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的内容是记载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处境和从埃及出走,经历40年回到巴勒斯坦的情况。希伯来人在埃及和平地生活了几个世纪。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埃及法老(国王)大兴土木,修筑庙宇宫殿,逐渐使希伯来人沦为了奴隶,强迫他们服苦役。习惯于自由生活的希伯来人无法忍受这种奴役和压迫,这时他们中出现了一位名叫摩西的领袖。摩西出生在尼罗河畔,对埃及人的压迫十分不满。在他的带领下希伯来人终于逃出了埃及。他们越过红海,进入西奈的沙漠之中。摩西率希伯来人出埃及,摆脱奴役,走向自由,标志着一种民族意识的出现。
据说,离开了埃及的希伯来人在西奈的旷野中漂泊了40年。为了使他们团结一致,有勇气抵御荒野中的种种艰难困苦,摩西称上帝耶和华授予了希伯来人十条戒律,他让人把这十条戒律刻在石板上,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诫”。
流浪的犹太部族穿过沙漠,进入层峦叠嶂的山区。这些山围绕着一座叫做西奈的石山,西奈得名于亚洲的月亮女神“汛”。摩西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必须使追随他的族人承认耶和华是他们唯一的神,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亚伯拉罕、以撒早就深知这一点真实不虚。然而,他们的后代,因为与动辄信奉几百个神的民族一起生活的时间太长,不免失却了以前那种与天地之间唯一的万能主宰保持一种个人联系的感觉。
摩西命令部下在西奈山的山脚下扎寨。他告诉他们原地待命,等他回来。他将带回来一个最重要的消息。在约书亚(摩西的继承人,伟大的先知)的陪伴下,摩西开始在这座古老山峰的高峻巨石上攀登。
当他快到顶峰时,他让约书亚留下,自己一个人上去倾听耶和华传达的消息。40个白天和40个夜晚过去了。在这些日日夜夜里,山峰藏在一层厚厚的云雾之中。然后,摩西回来了。
他扛带来了两块大石板,上面镌刻着耶和华的律法,这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十诫”。
可悲的是,犹太人在领袖离开的这段时间胡作非为,亚伦软弱无能,无法令行禁止,营地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埃及村落。妇女和姑娘们纷纷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首饰,并用它们铸了一尊金像。金像的样子令人想起圣牛,一个尼罗河流域的人民自远古起就开始崇拜的偶像。当摩西走进营地的时候,人们正围着金牛翩翩起舞。
摩西勃然大怒,他老远就听到了唱歌声和欢呼声,原来是这个勾当!狂怒之下,他将石板往地上一砸,石板顿时成了碎片。紧接着,他又把金牛像推倒在地毁掉了。干完之后,他立即招募志愿者,要对这场危险的叛乱进行镇压。
摩西只得到了利未部族的支持,而他们恰恰是所有部族中最强大的一支。他们向曾经一起跋涉的族人发起攻击,杀掉了那些拒绝承认耶和华是唯一上帝的人。对那些发动叛乱的头目以及趁摩西不在时惹出事端的人,他们决不心慈手软。
是夜,叛乱平息,和平又降临到整个营地。平叛一共杀死了2000人。他们的尸体躺在地上,已经什么也看不见的眼睛瞪着西奈山顶。就是在这个山顶,上帝向第一批伟大的先知发出了召唤。而从此以后,这些先知一直在努力向人类昭示一个道理:怯懦和不义是多么的愚蠢。
发生的事令摩西大失所望,他这次要采取极其严厉的行动了。他意识到,人民不仅需要领袖个人的领导,还必须有成文的法规来对他们进行约束,并且必须强迫他们尊重长者的话。否则,这次远征会陷入四分五裂,而犹太人也永远无法变成统一的民族。
摩西再次登上西奈山顶。等他回来时,他脸上地表情清楚地表明,他已经领悟到了其他人难以企及的东西。他两眼放光,令人无法久视。
他又扛回了另外两块石板。和此前摩西回到营地后发现族人膜拜金牛时摔坏的那两块石板一样,这两块刻着同样的律法。下面就是耶和华交给摩西,用来约束犹太人行为的“十诫”:
一、禁止信仰耶和华以外的其他神;
二、禁止雕刻和崇拜埃及人所膜拜的那种偶像;
三、禁止妄称耶和华的名;
四、必一周工作六日,第七日休息,以表示对耶和华的崇拜;
五、必孝敬父母;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男子不可与有夫之妇通奸,女子不可与有妇之夫通奸;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十、不可贪婪,不可图谋邻人的房舍、仆佣、牛和其他属于邻人的一切财物。
摩西还让希伯来人同耶和华订立盟约,要希伯来人立誓接受耶和华为他们唯一的神,耶和华则会给他们以保护。这些戒律和盟约实际上是犹太人中最早出的一些以宗教为形式的法律,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犹太教的正式诞生。犹太教不但对犹太民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也成为后来维系犹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出埃及记》在犹太族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每年庆祝的逾越节、戒律节和住棚节都与此有关。
希伯来人在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之后,终于返回了上帝给他们的“应许之地”迦南,但摩西却在此之前就死去了。被称为“上帝应许之地”的迦南就是后来的巴勒斯坦,这些来自埃及的希伯来人并没有见过这片土地,只是从他们的先人那里知道这是一片“流着奶和蜜的沃地”。
在返回迦南之后,他们又花了很长的时间才重新征服了这个地区并定居下来。至此,希伯来人完成了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过渡,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民族共同体。
《出埃及记》中最重要的史料是第20至23章,记述了希伯来人最古老的律法,其中提及大田、园艺、休耕等内容,显然系回到巴勒斯坦进入农业社会后的产物。这几章除记有摩西十诫外,还包括有民法、刑法、家族法、婚姻法等内容,反映了以色列人私有制和奴隶制的发展和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如第21章第2节规定,“你若买希伯来人作奴仆,他必服侍你六年,第七年他可以自由,白白地出去”。其中许多规定与《汉谟拉比法典》雷同,如第46节规定“人若打坏了他奴仆的或婢女的一支眼,就要因他的眼讨以自由”。自由人的伤害罪的处理原则是同态复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若伤害了奴隶则赔偿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