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利亚产业区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公共科研机构和私营企业部门。创新活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本产业区的地域范围内开展的。有利的产业区社会环境已经成为支持本地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个积极因素。20世纪初,马歇尔就曾发现,产业区内存在一种诱发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并将技术成果进行扩散的“产业区氛围”。在本章上一节的讨论中,已经论证艾米利亚产业区中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渠道。这种技术扩散既包括由企业员工的日常交际行为或人员在企业间的流动所产生的技术传播,还包括核心企业通过产品分包对有关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以及公共科研机构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进行的技术开发及转让。后两者均通过市场交易完成,属正式的技术扩散渠道。由此可见,在产业区的企业层面上,技术创新的成果既通过正式渠道,也通过非正式渠道在企业间扩散。但是,产业区企业间,尤其是处于同一产品生产阶段的企业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新技术的广泛传播有可能为本企业树立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作为有理性的“经济人”,企业应该主动规避此类外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间自发形成的技术扩散是马歇尔“产业区氛围”假说无法解释的。
艾米利亚产业区企业从事各种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产业区企业间广泛存在各种社会关系,产生具有外部性的社会资本-企业诚信。诚信机制的建立,一方面使产业区企业间分包制的产业组织形式得到制度化;另一方面,产业区企业获得的商业成功以及企业间广泛存在的经济联系,加强了区内企业对本产业区整体形象和专业产品的广泛认同。企业认识到,本企业商业活动能否成功与产业区整体形象直接相关。为了维持并发展这一能够使区内企业普遍受益的“公共品”,技术创新企业出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实际目的,愿意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与其他企业一同分享这些成果。换句话讲,产业区内企业已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是建立在市场对产业区专业产品的普遍认同的基础上。只有区内企业普遍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准,市场对产业区产品的整体认同才会提高。
1.产业区企业认同的形成得益于产业区的整体商业成功。
艾米利亚产业区主要生产传统消费品,在服装、家具、皮革制品、家居用品、食品及饮料以及机械加工设备等部门均占有相当大的世界市场份额。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占世界市场份额10%以上的艾米利亚产业区就有近10个。产业区的商业成功不但为许多区内企业赢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更使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树立了搏击国际市场的信心和对产业区的强烈归属感。实际上,马歇尔和贝卡蒂尼早就意识到,在专业化产业区中,企业员工对某一企业的忠实程度要远小于对产业区的忠实度。
2.企业对产业区的认同还来自企业间进行专业分工的分包制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区中只有少数企业提供最终产品,大多数企业从事的是中间品的生产。这种对生产工序进行垂直分解产生的“弹性专精”生产方式,使最终产品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产品系列更加灵活、多样。20世纪80年代末,多数生产最终产品的核心企业主要从事最终产品设计和组装。随着产品市场范围的扩大,产业区企业间的分工得到进一步细化。一部分核心企业甚至将设计和组装工作也分包出去,而仅负责市场开拓和新产品、工艺的研发,必要时还会向其分包企业提供管理和资金支持。核心企业由此成为技术供应商,与中间品制造企业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基于下列共识:
(1)对商业利润的共享期望。核心企业和中间品制造企业都认为,它们的合作能帮助本企业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
(2)转换成本高昂。核心企业与其中间品制造企业形成一个从属于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的生产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中,企业间合作关系相对稳定。任何一方的机会主义选择都会使该子系统运转中断,并对各方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有关企业一旦进入该系统,就不会轻易放弃与对方的合作。
(3)各方均应充分利用本企业资源积极从事技术创新。核心企业负责关键技术的研发,以提高由其领导的生产子系统的效率和竞争力。中间品供应企业也以自有资源对产品制造工艺、设备等进行调整和改进,结果是技术创新成为子系统中有关各方共同的行动目标。
上述三个共识加深了企业对本产业区的集体认同。产业区的企业意识到,只有在本产业区中,其生存所依赖的“弹性专精”生产方式才能得以实现,本企业的商业利润才可以提高。
3.企业对产业区的集体认同也受到处于“价值链”末端的产品分销商的影响。
艾米利亚产业区是一个开放的生产系统,产业区最终产品除满足本国市场需求,还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销售。产品在国内市场主要依靠本国批发商和零售商,而在国际市场则要依靠目标市场当地的进口商或产品代理。许多传统产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中小企业用于市场营销的资金有限,产品难以依靠独立的品牌战略进行销售。因此,产业区的“区位品牌”(产业区的知名度及产品的市场认可程度)就成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卡皮服装产业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高档时装,帕尔马产业区则会使人联想到优质奶酪和火腿。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讲,“区位品牌”是其产品销售中惟一可以借助的“公共品”。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产业区企业都普遍赞同对产业区的区位品牌加强保护和不断改进。
艾米利亚产业区企业对产业区整体形象和专业产品的集体认同是一种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承认,这是因为该认同根植于产业区的经济活动,而产业区取得的商业成功使得该区域内所有经济行为主体都关心、参与产业区的发展建设。这种集体认同的社会效果表现为在艾米利亚产业区中,企业自觉遵守有关行为规范,技术创新与扩散被制度化,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社会资源得以形成。
企业对其所属产业区的集体认同有利于形成一种引导、制约企业行为的规范。规范指一个行为集体拥有的有关适当行为的共享期望,其构成包括隐含的或明确的规定,即规则、法律、习惯和习俗等(范菊华,2002)。在艾米利亚产业区,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建立了明确的行为框架,而产业区单一文化特征所赋予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则属于隐含的规范。企业对产业区整体形象和专业产品的集体认同是隐含的规范发生作用的关键条件。相对于由法律、法规所建立的明确的规范,隐含的规范可以更直接、有效地约束产业区企业的经济行为:
(1)规范遏制了企业可能的机会主义选择,抑制了商业欺诈和违约行为的出现。在产业区商业环境中,单个企业的商业利润依赖其所属的“价值链”的运作效率。一方面任何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都意味着损人但并未必利己的结果出现;另一方面,单个企业商业利润的实现与产业区整体形象密切相关。某个企业的违约行为不但会使本生产子系统经济活动中断,而且也必然使产业区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企业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经济人”,乐于接受规范的制约,主动规避欺诈、违约等有损产业区整体形象的行为发生。
(2)规范的存在将产业区企业间技术扩散限定在产业区地理边界以内。有关经济学家,如阿明和布朗迪等已经观察到,产业区企业间存在着经常性的技术扩散,而这种扩散行为对区外企业是封闭的。一些学者试图从技术扩散的渠道的角度去解释这种行为,认为只有地理位置相近才能够实现技术创新在企业间的扩散。对于以非正式渠道进行扩散的情况可能的确如此,但对于以正式渠道获得的技术,鉴于技术受让企业已经付出了某种形式的代价,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该企业可能存在利用该技术进行生产的同时,将该技术出售给区外企业以谋利的倾向。因此,在这里同时发生作用的还有基于企业间集体认同所带来的规范,即为了维持本产业区竞争力,避免可能的、强有力的区外竞争对手出现,区内企业自觉地推迟了将最新技术成果向区外扩散的行为。
在艾米利亚产业区,企业间集体认同的存在还使技术创新活动得以制度化。产业区企业都形成共识,即无论本企业处于产品生产的哪一个阶段,其商业利润依靠的是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保持产品竞争力的惟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单个企业有责任通过本企业的创新活动,为提升产业区整体竞争力做出贡献。为此,单个企业应以恰当方式将技术创新成果与区内企业共同分享。
产业区企业诚信的存在也使有关企业确信,在它们向别的企业提供创新成果的同时,其他企业也会将它们的成果与本企业一道分享。新技术的传播渠道既包括了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的非正式渠道,也包括以技术转让形式传播“编码化知识”的正式渠道。正是艾米利亚产业区内企业间技术创新与扩散机制的存在,中小企业才得以较好地解决单个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实际问题。
企业的集体认同还为产业区提供了有利于商业冒险和创新活动的社会资源——“背景化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柯利认为,背景化知识“是从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中衍生出来,具有帮助企业协调产业区内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并且使企业家能够准确把握由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所确立的各种行为规范”。背景化知识具有系统性,它不可能由某一企业发明,而是企业家对产业区企业多年实践行为的总结。背景化知识的传播无法通过传统渠道进行,必须依靠企业家的亲身实践和感悟。这种知识的存在意义在于使企业获得了适应本产业区经济网络运行的能力,并且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诚信、产品市场和融资渠道(Colli,2001)。
产业区企业间的集体认同使背景化知识对本产业区地域内的所有企业都有效,从而成为一种公共品。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背景化知识极大便利了产业区初创企业的商业经营,刺激了企业家的商业冒险本能。产业区企业的高出生率又有力地推动了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产业区背景知识的存在使初创企业能够从其所属的生产系统中获得必要的经济、人际资源支持其创业;老企业也能以宽容、扶持的态度对待新加入的潜在的竞争对手,降低了本产业区的进入屏障。20世纪60年代,奔尼顿公司是由兄弟四人发起成立的。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仅有少部分由家庭自筹,其余均以非正式融资渠道从亲戚、朋友等处筹集。这种企业融资方式实际具有风险资本性质,因此必须建立在当地社会对商业冒险和企业家行为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这对资本市场不发达和正式的商业信贷融资渠道较狭窄的地区的意义尤为重大。创业之初的奔尼顿公司充分利用了特雷维索产业区高效、灵活的分包系统开展经营,通过丰富服装的花色、款式迅速扩大了市场。70年代以后,该公司借助特许经营网络和卓有成效的品牌战略,最终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世界时装业的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