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光镜
东汉灵帝皇后何氏,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她家本是个屠户,其父何真一直靠屠羊谋生,母亲的出身也很低贱。
何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倒生得花容月貌,成为当地有名的美女。父亲何真便有了依靠女儿出人头地的打算,例行的宫中选美开始后,何真就用宰羊积攒下的金帛钱财贿赂那些前来择选的宦官,希望能把女儿送到宫中。按说,屠户之家,出身低贱,不合乎汉家选美必是“良家子”的要求。但是,由于主事的宦官受了贿,何氏又果然容貌不凡,便将她选中,送入掖庭宫。
这时,当朝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他本来是解犊亭侯,汉桓帝死后,被皇后窦妙拥立为帝,窦妙便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窦太后的父亲窦武任大将军,曾想与朝官联合将宦官一网打尽,结果反被曹节为首的宦官杀死。从此,宦官更加骄横,成为掌握朝政、驾驭皇帝的实力派。
何氏入宫后,为了站稳脚跟,看准形势,很注意与宦官搞好关系。这时,宦官主要以张让、赵忠为首的所谓“十常侍”权势最为显赫。汉灵帝曾恬不知耻地说:“张让是我公,赵忠是我母。”他们操纵朝廷,掠占民田,修建豪宅,作威作福,压制朝臣,毫无顾忌。自汉桓帝以来,宦官一手制造的“党锢之祸”,到这时又发展成为血腥的大屠杀。朝廷上不少清正忠直之士被宦官打入大牢,加以迫害,如被称为“天下楷模”的李膺、“天下良辅”的杜密、“不畏强御”的陈蕃都因党锢之祸丧生。
汉灵帝在宦官的操纵下,只知贪淫,在“裸游馆”中,夜以继日地纵欲享乐,自比神仙。有一次,宦官曹节对他说李膺、杜密等人构党,汉灵帝竟问:“构党是干什么?”“构党就是党人,要图谋不轨。”他又问:“什么叫不轨呀?”有一次,汉灵帝在永安宫登上侯台远望洛阳城,宦官怕他望见他们在城里为自己修建的华丽住宅,便对他说:“天子不应登高,登高则百姓离散。”从此,汉灵帝竟真的不敢登台远眺了。
何氏入宫以来,正是通过巴结这些宦官,得以越来越多地接近汉灵帝,并深得宠幸。很快,她就被拜为贵人。不久,何氏生下了儿子刘辩。因为汉灵帝宫人所生之子多数夭折,何氏不敢再把刘辩养在皇宫,而是寄养在民间。
此时,汉灵帝的皇后是宋氏,但她并不受宠爱。何氏乘机联络其他得宠的妃嫔,一起攻击、诋毁宋皇后。中常侍王甫等几个宦官也构陷宋皇后在宫中行巫蛊妖法,汉灵帝信以为真。宋皇后玺绶被收回,并被迫到暴室(汉代专门处罚犯罪的后妃等劳役的地方)待罪,不久即忧愤而死。光和三年(180年),得宠的何氏在宦官的推举之下被立为皇后。
东汉时的皇后,主要选自南阳(今河南南阳)的阴氏、邓氏,扶风平陵(今陕西成阳)的窦氏,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的梁氏以及其他豪门的后代。像何氏以屠夫的女儿得以入主中宫,若不是走宦官的门路,恐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这也说明东汉末期的腐败之甚。
何皇后成为后宫之主后,按照惯例,将她的父亲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也被封为舞阳君。
何皇后一方面对宦官恭恭敬敬,另一方面却对后宫的妃嫔张牙舞爪,极尽强悍妒狠,六宫粉黛无不震慑。有位王美人因为姿色丰艳,曾被汉灵帝御幸而怀了身孕,心里惧怕何后,便找来堕胎药服下,想自己打掉胎儿以免招惹祸患。谁知,王美人吃了药,仅肚子痛了几天,胎儿却安然无恙。据说,王美人夜里曾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背负天日而行。她心中疑惑,感到这是胎儿的吉贵之兆。于是,她决意冒险,保住了孩子。就这样,王美人在光和四年(181年)生下一子,取名刘协。何皇后得知后,怒不可遏,在宫中明目张胆地鸩杀了王美人。汉灵帝得知后大发雷霆,打算将她废黜。何皇后真的害怕了,急忙找到宦官张让等人,求他们帮她说情。张让等人觉得何皇后平素对他们十分恭敬,现在如果帮助何皇后渡过难关,必定可以结托何皇后,从而进一步加固他们在宫中的地位,于是决定出手援助。张让等人将平日勒索来的钱财金帛数千万送给了汉灵帝,并说了许多好话,汉灵帝这才作罢。何皇后这次有惊无险,逃过一劫,自然对宦官更是格外敬重。
何皇后毒死王美人之后,汉灵帝担心儿子刘协遭到不测,就将他送到永乐宫,请母亲董太后收养,号称董侯。汉灵帝常常思念冤死的王美人,曾作《追德赋》、《令仪颂》来哀念她,对其子董侯刘协非常钟爱。当群臣奏请立太子时,何皇后所生的儿子史侯刘辩虽然年长,但汉灵帝认为刘辩为人轻佻,缺乏君主应有的尊严仪表,难以做人主。董太后就乘机劝汉灵帝立刘协为太子。为此,何皇后对婆婆董太后恨得咬牙切齿。不过,由于何皇后是刘辩的生母,何进又掌握军权,汉灵帝没有轻易决定太子人选。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逝。死前,他把刘协的事遗托给宦官蹇硕。蹇硕在对待刘协的态度上与董太后完全一致。于是,蹇硕便设下陷阱,试图先除掉大将军何进,再拥立刘协。
蹇硕定下计谋以后,就着手实施了。
这天何进快走到宫门时,蹇硕的手下与他关系密切的宦官潘隐,迎上来给他使了个眼色。何进见状,大吃一惊,他意识到事情不妙,慌忙掉头从小道奔回大将军府,命令部队戒备防范,对外称病不出。蹇硕知道计划败露,不得不放弃初衷,任由何皇后把她14岁的儿子刘辩扶上帝位,是为少帝。这是汉灵帝死后宦官谋划的一次未遂政变。
少帝即位,改元光熹。何皇后成为皇太后并临朝称制。她委任何进与太傅袁隗为录尚书事,辅弼朝政。宫廷斗争中的形势变化,也导致了宦官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事后,蹇硕担心何进会报复他,就写信给中常侍赵忠,密谋先发制人,想要与赵忠联手捕杀何进。但蹇硕的密信被何太后的亲信宦官郭胜得到,郭胜与赵忠一起向何进告发。很快,蹇硕被何进派人处死。蹇硕一倒,董太后在宫中就失去了依靠,一时之间就更无法改变现状了。
董太后的侄子修侯董重时任骠骑将军,领兵千余人,他对何进任大将军心怀妒忌,很不服气,觉得自己也是外戚,凭什么位居何进之下?“权势相害”促使太皇太后董氏与皇太后何氏之间的冲突升级。另外,此时也有一批宦官依附董重,与之结为党援,使问题更加复杂。
有一次,恼羞成怒的董太皇太后粗声恶气地大骂何太后:“看你那张狂的样子,飞扬跋扈,不就是靠你哥哥何进是大将军吗?你要当心点,看我不让骠骑将军取下何进的人头!到时候就有你好瞧的了。”何太后听了,并不和她争吵,只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何进。何进自然明白她的用意,遂利用自己有利的政治身份定下应对之策。在何进的授意下,朝廷上的三公与他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同他一起给何太后上了一份奏章,说:“董太皇太后贪财,指使手下侵吞各地上交国库的珍宝,充入私囊。她为藩国王后,本不应留在京师,今又恶行昭彰,理应迁出永乐宫,遣返河间封国。”这样的动作,显得既公正又郑重。何太后当即准奏。何进得到批复后,立即率兵包围骠骑将军府,收捕了董重,并逼其自杀。董太皇太后见状,急火攻心,竟突发急症暴死宫中。
自从与宦官蹇硕闹翻以后,何进总是觉得所有的宦官都想算计他,都要和他作对。这时,曾为何进部下的袁绍,又在他耳边吹风,让他杀尽宦官,并定下计策,结果反被宦官所杀。在激烈的宫廷变乱中,董卓坐收渔人之利。进京平复叛乱,废少帝,立献帝,并最终废掉何太后。
何太后被废后次日,就被董卓派人鸩杀。董卓只令献帝到城中的奉常亭举哀,也不令公卿以下服丧,安葬之日,公卿只穿白衣而已,根本不成丧礼。
何太后刚刚入土,弟弟何苗又被董卓开棺抛尸,弃于道边。母亲舞阳君也被杀掉,被抛尸于宫苑的杂木丛中,死无葬身之地。何太后全家满门遭祸,与宦官同归于尽。不久,何太后的儿子、被废为弘农王的少帝刘辩也被董卓派人毒死。
现代启示录
选择合适的“战友”
何太后一生,可谓成也宦官,败也宦官。从她入宫之后,即选择有权势的宦官为战友,依靠他们的力量登上后位,并进一步问鼎帝国的最高权力中心。可最后同样栽在了那伙人身上,发人深省。所以说,要选择合适的“战友”并肩作战,才能一直统一战线,实现双赢。
特别是在创业初期,合适的搭档对于事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大鹏跟建阳这对搭档其实很不合拍。一个闷得要命,一个是著名的话痨。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两人的思路经常冲突。他们原来是同事,都对摄影感兴趣,也都有一定的资本,都缺少合作伙伴。相互间看着还成,就凑到了一起。大鹏占40%,建阳占60%。
建阳话多,爱跟人家开玩笑,人缘比较好。在他们那个仅有四人的小团队中,慢慢成了主心骨,别人遇到问题总爱找他。而大鹏因为性格闷,不善与人交流,多是做一些技术上的指导。有一次,他们给一家食品类公司新出的巧克力做宣传册。片子拍出后,客户看过初稿本来很满意。但过了不到一天的工夫,客户又打来电话,说他们觉得另外一家拍的更好。建阳一听就蒙了,昨天不是好好的吗?就带着一个文案小何去了客户那里。
客户拿出别人拍的东西给建阳看,说他们觉得这套更适合他们的产品。建阳一看,拍得确实不错,而且觉得画面的风格特别熟悉。他来不及细想,只是想尽力留住这个客户,反复沟通游说之后,客户终于同意再拍一次,跟另外一家公平竞争。
走到路上,小何的表情很奇怪,一直欲言又止。建阳见状,就问她怎么回事。小何才吞吞吐吐地说,她无意中在大鹏的移动硬盘上看到过那组照片。建阳傻了,难道那组照片是大鹏拍的?
他托朋友打听了一下,果然是大鹏拍的。建阳很生气,这是什么意思?跟自己抢饭碗?他去质问大鹏,大鹏承认了。说他只是想多撒点网,在另外一个朋友那里也入了点股份。之前那边拍时他还不知道这边能拿下来,没想到这边也拿下来了,结果就成了那样。
这样一来,两人肯定没法继续合作下去了,只能“拆台”。
搭档很重要,选对了才有用。要选择“战友”,请参照以下标准:
1.互相了解,知根知底
要对彼此的为人、处事方式非常清楚。刚开始创业时,所有的心力、精力都在事业上,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了解、约束对方,更多的还是在信任和了解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和平沟通。
2.有长久的共同目标
即使你们偶有分歧也在不影响大方向的前提下。双方是利益共同体,不牵涉多线的利益纠葛,就是说彼此间最大的利益点都在双方共同的目标上。
3.风险共担、优势互补
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给予补充能量,以求更好地实现目标。在平时的交往与合作中要互相尊重对方,能共同承担在发展过程可能遇到的一切风险。遇到问题一起解决,而不是互相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