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12400000010

第10章 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形式美

在中国绘画中,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笔法,二是绘画的结构。在唐代甚至以前的人物画中,形式大多仅局限笔法。南齐谢赫在评陆探微的绘画时说:

“一点一拂,动笔皆奇……”

已从单纯独立的点划之闻,看出了画家的风格倾向。

又说:

“……出人穷奇,纵横逸笔,力道韵雅,超迈绝伦……”

在他看来,“出人穷奇”、“力道韵雅”的绘画效果均是在“纵横逸笔”的笔法形式下产生的。可以看出当时带有书法意义的笔法已在人物画中出现并开始具独立意义。这从顾恺之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略见一斑,其“春蚕吐丝”的用笔,精致而细密,具有连绵延续的形式感,与实际衣纹的结构已相去甚远。笔法在山水画中的出现稍晚于人物画,其发展有一个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虽然已具有“以形媚道”、“卧以游之”的认识契机,但笔法形式尚未成熟。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它在对具体形象的描绘上,雕琢和模拟的痕迹是相当明显的,如对自然的描绘仅用单线平涂,以及桃红柳绿的色彩应用等。

在唐代的山水画中,一些画家和理论家在实践中开始注意笔法形式和书法的结合,并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初步指出它的独立效果。《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指出:

“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矣。”

“书画用笔通同矣”这个结论,恰恰指出了中国绘画形式美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画表现形式与书法的关系是带有血缘性的,它的渊源见乎绘画的早期发展上。例如,图案上的单纯用线,可在原始的彩陶中见出毛笔的痕迹。又如,中国的早期文字主要是用毛笔作为传达的物质工具。考古学表明,几千年前的甲骨文未完成刻契的部分中,残见着书写痕迹。西方绘画虽也有用线的,但作为再现的物质媒介,线条主要起结构形体的作用,不像中国画那样具有明显的独立的美感的意义。

然而中国绘画在具体的形体表现中笔法形式又体现着一定的。如描绘一块顽石,也要遵循圆中寓方,方中见圆的精神,这关系着笔法的单纯形式的美。因为简单的圆或方都易失之于流滑和刻板。明末清初的画家八大山人所画的一条长线就充分体现出平直圆滑的统一。其荷茎转折侧带,方圆扁浑合宜,显示出更深刻的富有体味性的形式涵义。五代画家荆浩曾说: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是也,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者谓之气。”

骨与肉是对立(性能上:软与硬)的。要把二者统一在同一形式内,使其相互依存,这是表现精神上的立体,即从各个方面赋予笔法形式以丰富的涵义,包括思想上的主动意识的渗化。这个“立体”使形式至多层次,多意象。在形式中表达儒家温良敦厚的精神性格美,则形成带有倾向性的美感。因而,在对这种本领的锻炼中,许多因用笔不当或心滞意庸而产生的失败笔法,宋代郭思就曾指出过:

“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

近代画家黄宾虹在多年的形式探索中,曾深有体会地扩充笔意内义,使其包含有人的个性美:

“作画最忌者:死、板、刻、浊、薄、小、流、轻、浮、甜、滑、飘、柔,艳;应做到:重、大、高、厚、实、浑、润、老、拙、活、清、秀、和、雄。”

这就已经不是单纯的笔法了,而是笔法形式中显示的画家的风格,毫无疑问是人意附会的。讲大气、正气、浩然之气,都带有性格倾向、人品倾向和思想伦理的变通,正如苏轼对文与可评价那样:

“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差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

这里苏氏全面权衡的是文与可绘画的整体构成因素,也包含笔法形式在内。这个“德”,实际上是文与儒、道思想修养的反映。

笔法形式的独立性美感,不单与书法有渊源关系,而且也是一幅画高下的重要因素。点之延长为线,点之扩充为面,虽是造诣精湛的书家可能不通于画,但作为一个有成就的画家来讲,书法的修养深度则可以关系到他绘画艺术的高下。中国绘画在严格笔法即直接书法意义的同时,并由此派生出许多衣纹描法和山水皴法,(间接书法意义的)线的还原和点的扩充都是这些技法的具体来源。中国人物画后来总结出来的所谓十八种描法,有一个部分便是对书法笔法的正面承继和应用,另一部分则对书法笔法加以变革、改造和发展,以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动态和内心世界。所谓“钉头鼠尾描”等即是如此。在山水画中这类利用尤为明显,无论是形势峭立,使人“观而壮之”的名山大川,还是娱于胸襟的野浦远汀,仅仅要求线本身的变化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出现演化。被后人总结到三十余种的皴法,便是这种要求下派生的,如斧劈皴、披麻皴等,就是为表现特定的山川而出现的。

书法在绘画中的主动意识性明确应用见于元代之始,如“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遗意”。这种为使书画结合而不惜局隘的做法,作为一种意识上的应用程式难免有其死板的一面。事实上,后世绘画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发展,李晴江的竹叶法,金冬心的梅花法,八大山人的山水画法等,都是根据各自的审美和表现特定意象而做出的形态各异的笔法变化。

中国绘画自元代始,跋文款识直接题在画面上。这种“始侵画位”的做法实际上在宋代就开始有了,如宋徽宗赵佶,其清劲的瘦金体同富丽高雅的画面奏出美妙的和弦,书法做为融合因素开始与表现的景物平分秋色了。在元代几个有代表性的画家的山水画中,书法味的形式更为突出。如黄公望的山水画所用的方法主要是长披麻皴,它有一个显明之处就是在萧散清逸的画面上,笔痕加强了,笔与笔之间的独立性显得格外清楚,重叠性用法明显地减少了。这不能说不是在书法融汇画法的风气中一种自觉的形式美探索。同时代的倪云林、吴镇诸家也非常鲜明地具有以上特色。王蒙虽然笔法繁复,但形如蚯蚓的用笔亦特具意味。这种现象在赵孟頫的画中早有预见性的端倪,其《鹊华秋色图》可见佐证。笔迹是画家为表现客观物象的美进行各种渲染、皴擦的结果。相对讲,在笔法的相互重叠中,独立的笔法形式要少得多。而上溯唐代,见诸遗迹中,孙位的《高逸图》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画中之石酷似自然之石,笔迹在渲染、皴擦中混淹了,这里,形式附庸形体的做法是显而易见的。曾自负有笔有墨的荆浩对吴道子与项容的评点,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对此类倾向已萌发意识。

另一方面,中国绘画中还有艺术家充满正气的人品性格的流露,荆浩在《笔法记》中说:

“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

这里与其说是单纯探讨笔法形式,毋宁说是在****的五代,艺术家正统的儒德和正直诚实的品性修养的表现。不过在荆洁的笔法形式中,书法意义还不见鲜明(传作《匡庐图》亦可说明)。

元代绘画的新倾向,说明了书法形式之于绘画不甘于徒具表现因素,而逐渐走向独立。款识在元代虽已盛起,但主要还是一种说明的因素,即对境界的加深和技法独立的显示。明清两代,书法形式美的地位在绘画中得到了彻底的加强,真正成为绘画不可分割的构成因素。这种现象由于清代摹拟前人山水画传统之风昌盛而呈“凝化”状态。但在花鸟画中却得到了更广泛的自由渗透。无论是徐渭草书飞舞的枝藤,还是朱耷出神入化的枯荷,以至用笔如金刚铁杵的吴昌硕的写意花卉,无不说明书法形式美已成为绘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因素。另一方面,有时款书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在比例上远远超过了画中所表现的物象,例如八大山人朱耷的绘画有的甚至只画一朵小花,旁边却题上大之数倍的草书:落花题字与植物本来无从联系;但盘虬屈曲的书法结构和绞动的形式感,亦给人以带有生命力的长生着的老藤的感觉,直与画面形成大小、疏密、老嫩的对比。即使是不能产生如此局滞的视觉联想,亦能给观者类似的形式美感受。这样,书法有时在画面上与所描绘的自然物相映成趣,而成为构成韵律交响不可缺少的音符。从朱耷的这幅画中即可以看出,如把款书抽出,此画便难以成立。(当然这种尝试未必一定就是绘画的方向,但书法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又如扬州画派,各家皆以各自的书法之长,创就了各具风格的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作品,如郑板桥的奇诡洒落,金冬心的凝重古拙,李晴江的潇洒飘逸,黄瘿瓢的连绵跌宕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书法之于中国绘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逐渐形成的。在中国绘画形式美感的生成和显现上书法有其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因此,若没有书法意义的形式,则中国绘画形式美的意义便不复存在。

同类推荐
  • 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

    艾丽丝·门罗:其人·其作·其思

    本书是国内研究艾丽丝·门罗的第一部专著。从门罗的少女时期写起,一直写到她折桂诺贝尔文学奖,对她的成长及创作经历进行了精心梳理,并选取门罗的代表作《男孩与女孩》《乞女》《钱德利家族和弗莱明家族》《好女人的爱》《脸》等5篇小说进行深度赏析,以帮助读者贴近与读懂这位细腻独特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 永久的错觉

    永久的错觉

    高维生宛如一架扛起白山黑水的虎骨,把那些消匿于历史风尘的往事,用一个翻身绽放出来;杨献平多年置身大漠,他的叙述绵密而奇异,犹如流沙泻地,他还具有一种踏沙无痕的功夫;赵宏兴老到而沉稳,他的散文恰是他生活的底牌;诗人马永波不习惯所谓“大散文”语境,他没有绕开事物直上高台红光满面地发表指示的习惯,他也没有让自己的情感像黄河那样越流越高,让那些“疑似泪水”的物质悬空泛滥,他不像那些高深的学者那样术语遍地、撒豆成兵,他的散文让日益隔膜的事物得以归位,让乍乍呼呼的玄论回到了常识,让散文回到了散文;盛文强是一条在齐鲁半岛上漫步的鱼精,他总是苦思着桑田之前的沧海波浪,并秘密地营造着自己的反叛巢穴……
  • 宋词选(青少版名著)

    宋词选(青少版名著)

    宋词乃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几百年来,一直以自己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本书精选宋词中的经典之作,进行详尽的注释和精辟的评述,将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使读者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朋友,如果你想深刻了解宋代辉煌的文化艺术,如果你想领略词有别于诗的迷人风采,如果你想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就请到宋词佳境中遨游一番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 周邦彦集

    周邦彦集

    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丰初,游京师,七年献《汴都赋》,为宋神宗所赏。后曾为溧水(今属江苏)令。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晚年退休,提举南京(今属河南)鸿庆宫,卒。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著有《清真词》,后又名《片玉词》。
  • 像时光一样柔软

    像时光一样柔软

    该书收录了作者在大学时期创作的部分优秀诗歌作品。他的诗歌,就像在他的家乡新化大山深处自然生长的植物,葱茏葳蕤,生机盎然,完全没有那种故作姿态的抒写,从题材到表达方式,都能恰到好处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以一种赤子之心来歌吟故乡山水,感恩父老乡亲。
热门推荐
  • 分领域

    分领域

    于昊还是婴儿的时候,便被送到了人间界来历练。他经历了一次次挫折,最终在仙界找到了他的父母,可正当他为找到父母而开心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个令他崩溃的消息:他不是这对男女亲生的!随着他的法力的渐渐提高,也渐渐的解开了他的身世之谜……
  • 韩娱之宇众不同

    韩娱之宇众不同

    在一场剧组事故中,救了韩国女神,自己却险些搭进了下半生的幸福……一本自我yy的爽文而已,请不要用代入现实的规则去阅读哦。
  • 重生之与鼬共生

    重生之与鼬共生

    秦三少转身咧嘴一笑,嘿嘿,鼬大哥,你想去哪儿?
  • 全能兵

    全能兵

    500年前,世界发生变异。大海时不时会喷射出无法探寻规律的万米高水柱,以及海面上无时无刻存在的巨大漩涡完全阻断了所有海上交通。而且,任何物体在高过海平面一万米后,会发生原因不明的自燃现象。分别被称为不归海的万米水柱和燃尽高空。随后,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巨陆与大岛之间战争爆发。500年后,大岛军校内看似校园女霸却永远被草根女神踩在脚下的少女,人称万年可惜的老二,婷可茜,和前飞行第一人之子,人称飞不起来的莫天飞,两人偶然间在大岛军部的飞行机仓库内捡到一位重伤青年,还差点被大岛政部的定罪系统天罚致死。莫天飞和婷可茜原本以为这个因他们一时的善意而救回的青年,只是一个因被虐待而导致喜欢蹲墙角钻衣橱的美少年。却在不经意之间发现,这个青年,竟然是能以人类之身飞在燃尽高空,甚至征服不归海万米水柱的一位羽人。这位神秘的青年对两人说:他,是属于大岛科学部,拥有杀人许可证的,全能兵。。。
  • 公主殿下之邪魅杀手

    公主殿下之邪魅杀手

    她是世界第一的邪魅杀手,噬血残忍,有着绝美的容颜。同时她也是J组织神秘的公主殿下。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着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今为止没有人知道带领如此可怕的杀手盟是何等人物。当他们相遇,命运有怎样的安排。他们终是敌人,还是会擦出爱的火花,他们的结局到底会怎样。。。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十陆空间:九尘吟回

    十陆空间:九尘吟回

    一个空间十个大陆,故事开始在最初的坚持。她身份高于顶,智商无人比,可是却偏偏奈何不得,遇见了他。他身份底下,一身天赋却无用,幸得她出手帮助,从此与她比肩。我们没有最好的相逢,没有最好的结局,但是我们在一起,天下都不足为惧。
  • 涅槃经游意

    涅槃经游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弑天神尊

    弑天神尊

    一次不寻常的治病,洛尘踏上修行之路奇怪的灰石,强大的血脉苍茫大道,谁是主宰?弑天灭神我为尊!
  • 年轻人成功必读的道德经

    年轻人成功必读的道德经

    本书包含了道德经的原文、译文、哲理阐释、智慧应用等,揭示了其所蕴涵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