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号
蓝天因鸟的飞翔变得高远,森林因树的绿色变得繁荣,海洋因舟船的航行变得富有。可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茫茫大海既是舟船展艺的舞台,也是埋葬它们的坟场。我国自汉代以来,向西航行前往印度洋和中东地区,或向东航行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诞生了一条著名的海上贸易、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上下千年、连贯亚非欧大陆的古老航道,为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数运输商船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万千宝藏付之东流。宋、元、明三代,我国的海上贸易盛极一时,当时中西方贸易的主要物品是丝绸、茶叶及瓷器等。据估计,在中国近海及南中国海海域中大约有2000至3000艘沉船,其中以宋元明船只居多,沉船中还有一些外国船只,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的沉船等。这些沉船上的宝藏大多是中国古代的精美瓷器,专家就称这些沉船构成了一个“海底瓷都”。20世纪后半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围绕海上丝绸之路寻找中国海域沉船宝藏的活动渐渐成为寻宝界的热点,也使蓝色的大海更加神秘诱人……
走进大海,探寻我国海域沉船宝藏,是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4000多年前,在现在的山东长山列岛的南五岛与北五岛之间,有一批古老的陶器沉没在大海里,那些木头制造的舟桨,早已与苦涩的海水融为一体了,可是那些经过几千年海水浸泡的陶器还活着。20世纪60年代,当地渔民从事海上作业时,无意中打捞出了那些完整的岳石文化时代的陶器。这件珍宝的发现,也使它成为最古老的海中珍宝。我们虽然无法弄清楚,当年载着这些陶器的船只是怎样被大海吞没,究竟在4000多年前的大海上演绎了一场怎样悲壮的故事,但是,它的存在还是要感谢大海的,是大海收藏了它,让我们有幸目睹了中国人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制造陶器的风采。
盛唐是中国人的骄傲,除了阅读史书,以及出土的文物,让我们今天的华夏子孙领略它的光荣史外,还有藏在大海里的沉船在默默无语地等待我们的光临。1972年,在珠海市三灶岛草堂湾,当地渔民无意中发现了一条古代沉船,在船舱里找到了一些香果、槟榔等。人们分析,这条沉船可能是唐代阿拉伯国家的商船。这条沉船,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前的香果、槟榔,也激起了我们对当时海上贸易盛况的无限遐想。
宋朝年间,对外海上贸易非常发达,东南沿海也成了藏金纳银之地。1978年8月,交通部广州海难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台山县川山岛附近海域找到了一条南宋至元代的沉船。它是一艘来自南亚或西亚的外国商船,两国的水下考古专家联手,从沉船中打捞出200多件宋元瓷器,还有银锭、铜钱、锡壶、镀金腰带等。
南宋中期的一天,在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向东南亚行驶的排水量在60吨以上的木制帆船,飘至华光礁北边搁浅后慢慢沉入海底,最终在海底隐姓埋名达800年之久。1998年,中国考古队员在渔民的带领下发现了这条沉船,并给它命名“华光礁Ⅰ号”。这艘古船船体长约20米,宽约6米,舷深3米至4米。“华光礁Ⅰ号”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路的“珍珠”,对研究中国的海上丝路有着特殊的价值。
在中国海域沉船宝藏故事中,“南海1号”无疑不能缺少。2000年前后,中国一艘寻宝船在南海找到了一艘南宋的沉船,发现了大量瓷器,曾轰动海内外。这就是著名的“南海Ⅰ号”,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至8万件,价值连城。在“南海Ⅰ号”前期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石制、木质、金属制品。专家据此推断,当时这艘古船正赴西亚或者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这也应该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上。
历史的书卷翻到改朝换代的那一页,也是海上硝烟弥漫之日。宋元军队在1278年至1279年曾经展开了激烈的海战,先后进行了甲子门海战、十字门(在珠海横琴岛与澳门三岛间的狭窄海道)海战等,最后对崖门海战,宋朝的海军被元朝水兵包围,2000多只战船只逃800艘,其余全部被歼灭在海上。南宋宰相陆秀夫背负着幼帝在一块临海的奇石上投水自尽,南宋王朝遂告灭亡。据此,寻宝专家、考古专家无不推测在这一带海域中,南宋小朝廷有无数珍宝随战船沉没。1991年至1992年,中国水下考古队员先后三次在这一带海域调查、寻宝,动用了声纳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打捞出水的船板的测定也证明它距今约700年左右,与史书上记载的宋元海战年代基本相符。可是,在这一带海域寻宝的专家们至今没有什么重大突破,无数珍宝仍静静地沉没在大海深处,等待人们掀起它的神秘盖头。
古代沉船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元朝晚期有一船装载瓷器的商船就是因为误闯暗礁丛而沉没。1991年7月,辽宁绥中县大南铺村的渔民在捕鱼时打捞出一批古代瓷器,县文物部门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向渔民征集,获得各种瓷器584件,初步鉴定是元代磁州窑的产品。不久,当地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所接到消息后,随即赶到打捞地点,开始有计划地寻宝活动。专家们在探宝中发现,这片海域地貌非常特殊,不仅有三道很大的沙岗,而且有许多小沙岗,酷似暗礁。这条满载瓷器、铁器的商船就是不慎闯入沙岗而不能自拔的。专家们经过一系列努力,找到了沉船的具体位置,并确定了船体的大小:它长约21米、宽约6米,满舱的货物达100多吨。经历千年的无情岁月,船体已经被水中的虫子吃掉,只剩下船体和散落在周围的大量铁器、瓷器。这些铁器因年代久远和海水的侵蚀,完全成了一堆“铁疙瘩”,可是有1000多件瓷器仍然保存完好,有纯白釉的梅瓶,还有仿制的黑釉瓷器、绿釉瓷器等也非常珍贵。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着广袤的蓝色国土,“海上丝绸路早开”,围绕这条中外贸易的海上大通道,在中国海域内,还有无数珍宝没有浮出水面。于是,它成了中外许多寻宝者凝望大海的理由之一。
“小档案”
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国际上活跃着一大批专门对水下文物进行商业打捞的所谓“寻宝者”,南海是他们的“乐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中国古沉船。据统计,南海古沉船的数量应该超过2000艘。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虽经海水长期侵蚀和冲撞,但出水时依然光洁照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12年后,哈彻在印尼海域又打捞出了另一艘中国沉船“泰兴号”。这是一艘从厦门港出发的中国商船,船上满载着来自德化的瓷器,拍卖所得高达1500多万美元。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数百年的海捞瓷首次登陆拍场。尽管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窑名品,但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却大显身手,2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达2727万元、成交率为92.05%。有一年,在北京某单位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把元末明初青花龙纹大提梁壶和一只明洪武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都是海捞瓷中难得一见的大型器物,前者是671万元人民币,后者是792万元人民币,价钱高得惊人。正是沉船宝藏的巨大的利益,也使海洋盗宝兴盛一时。1999年,英国打捞专家迈克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打捞清代沉船“泰兴号”时,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竟然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将剩下的35.6万件运往欧洲拍卖。可以说,这种冲着财富而来的打捞者,对古沉船带来的是一场巨大灾难,对海洋考古留下了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