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标题似乎是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治疗才行,不过绝大多数情形并非如此。大多数人所需要的是练习而不是治疗,不过在考虑练习些什么之前,让我们先仔细地推敲两个很简单的字:“独立自主”与“个人的独特性”。
在我们所讨论的工作环境中,这两个名词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独立自主”表示有来去自如的自由,也有随心所欲工作的能力;它意味着有行动的自由,也包含了思想上的自由。换言之,就是有不受影响而独自作决定的自由。
另一方面,“个人的独特性”则是想要成为独一无二,表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我们将着重讨论“个人的独特性”。原因是我们发现:无论在工作或休闲时间里,那些对自己是否与众不同没有把握的人,最会想要一逮住机会就力求表现一下。他们的内心受到煎熬折磨,觉得自己和周遭的人没有太大的不同,无法脱颖而出。而特立独行就会令人刮目相看。因此,他们抓住每一个机会表现自己的独特性,正因为他们暗中觉得自己不够特殊,这种行径终却最导致同事与上司的反感。
其实,“独立,自主”与“个人的独特性”之间有很密切的关连。简单说,怀疑自己是否特殊的人,常常过份担心太平凡会使他们无法独立自主。潜意识里,他们非常害怕受别人的影响,因此,总是担心和同事太亲密。
克服躁动的心理
不过,目前来说,这种心理问题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问题,能够不受他人影响似乎变成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和最主要的烦恼。一种典型的说法是:“我不喜欢别人告诉我该作什么。”很多人对这方面特别敏感总是想要保留自己的权力,如果要对别人表示赞同,也必须是出于自愿,不愿有一丝勉强。不过,关键在于因为人们在无意识中寻求矛盾、冲突,以致于产生问题。说得更具体些,他们希望有人和他们作对或反驳他们的见解,因为唯有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人才会感到独立或像一个存在的个体。不过,不久我们就可明白,其实这些人最容易将“独立自主”和“个人的独特性”混淆不清,而同时去追求这两个目标。
强调一个人的“独立自主”很容易会矫枉过正,可是在工作中产生的大多数问题都往往是因为分不清“独立自主”和“个人的独特性”所致。我们再重复一次:“个人的独特性”意味着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而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很多人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却仅有极少数人认为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不过,他们忘了,我们看外国人,似乎人人都长得差不多,外国人看我们情况也相同。相反的,我们平日工作所看到的人却绝对是唯一的,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分辨出来。如果我们能这么容易分辨出别人的不同,无疑的,别人也不难分辨出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若一个人的确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是否与众不同,最好在三十岁以前彻底地打消这种疑念。每一个人的确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可能看不清楚自己的特殊之处,旁人却能。
当然如果人是在青少年时代,倒有很好的理由去担心这件事情,因为那时正值快速成长改变期,弄不清楚转变的过程是否有助于应付未来的挑战。而学校生活——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初步体认——更使很多人受到了伤害。毕业后,许多学生绝望地认为他们从未变成学校的一部份,也从未成为学校内的英雄人物。数十年后,这些人还在担心是否能够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之后,但这次是在一个社会大环境里;这一来,不但搅乱了他们心里的平静,往往还对声业构成阻碍。他们应该明白,必须摆脱这种青少年的焦虑。
简言之,若要了解为什么在社会大环境中,人的最大敌人往往是自己,只需观察当他们的见解遭反驳时的反应就行了。可能在事发时,他们没来得及表示什。么,可是从事后的反应看来,我们必须假设他们当时是——现在仍然是——在跟自己交战。这种情形如果反复地发生,不但会使你自己、也会使你的上司感到筋疲力尽。所以你必须尽快地战胜自我,走出自我的误区。
不懂得化敌为友
在现实中,若有人跟前一章里所提这三个人有同样的防卫倾向,他的同事会很自然地认为这种防卫行为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烟幕,用来掩饰他们的无知。对其他案例来说,无疑的这是一个正确的假设,但这三个人的情形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张克、马丽、及周明三人的专业知识,绝对不逊于其他任何职位相当的人,然而他们还是采取了这种明显的自我毁灭的态度。
他们相信,唯一能“留下自己的痕迹”(张克常这么说)、“让别人听见自己的声音”(马丽的说法),及“让别人感到你的存在”(周明喜欢这么说)的方法乃是采取坚定不妥协的态度。他们所没有说出来的真正含意则是:“采取坚定而不妥协的态度以反对别人的看法。”
反对谁的看法呢?毫无疑问显然是他们的上司或老板,还有比老板更适合的人选吗?只要上司提议什么,这三人立刻开始找理由唱反调。“我可以感觉我在故意反对它,”马丽三十三岁时说。那时,有位顶头上司提了一些建议,可笑的是,一个月前马丽才作过同样的建议,她的上司也记得这件事,因此对于她的反对颇为困惑。
当时这三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几年之后,他们从前的老板现在虽然已转任其他公司了,却仍然记得这三个人表现出来的“粗鲁”、“幼稚”、“没度量”、“歇斯底里”、“可憎”。有一个人谈到马丽时说:“我可不是她母亲,就让她自己去品尝粗鲁所带来的后果吧!”另一个人提起张克时则说:“升他作经理?休想!我宁可用个傻子当经理。”人们访问了十一位他们旧日的老板,这些人虽然并没有随口说出,但实际上令他们最厌恶的,就是这三个人不肯服从的态度。虽然在现代社会里,服从是个极度敏感的名词,但无论如何,在工作中那是必须的。
这三个人心中对于“独立自主”及“个人的独特性”混淆不清,不但造成不合作,也造成不服从的行为。而冥顽不化或对同事大吼小叫,也是造成他们无意中以怨报德的原因之一。很不幸的,他们认为并没有做错,甚至还觉得自己的抱负极达远大。如同张克经常所说:“我要让他们知道我是个独立的个体。”然而,他的行为却表示他根本不懂“独立个体”真正的含意为何。
由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行为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因此值得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许多人攻击他们所听到的意见,倒不是因为他们想提供自己的看法,而是由于他们不想受其影响。他们害怕被影响而加以攻击,希望能因此而挡开这些意见。
在一个现代社会环境里,常可见到人们用自己独有的方法来达成相同目标。他们所遵循的方针是“好的攻击就是最佳防卫”,他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一直在用这套办法。然而,在青少年时期,这种行为多少会被包容,尤其大人是不会去计较的,虽然这些青少年被形容为“坏脾气”、“倔强”、“任性”、“顽固”及“好辩”等等,但通常人们不会因此认定他们以后的个性都将如此。不过人们通过调查会发现,在许多案例中,从青少年时期的行为是的确可以看出他将来的工作态度,以及影响他一生的个性表现。因此不可不注意。
一次次失败的努力
为什么他们会碰到这样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顽固、任性、以及倔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心中害怕被别人的言语压制。许多批评和意见往往直接而且无情的攻击他们,使他们把那些批评意见视为一种可怕的威胁,既然其他人用言语来攻击,他们便也用言语来防卫自己。在现代社会环境里,这种防卫性的反击可能是透过言语来表达,而外来的威胁就不见得都是经由言词表达的。如果都以语言型态出现,那倒好办,因为这样更具体,更能有反击的依据。
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这个问题很容易伤害到一个人的事业生涯。在现代这个崇尚自由及勇气,冒险精神的社会里,人们都非常重视独立,甚至不肯承认需要别人来协助引导自己的行为。
张克、马丽及周明三人的个人行为,可说是为了保有独立自主的一次失败的努力,这种奋不顾身的防卫,是青少年期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时,这种行为并无不当,因为在那种年纪如果不敏感就不算青少年了。
总而言之,凡是强烈意识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人,总是一再显示他们较能处理工作中有关独立性的挑战。然而别人如何知道他们已脱离了青少年期的想法,而不再对事业构成威胁了呢?他们又如何才能确定自己已能分辩“独立自主”和“与众不同”之间的差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简易明白的辨别方法:当他们能给予同事或上司一点应得的称赞,而不觉得自贬身价或有所损失的时候,也就是真正脱离青少年期而变得成熟了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