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说:“君子修养品德,内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外要修饰自己的仪表。”苏洵说:“脸脏了不忘擦洗,衣服脏了不忘清洗,这是做人起码的常识。”做人处世,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人格高尚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君子不重则威。我们如果可以深入观察自己,唤醒自己的潜能,那么,我们就能超越自我,成就事业。
唐朝的白居易,既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位了不起的清官。他在杭州任刺史期间,除了饮水吃菜非得向当地购买以外,从来不索取任何名贵物品。但是当他离任回家以后,竟发现自己还是做了一件错事,于是写下了一首类似于“自我检讨”的诗篇:“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原来,他去天竺山游玩时,带回来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感到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要是每个游人都去带回两片可爱的山石,那么,天竺山还成什么样子?不是破坏了大自然之美吗?这种损失,抵得上贪污千金之罪,不像个为官清白的人所做的。
看了白居易的自我检讨,再对比一下那些在景点乱涂乱画乱丢垃圾的人,真有天壤之别。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变化,也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无论什么情况,都应该保持独立的人格,自尊自敬,自爱自重。陆象山说:“双手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这就是自尊自重。陆象山又说:“天下的事情,是每一个人的事情。”这就是自敬自爱。
司马迁童年时家中过着耕种牧畜的生活,他父亲叫司马谈,是一位太史令,“掌握秘籍,职司记载”,博学天文、史事,通晓诸子学术。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10岁时,他随父亲来到长安,诵读诗书,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珍贵的文化历史资料。
20岁以后,司马迁开始周游各地名山大川,他游历淮河、长江一带,深入乡野,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他到过刘邦起兵的沛县等地,访问过萧何、曹参、樊哙、滕公等人的故家,了解了他们的一些事迹。
他还登上会稽山,去寻找民间传说已久的禹穴。为了勘察大舜所葬的地方,他又登上九嶷山。他考察过屈原的遗迹,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瞻仰过信陵君门客侯赢曾经看过的夷门。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了不少见闻,更重要的是接近下层人民,了解了人民的疾苦,为后来写《史记》准备了素材。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任当了太史令,在他42岁时,开始了《史记》的着述。
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冤而遭大祸,在狱中受到奇耻大辱,本想“引决自裁”,但是为了完成不朽的着述,才“隐忍苟活”下来。
在狱中,他想起以前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曾推衍出《周易》的卦爻,孔子在陈、蔡二国遭遇困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江南而赋《离骚》,双目失明的鲁史官左丘明编撰《国语》,双脚受了重刑的孙膑忍着巨大的痛苦而作《兵法》……这一切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在狱中他仿效这些名家,发愤而作,为了完成《史记》而忍辱含垢,发奋着述。
公元前92年,他以极大的毅力和雄健的文笔,完成了宏伟的史学巨着《史记》,同时也完善了独立自强的人格。
这说明,一个人如果心地光明磊落,即使身处困境之中,遭受巨大的痛苦,也能够做出顶天立地的事业来。这就是人格的力量,是中庸做人哲学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