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木耳试图测定羊皮卷的性质及其确切年代,便与希伯来大学的考古学系系主任以利亚撒·苏肯尼克教授联系。撒木耳有所不知的是,苏肯尼克已经拥有3个死海古卷——肯定就是撒木耳错过的那3卷。正是苏肯尼克首先认识到这些羊皮卷历史久远而且很有价值。他开始研究这些羊皮卷的时候,认为这些羊皮卷和艾赛尼派教徒有关,这些犹太人在圣殿重建时期居住在死海海岸附近。
1947年11月,苏肯尼克根据一个美国古董商透露的消息,穿越阿拉伯人控制的耶路撒冷,来到伯利恒看羊皮卷。为凑足所需资金,他抵押了自己的房子,买下手抄羊皮卷,将其藏匿于棕色纸袋中带回家。第二天,联合国批准成立以色列国。购入神圣的古卷与犹太国再生两个事件几乎同时发生,以苏肯尼克之见,这一巧合不啻为神授天赐。
在该年的早些时候,联合国在纽约召开了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特别会议。会议专门通过了一个给予犹太代表发言权的提案,因为当时已有一些阿拉伯国家是联合国成员,而犹太人在联合国里却无代表。巴勒斯坦犹太办事处很快组成了以本·古里安为首的犹太代表团前往纽约赴会。会议就如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展开了讨论。会上主要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主张将巴勒斯坦建成一个阿、犹两个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阿拉伯—犹太联邦制国
家,另一种是主张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家。
最后,此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的决议》,决定成立一个由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危地马拉、印度、伊朗、荷兰、秘鲁、瑞典、乌拉圭和南斯拉夫11个国家组成的“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授权这个委员会对巴勒斯坦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然而,阿拉伯代表在发言中强调,阿拉伯方面将不接受任何违背巴勒斯坦阿拉伯主权的解决方案,如果强行实施这种方案,将可能引起战争。英国代表也表示,英国将不协助实施任何没有被阿犹双方接受的解决方案。
特别委员先后在纽约、耶路撒冷、贝鲁特等地召开了会议,听取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意见,并到巴勒斯坦、叙利亚、约旦等地进行了调查和访问,举行听证会。特委会在巴勒斯坦受到了犹太办事处的热情接待和积极配合,但巴勒斯坦阿拉伯最高委员会却不愿意与特委会合作,甚至拒绝出席有关的会议。特委会在瑞士日内瓦集中讨论,并起草报告。
9月初,特别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调查报告。报告首先建议结束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经过一段时期的过渡后让巴勒斯坦实现独立。但在独立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这一问题上,特别委员会内出现了两种方案,一种是由加拿大、乌拉圭等七个国家提出的多数派方案,一种是由印度、伊朗、南斯拉夫三国提出的少数派方案。多数派方案提出巴勒斯坦实行分治,即委任统治结束后经过两年过渡期,分别成立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国家和一个独立的阿拉伯人国家,耶路撒冷实行国际托管,由联合国作为管理者;在两年的过渡期内,仍由联合国委托英国代为管理。少数派方案则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包括一个阿拉伯实体和一个犹太实体的联邦国家。澳大利亚由于受英国影响,对两个方案都表示不赞成而没有投票。由于特委会内部无法取得一致,这两个方案同时提交给联合国大会。
联合国于9月23日召开一年一度的大会,就巴勒斯坦的前途作出决定。为了保证多数派方案能在大会表决时获得通过,犹太复国主义者展开了积极的活动,派出了以摩西·夏里特为首的外交队伍,向有关国家进行宣传游说;魏兹曼等老一辈犹太领袖也出面四处联系,争取对分治方案的支持。美国政府也向一些联合国成员国(主要是中南美洲国家)施加了影响。而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则声称联合国无权决定巴勒斯坦的未来,并表示如果强行通过分治决议,阿拉伯国家“将保留采取行动的权利”。
在经过近两个月的讨论和辩论之后,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就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进行了表决,表决的结果是美、苏等33国赞成,阿拉伯、伊朗、土耳其等13国反对,英国等10国弃权。大会最终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了《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即联合国181号决议)。分治决议的主要内容是:⑴结束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最迟不得超过1948年8月1日;⑵在委任统治结束后两个月内成立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和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犹太国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4%),阿拉伯国面积为1.12万平方公里(占42.8%);⑶耶路撒冷及其附近郊区村镇(约15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为了执行决议,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联合国巴勒斯坦委员会。根据这个分治决议,犹太国家的总人口约为99万,其中犹太人50万,阿拉伯人49万;阿拉伯国家的总人口为73万,其中阿拉伯人72万,犹太人1万。
这一决议的通过,一方面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在战争中受到巨大伤害的犹太民族的普遍同情心理;另一方面也是世界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以及巴勒斯坦犹太办事处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以及在联合国里积极、有效活动的结果。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此时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社团软弱涣散,四分五裂,阿拉伯国家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灵活的策略,因此在联合国的外交斗争中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联合国分治决议通过后,立即在巴勒斯坦和中东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奔走相告,喜极而泣,他们为这一企盼已久的喜讯的到来激动不已,欢欣鼓舞。特拉维夫、耶路撒冷、海法以及美国纽约等地的犹太人都举行了庆祝活动,人们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互相拥抱祝贺,庆祝胜利。自从古代犹太国家灭亡之后,两千年来,犹太民族流散四方,到处受人欺凌、迫害、驱逐、杀戮,饱尝了人间的苦难和辛酸;尤其是在经历了纳粹对犹太人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之后,他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一个弱小民族没有祖国的痛苦。
决议遭到了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阿拉伯最高委员会宣布举行总罢工,以抗议联合国的分治决议。耶路撒冷、雅法等地都发生了示威和暴力活动,人们高呼反对联合国、反对美苏的口号,并对犹太人进行袭击。正在开罗举行会议的阿拉伯联盟七个成员国的总理和外长发表声明,认为分治决议“违背了公理和正义原则以及民族自决原则”,表示阿拉伯国家“决心为反对这个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
12月18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了陆续撤离巴勒斯坦的决定,撤离的最后日期是1948年5月14日。一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抢占地盘的争夺战随之在巴勒斯坦拉开了帷幕。
犹太复国主义者明白,不经过流血冲突他们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建国的目的,他们为此作了积极和充分的准备。当时犹太人方面最主要的军事组织哈加纳共有约4.5万名成员,但真正成军队建制的只有1万人左右,其余都是分散在各定居点和城镇的民兵。哈加纳中战斗力最强的是它的突击队帕尔马赫,大约有3000名成员,其中多数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除哈加纳外,伊尔贡也有约3000名成员,其中包括数百名莱希成员。犹太办事处进行了总动员,对所有男女青壮年都进行了登记,并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还派出人员到国外募捐和采购武器。阿拉伯人方面的军事力量主要是由各国志愿人员(其中主要来自叙利亚和黎巴嫩)组成的“阿拉伯解放军”,以及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自己的一些小股武装,加在一起共有5000~7000人。比较起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组织和动员工作远不如犹太人有成效,战斗士气和决心也不及犹太人,因此双方军事实力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从12月开始,犹、阿双方就互相袭击对方的居民区,切断交通线,整个巴勒斯坦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针对犹太定居点比较分散的特点,阿拉伯武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袭击重要的交通线,切断犹太人的粮食、武器供应。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一度与其他地区完全失去了联系,处于阿拉伯人的包围之中。犹太武装为打通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补给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从1947年底到1948年春的几个月里,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有1000多人在冲突中死亡。但总的来说,犹太人在争夺战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到1948年4月,犹太人方面夺取了犹阿混居的太巴列、海法、萨费德、雅法等城市,控制了沿海平原地区和一条连接耶路撒冷的走廊,并向分治方案中划给阿拉伯人的地区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