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号
玳瑁是生活在海洋里的龟类动物,大的体长可达100厘米,体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块,所以人们称它“十三鳞”。它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水域里,我国的西沙群岛、海南岛等海域也有它的踪影出没,是国家二级珍稀保护动物,禁止捕猎的,有着海洋里的“软黄金”美誉。它的甲壳有着鲜艳的黄褐色,平滑有光泽,古代人视为珍贵的装饰品。即使到了今天,玳瑁工艺品仍然被许多人捧爱,我们常见的镜框、眼镜架、手表带等,如果用玳瑁的甲片镶在上边,也立即变得异常珍贵了。玳瑁,从古到今演绎了许多诱人的故事……
在海洋生物中,玳瑁的知名度很高,不仅渔民钟爱它,一些文人墨客也喜欢它,时常在野史杂记里描述它。东汉时期扬孚的《异物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玳瑁如龟,生南海……背上有鳞,鳞大如扇,有文章,将作器……”晋张勃所著《吴录》说:“涨海中,玳瑁如龟而大”。周去非《岭外代答》一书中,对玳瑁的形态和用途都作了记载,说“玳瑁背甲也十三片,自然生斑纹。”到了清代,有关它的记载就更多了。清代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到西沙群岛巡视,在他的《巡海记》中曾有过形象生动的描绘:“月下大龟鱼贯而上,为数不可胜计,群以灯照之,龟即缩颈不动……水手在树下扒开积沙,有龟蛋无数……取玳瑁大龟,蓄养在海边的浅水里,用小树枝插成一个小栅栏,把它圈养起来,让它不能离去。”虽然时光流逝百年,将军对玳瑁的喜爱之情仍跃然纸上,溢于言表。
玳瑁类似海龟,但是背甲上各个角质的质片,很像老房子屋顶上那一叶叶瓦片,成为它与龟的明显区别,人们在海洋里捕捉时也可以一下子认出来。它头部前端尖,吻侧扁,上颌钩曲,好像老鹰的嘴巴,四肢像四片短平的船桨,而且前肢大、后肢小,喜欢以鱼、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每年的7~9月,它们结伴来到热带、亚热带海的沙滩上,掘坑产卵,繁衍后代,居住在大海沿岸的居民常挖其卵食用。虽然玳瑁肉有异味,而且有毒,仍逃不出被捕杀的命运,因为它的药用价值以及背甲盾片的色泽和花纹美观,使它身价百倍。
玳瑁是一种传统的名贵中药,早在唐《本草拾遗》中就有记载。它的清热解毒功效,不比犀角逊色,而且具有解毒镇惊、降压、利大肠、通妇女经脉等奇特效用。因此,民间就有用甲片粉煮水洗澡,治疗皮肤痒痛的风俗,在我国一些沿海地区还长期流传着戴玳瑁手镯能治痔疮、高血压和预防感冒等说法。
玳瑁的甲壳含有角蛋白及胶质等,长约10~20厘米,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它的甲片自古就是工艺品的重要原料,被人们称为“高贵典雅,万年不朽”、“海金”等,深得历代贵族或商贾富贵的宠爱,成为传世之宝、万寿无疆的象征,代表着高贵、神圣。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唐代女皇武则天和清代慈禧太后都喜欢用玳瑁制作梳子、扇子、琴板、发夹,明代有一把精美的玳瑁扇,堪称是一幅流动的艺术作品。主人是流落风尘的才女董小宛。这柄玳瑁镂空雕桃花扇,集书画艺术于一体,历史地再现了当年董小宛的书画风姿。这柄玳瑁扇更是董小宛遗世孤品,它不仅体现了小宛的书画艺术才华,更因其随身携带而弥足珍贵。睹物思人,人们每每看到这把玳瑁扇,眼前就会渐渐浮现出董小宛当年轻摇罗扇的优姿雅态,仿佛看到她身患痨病后脸颊上那朵永远扇不去的愁云……
玳瑁,因美丽和极高的经济价值招来了杀身之祸。长期以来,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肆杀,每年都有6~7万只成为人们追名逐利的牺牲品。今天,玳瑁在我们的视野里,不仅是珍稀动物,而且是有着丰富历史韵味的艺术珍品,让我们爱不释手。
“小档案”
在宝石分类中,玳瑁被列入有机宝石类,是人类的至爱。那么,如何鉴别它的真伪呢?一是强光照射法。只要把玳瑁在强光或电筒光下照射,真品能立即显出通透的美丽花纹,透明的云雾状血丝深入甲片内,色斑呈无数圆点状,而仿制品的血丝在表面成片状,斑纹呆板或呈团块状。二是抛光法。玳瑁片经抛光后呈现一种独特光彩和神韵,可是仿制品做不到。三是燃烧法。只需要刮削玳瑁的一点碎屑点燃或以热针触之,真品会立即散发出一种烧焦头发的味道,而仿制品产生的是一种异味。四是手掂法。真正的玳瑁比塑料仿制品重,有这方面经验的人通过手感轻重就能立即分辨出来。五是出水观察法。玳瑁从水中捞出的瞬间,水会立即向四周散开,所以玳瑁能避雾水、风邪。六是切片观察法。把玳瑁用温水浸泡软化后,切片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能够看到红褐色球状颗粒,色斑呈圆形色素小点,具备清晰的斑纹结构,而塑料制品成条纹状,可见界限明显的色带。另外,如果是用牛角来冒充玳瑁的,我们也能在使用中发现它的真伪来,牛角的色泽远不如玳瑁光亮,而且也没有玳瑁斑(也就是红黑透明黄夹杂的花斑),并且牛角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开裂,裂成一层一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