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号
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人引以为荣的天然景观,它蜿蜒在澳大利亚东海岸,延绵2000千米,最宽处161千米,南端最远离海岸241千米,北端离海岸仅16千米,堪称地球上最美的“装饰品”,即使在月球上远望也清晰可见。如果有机会俯瞰它,一定会被这颗点缀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的绿宝石所吸引。这个世界上景色最美、规模最大的珊瑚礁群,总面积达20.7万平方千米,是距今25000年前的珊瑚一点点长成的,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系统,有着“天然博物馆”和“透明的野生王国”的美称,也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那么,大堡礁为什么会被称为“天然博物馆”?珊瑚虫是怎样完成这部“杰作”的?又是谁最先发现了它,人类是怎样把足迹一步步打印其间的?
大堡礁是由400多种绚丽多彩的珊瑚礁组成,造型千姿百态。涨潮时,它宛如调皮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悄然地隐匿在海水中,只偶尔在低潮时略露礁顶,隐隐约约,异常迷人。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有红色的、粉色的、绿色的、紫色的、黄色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开屏的孔雀,有的像雪中红梅,有的浑圆似蘑菇,有的纤细如鹿茸,有的白如飞霜,有的绿似翡翠,有的像灵芝……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大堡礁的这种神秘飘逸、变幻多姿的本领,不仅让澳大利亚人自豪,也让无数游客为此奔波不息。
那么,是谁造就了这块神奇的岛礁?它是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珊瑚虫的“杰作”。也许我们人类很难想象,这样庞大的“工程”竟然是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来完成的。据科学家考证,珊瑚虫最早出现在约4.7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中期,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的水域里,水质必须洁净。澳大利亚东北岸外大陆架海域正是珊瑚虫繁衍生息的乐园。在大堡礁生活着350多种珊瑚,无论形状、大小、颜色都极不相同。它们千姿百态,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树木和花朵状的。它们以浮游生物为食,分泌出一种碳性物质,这种物质与珊瑚虫石灰质的骨骼及单细胞藻类的残骸混合、堆积,形成礁区。它们有的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珊瑚群就是海岛。老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发育繁衍,像树木抽枝发芽一样,向高处和两旁发展。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日积月累,小小珊瑚虫终于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如果与人类的金字塔、万里长城相比,它也丝毫不逊色!
大堡礁作为“天然博物馆”,珊瑚虫功不可没。由于珊瑚虫的繁衍生息,珊瑚礁在不断生长,一旦露出水面就会被大海的浪涛堆上一层白沙,而那些随波逐流的植物果实也乘机悄然登陆。这些耐盐的植物果实生命力极强,虽然在水上漂浮数月,甚至数年,来到珊瑚礁上就会立即找到一块适合的地方生根发芽。于是,海洋鸟类又展开翅膀投入这片绿色的怀抱,筑巢、育雏,排泄的粪便使礁石上的土壤更加肥沃,吞食的果实又有了新一代,循环往复,代代不息,大堡礁成了天然植物园,再不断吸引着一些海洋生物的光临,最终成为海洋生物的天堂。
大堡礁风平浪静,是天然的避风港,各种鱼类、蟹类、海藻类、软体类,五彩缤纷、琳琅满目,透过清澈的海水,历历在目。在这里生活着大约1500种热带海洋鱼类,有泳姿优雅的蝴蝶鱼,有色彩华美的雀鲷,漂亮华丽的狮子鱼,好逸恶劳的印头鱼,脊部棘状突出并且释放毒液的石头鱼,还有称霸海上的鲨鱼,柔软无骨的无壳蜗牛,硕大无比的海龟,斑点血红的螃蟹……不仅如此,在大堡礁海域还生活着4000多种赖皮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其他海洋生物。如果我们亲临大堡礁,静静地凝视着肥大的海参在慢慢蠕动,大红大黄的海星在乐悠悠地爬行,还有奇形怪状的蝴蝶鱼、厚唇鱼穿梭如织,以及石头鱼在暗礁丛中悄然潜伏的场景,一定会为这个生机勃勃的“野生王国”拍手称奇、点头叫绝:真是太美丽了!
诱人的海洋啊,让珊瑚虫完成了这样惊人的杰作,也让人类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
“小档案”
大堡礁形成于中新世时期,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当初首次目睹大堡礁的欧洲人未以丰富的词汇来描述它的美丽,让人颇为费解。这些欧洲人大部分是海员,可能他们脑子里想的是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大自然的美景。1606年,西班牙人托雷斯在昆士兰北端受到暴风雨袭击,驶过托雷斯海峡(此海峡以他的姓氏命名)到过这里。1770年,英国船“努力”号在礁石和大陆之间搁浅,撞了个大洞,船长库克曾滞留于此。“努力”号船上的植物学家班克斯看到大堡礁时惊讶不已。船修好后,他写道:“我们刚刚经过的这片礁石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是从未见过的,但在这儿见到了,这是一堵珊瑚墙,矗立在这深不可测的海洋里。”班克斯看到的大堡礁的“珊瑚墙”,是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体。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1789年,布莱船长率领“邦提”号上忠于他的船员驶过激流翻滚的礁石,也来到了这片平静的水面。随后,欧洲人陆续来到这里,成为大堡礁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