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对朱棣来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因为就是在这一天,他正式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政治身份。 当时朱棣已经有了九个兄弟,除了大哥朱标被父亲朱元璋封为太子外,其他人还并没有什么封号。由于朱棣兄弟们都已经逐渐长大成人,而且也接受了不少考验,所以父亲朱元璋决定除朱标外,将其他的儿子都封为王,让他们去戍守国家的边疆,以巩固大明朝的统治,同时做好将来辅佐朱标,治理保卫国家的重任。 封王可是一件大事,要专门举行庄严的册封仪式,并且皇帝还要昭告天下。朱棣和兄弟们自然也不敢马虎。所以,在册封之前,就开始了彩排工作,生怕册封之时出现什么异常情况。 这次册封十分的隆重,朱元璋为此专门颁布诏书,昭告天下。诏书中这样写道: 朕惟帝王天子,居嫡长者则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长子标为皇大子,诸王之封,本待报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子樉为秦王,棡为晋王,棣为燕王,橚为吴王,桢为楚王,榑为齐王,梓为潭王,杞为赵王,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置相傅官属及诸仪已有定制,於戏,奉天平乱,实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当时,朱棣已经十一岁了,他清楚的记得,册封仪式是在明故宫的主殿——奉天殿举行的,册封当天,大殿内外被打扫的干干净净。为了喜庆,还专门铺上了红毯,挂上了彩灯。一切不相关的人等都禁止在此活动。 仪式开始了,只见父亲朱元璋身穿龙袍,神情庄严的坐在大殿宝座之上,司辰官站在大殿的一侧,一切都显得庄严肃穆。由于有的皇子年龄还尚小,所以,参加册封典礼的只有年龄较大的五位皇子。 朱棣和各位兄弟们站在大殿外,屏气凝神,一动也不敢动。司辰官终于报告吉时已到,太子朱标当先,带领五位弟弟字殿外跪下,向父亲朱元璋行跪拜大礼。 终于轮到朱棣了,他小心翼翼的从册礼官的手中,接过册宝。此时朱棣的内心,激情澎湃,常遇春跟随父亲征战多年,立下战功无数,生前都无法封王,也只是在死后封了一个开平王,朱棣年龄虽小但也知道了封王的分量。 接下来宣读册文,史书中记载的朱棣的册文,如下: 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国於一方,并简在帝心。第四子棣,今命尔为燕王,永镇北平,岂易事哉!朕起农民,与群雄并驱,艰苦百端,志在奉天地,享神祇。张皇师旅,伐罪吊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有国,当恪敬守礼,祀其宗社山川,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体朕训言,尚其慎之。 也就是说父亲朱元璋册封朱棣为王,是希望朱棣能够谨记父辈创业之艰难,上要守礼,下要恤民,一直镇守北平,以保国家平安。 朱棣小小年纪就被册封为燕王,按说,该满足才是。但是,当朱棣兄弟们在一遍一遍的跪拜谢恩时,朱棣看到大哥朱标就站在父亲朱元璋的跟前,承受着弟弟们的大礼,心里难免生出了一丝不甘。
明朝的分封与历朝历代有所区别,明朝的藩王没有行政权,但是却有军事权。按照规定,各藩的军事权力是相当大的。即使是朝廷要调地方藩王的军队,地方上的守镇官也要得到当地藩王令旨后才能调动。遇有战事,即使元勋宿将也要听藩王节制。后来,当燕王朱棣率军征讨乃儿不花时,像傅友德那样的大将也要受他调遣。 虽然朱棣的册封仪式进行的异常顺利,但是分封制度的最后敲定到是异常曲折的。此次分封,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有相当一部分有远见的官员,认为朱元璋分封朱棣等诸子的政策不妥。 当时的著名文士解缙率直敢言,曾进言道:“数上封事,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潞濞之虞”。意思也就是说,朱元璋对儿子的分封太重了,恐怕会给以后带来麻烦。 大臣叶伯巨也曾上书言事,明确指出朱元璋分封制度的三大弊端:第一条就是“分封太侈”: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廓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则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现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 朱元璋因为叶伯巨的进言而十分愤怒,认为叶伯巨是在离间他们一家骨肉,于是盛怒之下,要亲手射杀他。虽然叶伯巨逃过了一死,但是却在牢狱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于是,众大臣们不敢进言分封的弊端。 经过一番波折,朱棣最终被册封为燕王,以元大都为封地。受封燕王,不仅对于朱棣有着非同反响的意义,对于整个大明王朝的命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受封后的朱棣,就不在仅仅是一个皇子这么简单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政治身份——燕王,虽然在就藩前,朱棣还没有藩王的实际权力,但是却已经意味着朱棣已经开始走上了政治这条康庄大道。 倘若没有“燕王”,那么即使朱棣有天大的野心,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呆在南京城中做一个王爷,即使是不甘于平庸,没势没权又能怎样。正是受封燕王,让朱棣有机会丰满自己的羽翼,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对于朱棣来说,这是一个命运的转折。 朱棣并没有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不断的积极历练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朱棣明白,机会是眷顾有准备的人的,倘若自己抓不住这次时机,只怕此生都无法实现目标了。 这确实是个好机会,一方面,大哥朱标还没有继承皇位,父亲对自己又很信任,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政治环境会很好,很适合自己养精蓄锐,积攒实力;另一方面,朝廷赋予自己的各项权力都很大,尤其是军事权力,正好可以借此大批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 朱棣确实是谋略专家,能够看到这样的深度,所以他积极的运筹帷幄,在凤阳时积极主动的锻炼自己,以求能够准确快速的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他做到了。
““谋心”术”良机有限,又准又快抓住它 和朱棣一样被封王的皇子多达九人,然而只有朱棣,最终走上了大明朝的至尊宝座。这是为什么呢?朱棣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够快速准确的抓住机会,当其他受封皇子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良机时,朱棣就已经开始积攒自己的实力了,就是因为抓住了这次机会,所以朱棣能够最终赢得残酷的皇位争夺战。
现在,朱棣的年代已经远去了,但是真理却不曾淡去。每个人的一生,多少总会有面临机会的时候,倘若能够像朱棣一样,能够及时准确的抓住机会,也许很多事情就会海阔天空,出现“柳暗花明”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