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君主制作为一种主体制度的时代结束之时,所谓的“太后”也就没有了往日的风光。像故去的历史遗留在今天的名片,明晃晃的头衔压不住新时代的活跃。王室不再神秘,贵族不再高不可攀,开放的新世界推开了一直紧闭的宫门,让寻常百姓也可以看到、听到“太后”们的故事。
也正因为如此,她们比从前的太后们“幸运”:国家已不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天下,所以她们就用不着动不动就要为整个国家负责。当然,作为一国的“太后”,她们毕竟也不能像普通的家庭妇女那样过日子,她们还是要承担许多。
下面要讲到的几位“第一夫人”,各有各的风采。我们,就从遥远的历史中调过头来,看看这些新时代的“太后”们吧!
世纪王太后伊丽莎白
一段举世闻名的爱情,成就了两边不同的故事:一边是神仙眷侣,意重情长;一边是一个新的国王上台,而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推动着一位坚毅优雅的女人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她就是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曾经的伊丽莎白王太后。
历史已经成了铁板钉钉的事实,所以我们无法假想:如果爱德华八世放弃了爱情,忠实于他的身份与角色,那么,这位曾经给英国人带来巨大勇气的王太后,会有一段怎样的人生?她是依旧风光,还是平淡而富足地过完一生?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或者成功的事,都不是在“偶然”的操作下贯彻始终的。本身有了资本,机会来时才能抓住并且发挥。
伊丽莎白王太后生于1900年,她的原名叫伊丽莎白·鲍斯·莱昂,是英国苏格兰格拉姆斯勋爵的女儿。20岁时,她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美少女。有人说,她当年的魅力甚至超过了戴安娜王妃。1923年,她与英国乔治五世国王的次子约克公爵结婚。1926年,伊丽莎白生下了小公主,就是伊丽莎白二世。
按王室的常规,约克公爵是当不上国王的。但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的弟弟阿尔伯特当上了国王,即乔治六世,1936年,爱德华八世爱上了一位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子辛普森夫人,并执意要娶她。而这对一位国王来说,是不能被允许的。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就是后来的温莎公爵。而他的弟弟约克公爵继承王位,称乔治六世,伊丽莎白因此成为王后。从那时起,伊丽莎白正式告别了无忧的主妇生涯,开始操心一个国家的命运。乔治六世有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非常吃力,连几句很简单的话都结结巴巴地讲不出来。伊丽莎白王后找了一位语音训练师,训练国王说话。到后来,乔治六世不仅敢在公众场合讲话了,而且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伊丽莎白王后的鼓励对乔治六世履行国王职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救了英国王室。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伊丽莎白的从容优雅,更是让乱世中的英国人民深深感动。二战时,德军到处狂轰滥炸,英伦三岛包括国王所在的白金汉宫也没能幸免。出于安全考虑,英国高官们考虑把王室家属转移出英国,伊丽莎白王后却坚定地说:“国王不离开英国,我就不离开英国。国王是永远不会离开英国的。”她一直和国王一起留在白金汉宫。当德国飞机把伦敦炸成了一片废墟时,她身着漂亮的服装,披着雅致的蓝色狐皮披肩在冒着黑烟的废墟上奔走,激励臣民鼓起勇气、抗战到底。这个女人在废墟上的笑容,神奇地驱散了她的子民们心里的阴霾,英国人民像是有了主心骨。战火纷飞中,他们没有退缩,因为他们知道,国王、王后和他们同在。就连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英国王后是整个欧洲最危险的女人。
1952年,英王乔治六世逝世,他年仅25岁的女儿伊丽莎白即位。从此,51岁的伊丽莎白王后被称为伊丽莎白王太后。她仍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保持着端庄得体、谨慎自重的形象。《泰晤士报》说:“她在不平凡的生活中,发扬了平凡生活的美德。”与略显威严的伊丽莎白二世相比,伊丽莎白王太后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更和蔼可亲。
她很热爱生活,也很爱穿衣打扮,光在英国她的私人店铺就有很多家,仆人加起来数不胜数,她85岁生日时大宴了一场,99岁那年又在飞机上度过了自己的生日,有人问她为什么长寿,她说:“热爱生活就是我长寿的秘诀啊!”
进入老年之后的伊丽莎白王太后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2000年6月21日,她参加了英女王夫妇在温莎堡为她的100岁寿辰举行的招待会与舞会。100岁的她穿着一套粉红色套裙、挂着三串珍珠项链、别着蓝宝碎钻胸针,微笑着向众人挥手,风采依旧。她依然优雅地喝着她钟爱的杜松子酒,跳着她熟悉的慢步舞。7月19日,英王室特地为她的生日举行了约有1万名嘉宾出席的大型庆祝活动。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陪同和近卫军骑兵旅的护卫下,她检阅了大约7000人组成的仪仗队和民间游行队伍。
2002年3月15日,伊丽莎白王太后去世。她是英国皇室最长寿的太后,终年101岁。伊丽莎白王太后去世时,她的侄女罗德夫人随女王及其他王室成员守候在她的床前,罗德夫人说那是“一个十分令人悲伤的时刻,但幸运的是,王太后走得非常平静和安然”。
伊丽莎白王太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很快就有许多人聚集到白金汉宫的大门外献上了花束,而社会各界也都反响强烈。首相布莱尔说,“她是英国正直和勇气的象征”,“在王太后漫长和卓越的一生中,她的风度,她的责任感以及她对生活的热情执著,使她受到人们的爱戴,爱戴她的人不分阶层、不分年龄,尊敬她的人也不仅限于英国。”而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凯里说:“这位慈祥夫人的去世使我们大家都觉得是个损失……她的尊严、尽职精神和魅力是我们国家生活的一个珍贵部分。”伊丽莎白王太后多年的密友福斯利勋爵说,是“王太后鼓舞了英国”。“她代表着这个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即勇敢、坚定、献身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亲友的挚爱。我们失去了这个国家最为珍爱的公众人物。她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她就是历史。在1940年,是她把我们从最黑暗的时刻变成了最杰出的时刻。”
2002年3月29日,伊丽莎白王太后的葬礼举行,英国当天所有的活动全部取消。教堂的钟每分钟敲一下,整整敲了三个小时,钟声停止后白金汉宫降半旗,默哀两分钟。
在漫长的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伊丽莎白王太后一直被视为英国精神的象征,她是英国皇族史上最后的完美代表!她用她的忠诚和勇气支撑着王室,保护着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曾说过,母亲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是自己一生最大的精神支柱。
泰国皇太后诗纳卡琳
泰国这几年可真不太平。这事刚平了那事又起,来来回回总是不让人消停。在这些事件中,时不时能见到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身影。这位年已八十多岁的老国王,已经执政六十多年了,是泰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国王之一。而我们要说的是,普密蓬国王的母亲诗纳卡琳皇太后,一个同样受到尊重、爱戴、超人气、好人缘、享有极高声望的女人。
1900年10月21日,诗纳卡琳出生在泰国暖武里府一个普通金匠家中,闺名叫做“珊婉”。
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珊婉与母亲相依为命。13岁时,珊婉到诗里叻助产与护士学校学习,16岁毕业。在护校中,她越来越显现出聪慧、善良的本性。17岁时,珊婉获得了沙旺瓦陀纳女亲王奖学金,赴美国修读护士科。在这里,珊婉遇到了当时的玛希隆王子。年轻的珊婉美丽高雅、光彩动人,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极大的吸引力。平民的女儿与皇室的王子恋爱了,一切都那么美好。
1920年9月,将满20岁的珊婉同玛希隆王子在莎巴吞宫举行了婚礼。婚后,珊婉被封为女亲王。珊婉与玛希隆王子共生育了三个子女:大女儿加亚妮·瓦哈娜,192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2008年去世);二儿子阿南塔·玛希敦,1925年出生于德国海德堡(拉玛八世,1946年去世);三儿子普密蓬·阿杜德,1927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拉玛九世)。
1929年,玛希隆王子因病辞世,留下了年仅29岁的珊婉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命运就是这么奇怪,谁会想到,这可怜的母子四人,有一天会成为泰国的第一家庭呢?
1935年3月2日,泰国节基王朝(又称曼谷王朝、拉玛王朝)七世皇拍朴诰昭陛下宣布退位,选择新君成为泰国王室当务之急。次年,泰国政府恭迎珊婉的长子、9岁的阿南塔即位,成为节基王朝八世皇,尊号阿南塔·玛希敦国王(拉玛八世),珊婉则成为诗纳卡琳皇太后。从一个平民之女,到一国太后,一切都来得那么偶然而幸运。可对一个女人来说,一切苦难似乎还没有完结。1946年6月9日,八世皇阿南塔离奇地遭枪击驾崩,原因一直是个谜。然而,一个国家的运转绝不会因一个母亲的伤心而停止动作。它依然需要一位国王,就在同一天,皇太后的小儿子普密蓬·阿杜德继承王位,是为节基王朝第九世皇(拉玛九世)。
至此,诗纳卡琳皇太后总算是终结了苦难。
诗纳卡琳皇太后一生积极参与了许多慈善活动,包括协助边境巡逻警察、来访的伤残军人,帮助贫困和拥挤的社区居民开展志愿医生活动等。诗纳卡琳成立了“志愿医生基金会”并捐款,还帮助边远地区修建学校,并邀请其他人来帮助完成这个项目。她还成立了“公主母亲”基金,以帮助其他各种慈善事业。她还主持修建了有“人间仙境”之称的皇太后花园,成为泰国著名的景点。
1980年代,诗纳卡琳皇太后从瑞士回来,蛰居于泰北清莱东山上,目睹泰北山民种植罂粟为生,山林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山民深受其苦,就指示皇室成立基金会,发起莱东山开发计划,大力推动当地的罂粟替代种植,植树造林,同时将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戒毒。
1991年中,诗纳卡琳皇太后的健康状况恶化,一直在家中修养。1993年11月、1994年12月和1995年6月三次被送到皇家医院接受治疗。1995年7月18日,为泰国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诗纳卡琳皇太后驾崩,享年94岁。
泰国民众悲恸欲绝,从各地寄来表达哀思的书信雪片般送抵王宫。十多年过去了,诗纳卡琳皇太后依旧被泰国人民深切地怀念着,她的画像也依旧被供奉在各主要路段和百姓家中。
日本皇太后良子
说到这里,需要先平静一下。因为将要讲到的这位皇太后,她的老公昭和天皇很不“平凡”。这个名字于中国人而言,实在是一段非常不愉快甚至痛苦的记忆。而人都有“恨屋及乌”的心态,这一点很难克服。
也许我们只能这么说:“对待历史,除了需要感情去体悟,也要加点理智去对待。”
日本皇太后良子,是昭和天皇的妻子、明仁天皇的母亲。她生于明治时期,经历了大正、昭和、平成等4个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最长寿的一位皇太后。
1903年,良子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久弥宫邦彦亲王的长女。14岁时,还在女子中学上学的良子被选中为昭和(裕仁天皇)皇太子妃。在以后的若干年里,良子进入私家寄宿学校,按照未来皇后的要求学习了历史、法语、刺绣和插花等课程。1924年,年仅20岁的良子与皇太子结婚。昭和皇太子于1926年登基成为裕仁天皇,良子当上了皇后。那时候的日本,皇权依然坚固,天皇被顶礼膜拜、敬若神明,而良子作为皇后自然也受到相同的礼遇。但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日本对天皇制进行改革,天皇失去了笼罩在身上的光环。良子陪伴裕仁天皇走过了余下几十年平静的生活。
良子是传统的日本妇女形象:不问政治,只当贤妻良母。她共生有二子五女,明仁天皇是她的第四个孩子。良子曾随丈夫两次出国访问。访问期间,她雍容华贵的风度被当地媒体大加赞赏。一家比利时报纸形容她的微笑是“天使的笑容”。良子以爱好日本画闻名,尤其喜好画静物和风景。她出版了自己的两本画册《桃苑画集》和《锦芳集》。1971年访欧时还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赠送了自己的画作《葡萄》。晚年时,良子还喜欢上了栽种玫瑰和养蚕。
良子在1977年因腰椎骨折后,就很少参加官方活动。1980年的一次胸椎损伤更使她不得不常常坐轮椅出行。1987年,她还发作过轻微的心脏病。良子最后一次出席官方活动是在1987年4月29日,那是裕仁天皇的86岁大寿,之后她就从未在公开场合露过面了。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逝世,明仁天皇即位,良子成为皇太后便一直在皇宫吹上大宫御所静养直至去世。
2000年6月16日16时40分,良子皇太后因衰老在东京皇宫吹上大宫御所去世,享年97岁。
16日晚,时任首相的森喜朗发表谈话,要求人们与政府一道对良子皇太后的去世表示哀悼。日本各地原定于17日举办的赛马、赛车、赛艇等各种体育比赛以及“落语”(日式单口相声)等娱乐节目、歌舞音乐等都纷纷取消。东京铁塔也于16日关闭了通明的灯火,以表示哀悼。此外,文部省以及各地教委下达通知,要求各地国立学校于16、17两日下半旗志哀。平日对人们开放的皇宫东御苑以及各地的离宫都于当日内谢绝游人参观。
依照日本有关规定,良子皇太后的葬礼不采取“国葬”仪式,而按“皇室仪式”处理。2000年7月25日,良子皇太后的葬礼在东京丰岛冈墓地举行。良子皇太后的遗体没有火化,移送昭和天皇埋葬的武藏陵墓地与其合葬。
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等皇室成员、首相森喜朗等内阁成员、国会议员和各界人士以及各国驻日本的外交使节约1000多人出席了葬礼。
良子皇太后就这样走完了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