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只蜗牛。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
有一个故事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我们这儿有很多雄鹰式的人物,很多同学学习不需要太努力,就能达到高峰。很多同学后来可能很轻松地就能在北大毕业以后进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这样的名牌大学继续深造。
有很多同学身上充满了天赋,不需要学习就有这样的才能,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我的班长王强,他的模仿能力就是超群的,到任何一个地方,听任何一句话,听一遍模仿出来的绝对不会两样。所以他在北大广播站当播音员当了整整4年。我每天听着他的声音,心头咬牙切齿充满仇恨。所以,有天赋的人就像雄鹰。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有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底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在金字塔顶端,人们确实找到了蜗牛的痕迹。
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但是,同学们所要知道的是,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也许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是雄鹰,有的是蜗牛。我在北大的时候,包括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只蜗牛。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
——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背景分析
在西方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西西弗斯被宙斯判为永罚,必须每天将一块巨石推到山顶,等巨石由山的另一边滚下,然后重复劳动,继续推上,永无停息。俞敏洪以这个故事自比,他认为,人的一生是学会坚持的一生,有的人可以一生过得很辉煌,而有的人则过得很琐碎,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在一个目标上坚持下去。
进入北大以后,俞敏洪发现,北大西语系很多课程都是全英文授课,这对于口语和听力都很差的俞敏洪而言,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如同听外星人说话,就算熟悉的单词发出来的也是他听不懂的声音,他完全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
最让他郁闷的是,每次上课老师都让他发言。等他说完后,老师总是无奈地说:“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我恐怕什么也听不懂了。”这样的情况让俞敏洪感到极大的羞愧。而且,俞敏洪发现自己也没有能力参加班上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不管怎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倒数。于是,俞敏洪开始在自己的专业——英语上花费更多的心血。
俞敏洪一直崇尚的是“笨鸟先飞”的学习理念,既然在学习上天资比不上别人,那就用笨方法多努力。那么,他是怎么学习的呢?俞敏洪这样说道:“方法很简单,简直称得上笨,但是这种办法其实很有效,那就是每天比别人多背多记。”
在那段拼命学习的时光里,俞敏洪杜绝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人情往来,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他找到一片安静的小树林,每天带着一台收音机、一本资料钻进去,到了午饭时间出来吃饭,之后又钻进去。晚上到了熄灯时间,他跑到走廊尽头,继续沉浸在英语的世界里。与他住一个寝室的同学们都有点怕他,因为俞敏洪的状态太疯狂了,“听外语听得两眼发直,像饿狼一样”。
这样的“树林生涯”过了两个半月以后,俞敏洪发现,他变得能听懂任何人所讲的任何英文,他终于成了会听英文、会说英文的人。在练习的过程中,他慢慢发现他在对于词义的衍生记忆方面相比其他同学有优势。
比方说,很多次老师讲课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生僻单词,一般同学都被难倒,他却能将其词性、词义以及延伸意思娓娓道来,令老师和其他同学刮目相看。名声传出后,他成为系里的“单词大王”、“超级英文词典”,任何生僻的词都可以问他。俞敏洪背单词到了如此的地步:市面上已经买不到他能用的单词书了,因为他全背完了。而且,俞敏洪通过勤学苦练、日积月累,渐渐也可以在课堂上听懂老师的发音,并摆脱了班上倒数第一名的称号。
俞敏洪用勤奋的“锄头”,终于在词汇量方面超过了其他同学。他就像是一只不停前进的蜗牛,靠持之以恒的努力,爬向他的目标——金字塔的顶端。
到1985年,俞敏洪留校任教期间,他的英语词汇量达到了巅峰——7万多个,比一本六七厘米厚的《朗文英汉双解词典》还要多一倍。他为了备课,曾经背破两本《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现在俞敏洪仍然没有停止勤奋的脚步,他的词汇量一直在上升。
“我比较有耐力,有目标,认定了就坚持去做,并且愿意没有时间限制地去做。”俞敏洪在很多场合都重复过这句话。他还经常拿鼓励自己的话,鼓励自己的学生:“一天比别人多背十个单词,十天多背一百个,一百天多背一千个,一年以后就没有人超过你的词汇量了。每天比别人多走一步,十天比别人多走十步,一百天多走一百步,别人就没法跟你比。”
俞敏洪认为,自己没有鹰的天赋,但是有蜗牛精神,只有自己实实在在、勤勤恳恳地向前“爬”,才能有站在金字塔顶上的机会。因此,哪怕是后来在为学生上课期间,俞敏洪也每天都要坚持备课。就像学琴者每天上千次地重复一个动作,俞敏洪自己也无数次地重复着同样的单词、句子、词汇。即使现在身为新东方的CEO,他也同样做着这些事:随着新东方的发展,俞敏洪每年都要坚持到全国各地做两三百场的演讲,几乎每天一场。
就如同俞敏洪所说:我在北大的时候,包括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只蜗牛,但是我一直在爬,也许现在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如果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
拓展透析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寂寂无声,却恒心不变,只是默默辛劳地努力着,坚持到底,从不轻言放弃。耐性与恒心是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恒心与追求结合之后,便形成了百折不挠的巨大力量。事业如此,德业亦如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而坚毅的过程。
学者王国维曾总结了人生的三个境界。其一为志存高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其二为持之以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成功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荀子也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话都说明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位青年问著名的小提琴家格拉迪尼:“你用了多长时间学琴?”格拉迪尼回答:“20年,每天12小时。”也有人问基督教长老会著名牧师利曼·比彻,他为那篇关于“神的政府”的著名布道词,准备了多长时间?牧师回答:“大约40年。”
李安是中国著名的导演,2013年2月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以及最佳导演奖。在此之前,2006年他已经凭借电影《断背山》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截至现在李安仍然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
李安自小就对电影感兴趣,高一时李安插班,父亲拿了一张测兴趣的表让他填,和大陆的文理分科类似,上面几百个科目,李安没一个喜欢的。父亲问:“你喜欢做什么?”李安说:“我想做电影导演。”所有人都笑,没人以为这是可能的事。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填的是戏剧学院,可是两年他都落榜了。但是,他仍然不放弃,他就是想念戏剧。在第三年的时候,他终于考上了台湾大学艺术学院。大学毕业后,他又去美国留学接着读戏剧专业。
硕士毕业后,李安却没能找到一份跟电影有关的工作。为此他在家整整待了6年,这6年里他每天在家大量阅读、大量看片、埋头写剧本。因为他没有工作,所有的支出都靠他的妻子一个人,家里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他的二儿子出生的时候,他的卡里只有43美元。为了帮助妻子分担,他在家也做菜、做饭、带孩子,变成了一个家庭主男。日后回忆起这段难熬的生活,李安仍然十分痛苦:“我想我如果有日本丈夫的气节的话,早该切腹自杀了。”
物质贫乏、精神痛苦,别的同学都无法忍受这样的日子,纷纷转了行。可是他没有转,记者曾经问他,难道从来就没想过改行吗?他说:“不能,改变不了,改变不了可能是心理上不愿意改。因为我知道,我做电影是很有天分的,我自己晓得,不做电影什么东西也不是。所以如果我要选择的话,我当然是做电影,如果我不去做电影,真的是改行,我想一辈子都会悔恨。其实就那么简单,我就耗耗耗,等等等。”
就这样,李安在拍第一部电影之前,在家整整待了6年。6年的等待与煎熬换来了他的一鸣惊人,所谓十年磨一剑,李安的第一部电影《推手》获优秀剧作奖,台湾金马奖8个奖项的提名,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从此之后,李安就再也没有停过拍摄电影,终于凭借一部部为大众所喜爱的电影,成为闻名世界的导演。
李安之所以能在电影界取得如此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对于一定要从事电影行业的坚定和执着,即便为了这一目标,要付出十几年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往前爬,也坚决不放弃。正是这样的毅力和坚持的信念,让李安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航道上,走出了今天的辉煌。
其实,每一个渴求成功的人都应该意识到: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有“铁杵磨成针”的耐性,一种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俞敏洪所说的“蜗牛精神”,也是荀子所说的“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带着这种精神去追求事业,哪怕不是天资聪颖,也同样可以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