏,苦难转化为财富,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自我能力的提高。”在谈到与之相关的人生选择问题时,毕淑敏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归结道:“人生可能有许多事情还难以选择和把握,但有一点人是可以选择和把握的,那就是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只有积极地、向上地、友善地、努力地、乐观地、充满信心地去对待生活,人生才会有亮色,这也是我这段西部生活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她到35岁还能毅然改行,步入多数人望而生畏的文学殿堂,她这样告诉《北京青年报》的记者,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是个人的一种缘分,我们每个人都有开拓它的自由。年轻时谋生的压力可能比较大,选择时会有所勉强,中年往往就不必为生计所累,倒更有可能做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情。”她这种充分利用生命、及时调整人生航向的实际行动,本身就是开给我们特别是青年人的人生良方。

在部队当了十多年的卫生员和军医,转业后又在工厂的卫生所当所长,多年的从医经历当然会给毕淑敏的文学创作留下深深浅浅的痕印。她在演讲和接受采访中多次说:“文学是人学,心理学是人学,医学也是人学。”这是她能把三者很好结合起来的一个思想出发点;“我非常敬畏生命的过程,生命的伟大和优美、神秘的概率是现代医学远远不能穷尽的。”“医生做到后来很容易把病人看做一个病的载体,一个容器,他去观察病的转归,而忘记了最根本的对生命的珍视。”这样的认识使她时刻以关注生命为己任;“这个职业使我有机会多年来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强迫我要很细致、很耐心……我必须与他并肩相处,不管我情愿不情愿,我们都一起纳入了这个轨道,这对我既是一种训练,也是一种给予。”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成为她人物创造的生活基础;“我可以用医生很冷静的态度来看待生活;从我书写病历开始,我倾听、分析、判断一个病人的表现情况,使我有了内在的逻辑性。”这使她的文字呈现出理智、冷静的特点;“我当过很多年医生,对待艺术有时也像对待化验单一样苛求,对所有的放大和不真实,都习惯成自然地抗拒。”这使她始终忠于生活,保持作家的良知和本真。于是,在她开出的心灵处方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这样一个珍视和平视生命,生命热情和人生智慧兼具的毕淑敏。

做人和读书的处方:“如果我们天天浸透在冗长的东西里,它真的是使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提升。去读那些好的东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对我们好的素质它一定会有潜移默化的力量。”

乐观生活的处方:“愁云惨淡畏畏缩缩的是活,昂扬快乐兴致勃勃的也是活。我盘算了一下,权衡利弊,觉得还是取后种活法比较适宜。不单是自我感觉稍愉快,而且让他人(起码是父母)也较为安宁……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实是如何善待每人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如何度过人生低潮期的处方:“安静地等待。好好睡觉,像一只冬眠的熊。锻炼身体,坚信无论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体魄都用得着。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多读书,看一些传记,一来增长知识,顺便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趁机做家务,把平时忙碌顾不上的活儿都抓此时干完。”

正视死亡的处方:“其实很多东西,如失恋就是一种情感的死亡,它也是丧失。比如友谊的背叛,你会感到剜心之痛,你对人的一份信任,和那个人曾经给予你的承诺一起丧失掉了。人生一定有很多很多的丧失,而面对这样的丧失,其实就是一次一次小的局部死亡。所以我觉得直面死亡,当你有了这个勇气,对人生当中的坎坷、丧失,你最后会更达观,更有勇气去面对它。”

与人相处的处方:“你要学会尊重别人。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把对方看做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因为只有在平等的框架中,才会有真正富于建设性的关系。”

女性独立的处方:“生命属于女人自己,女人应该是她自己,应该为自己活着。不少女人在失去丈夫时觉得自己没法活下去了,在孩子不在身边后突然觉得生活空空荡荡没了着落。漫长的岁月里她们总是在等,等孩子的长大,等丈夫的闲暇,当这些都等到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衰老,已经远离了自己原本想干的事。”

爱情处方:“我建议一个人在确立自己爱情观的时候,先找一找自己的人生观是什么。爱情是人生列车上的轮子,但并不是火车头。一个人不可能只是为了爱情而活着,那样就迷失了人生的深邃意义。到头来,爱情也变成虚空。”

幸福家庭的处方:“我就经常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我们这些人常常羞于表达,似乎我不说你也知道,心领了就是了。其实不然。我经常会对我爱人说,你帮我这么大的忙,我非常感谢你。其实也不能说你帮了我,这是我们共同的事嘛。后来他说,咳,我看你忙成这样,我不帮你谁帮你!这不就行了。”

…………

毕淑敏做医科学生实习时,曾经受到一位医生的批评,说她写的病历太像散文,因为内容细致、文采斐然的缘故。而后来,作为主治医师的她,却终于改行成了一名作家。这是颇具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她曾以“医生的痕迹”为题为自己的散文集作过序。这种痕迹,是对生命的悲悯,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人生的洞察。医学和文学都是以人为对象,其实肩负着相同的治病救人的使命,只不过一为体肤之病,一为心灵之病。毕淑敏以她开出的这些心灵处方,实现了自己作为曾经的医者和现时的作家人格的完美统一,也达成了文学和医学在深度意义上的某种契合。

(《我敬畏生命的过程》,毕淑敏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版)

同类推荐
  • 发现这么美的台湾

    发现这么美的台湾

    本书散文集。分为三部分:“初尝台北的美妙旅程”、“行走台中的风和日丽”、“徜徉台南的慵懒时光”。本书以优美的文笔,图文结合的形式来介绍有关台湾的风土人情,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让读者得到有关台湾旅游的指导性信息,以一种小资的情调吸引时尚化的读者。
  •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仿佛,这样重要。可是,此一生,与谁初见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看,这些轮回了千年的花种,至今还在无我无他地盛开。
  • 一带江山如画:古诗词里的山水故人

    一带江山如画:古诗词里的山水故人

    站在无数前人吟咏过的美丽山川的面前,忽然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所幸,美丽的山水并未嫌弃我们这些粗鄙的后来者。它们仍然以宽广博大之胸怀,拥抱每一个来访者。于是,它们只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吵吵闹闹的话语声中,想起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怀念王湾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思念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将军与故乡

    将军与故乡

    本书包括将军与故乡、建设者剪影、老区风景线、志士忠魂、神州漫游五组文章,收文40余篇。
  • 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

    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

    本书先从风俗史的角度对唐宋六百年牡丹审美玩赏之风习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此期牡丹赋、牡丹诗词等进行系统解读与阐述,借此分别呈现唐宋社会牡丹审美风尚之转移,以及唐宋文人士大夫牡丹审美文化心理之嬗变。通过风俗史与文学主题演进史之互参互证,从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角度来共同呈现彼时时代精神之变迁。
热门推荐
  • 仙路沉沦

    仙路沉沦

    成仙之路,数不尽血光刀影,历不尽千难万恶,然一朝成仙,长生不死,固千万人前赴后继,仙路沉沦,腥风血雨,岂知一夕入魔,万劫不复。
  • 阴阳尊

    阴阳尊

    阴年阴月阴日阴时阴刻出生。时不过九年。逆天之人,逆天之命。我命在我,不在天。誓要与天挣命。可是与天挣命,说似简单。天之命,常言不可违。身世之谜,母亲之仇,九龙传说,还有那许多未解之谜。如何一步一步的做到这些。第一就是要活下去,无论如何的活下去。第二就是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让自己强大。当然这一切说似简单,如何能做到。易天一个与天挣命的人。一个与九龙传说密切相关的人。当谜底揭开后,他该如何抉择。亲情,爱情,友情该怎么面对??????
  • 战王灵女妃

    战王灵女妃

    从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回乡下,可惜错把珍珠当鱼目,看她一世风华!说她是丑八怪,呵,她如果丑,世间还有谁能入眼;说她是杂种,血脉高贵亮瞎眼;说她是孤女,你当那晴霜国偌大的皇族上下都是死人啊从小受尽万人宠爱,十五岁上战场,十六岁赢得战王的称号,十七岁遭人暗算被吓了猛毒。在外声称,战网被毒傻,谁又知道月月十五,战王独受噬心痛。
  • 四方统战局

    四方统战局

    本已死亡的梁振,毫无理由的被四方统战局选中从而复活,并被迫加入成为其中一员对抗危害四方界的“宇戮恩”一种直接或间接控制平民造成灭国式危机的怪物。对抗期间梁振一步步的接近宇戮恩形成的真相,并逐渐拾起自己死亡时的记忆。就这样一次次的目睹渺小人类生离死别,最终从平凡无奇的青年成长为饱经风霜的英雄男人。
  • 笔势论十二章

    笔势论十二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远处,少年轻笑正好

    远处,少年轻笑正好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专给我的笑,恰好只我看到。
  • 萌宝一家

    萌宝一家

    “爸爸!”封羏看着他眼前这个刚到他膝盖高的胖小娃,一脸懵逼......“你是封羏吗?”小胖娃看他无动于衷,弱弱地问了,心想明明就和照片一样啊!身高也差不多!气场也和他妈咪形容的差不多!这就是爸爸呀......
  • 百战成枭

    百战成枭

    命运将两个倒霉蛋死死的绑在了一起,从此,这个世界的格局悄悄改变了。
  • 英雄联盟抽奖系统

    英雄联盟抽奖系统

    末日来临,一个新的世界即将展开,在这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机遇和危险。机遇危险并存的世界,等待着人类的探索,而猪脚,在末日前夕就得到金手指,那他是否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
  • 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

    市公立三甲医院仁华医院的老院长丁祖望即将退休,雄心勃勃的副院长武明训即将接任,请回他的老同学——美国著名心脏外科医生钟立行助阵。医院接二连三出事,有管理上的疏忽,有技术上的失误,也有无力回天的医学局限。患者不理解,医闹煽风点火,个别医生利欲熏心,惹来无数麻烦,仁华医院一时成为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