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第二种活着的方式——像树一样活着,像树一样成长。即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俞敏洪《赢在中国》点评
背景分析
谈及信念和信仰时,俞敏洪认为,信念是源自内心的一种力量,源自人们内心渴望成长的积极生命力。一个人若敢于往前奔流,像大江大河一样一路不断向前流向大海,他的生命也会变得广阔无边,变得更加丰富、深邃,而且充满意义。
可能正是基于对生命如此的认识,俞敏洪才有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树草理论”: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像树一样成长,追求更高的高度和更有意义的生命;而不应该做一株卑微的小草,即使因被误踩而痛苦,也不会得到人们的怜悯。“树草理论”所阐述的不仅仅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更是一种不甘平庸、敢于与命运搏击的豪气。
俞敏洪经历三次高考,就是不甘于做一株无名小草,而选择像树一样活着,最后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的最好例证。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让俞敏洪饱尝生活的艰辛,但也让他深深懂得,自己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凭借,只能通过自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小小的他便在心里种下了树的种子。
1976年,俞敏洪初中毕业,他回到农村学习开手扶拖拉机。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俞敏洪也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因为教育资源奇缺,政策规定一家只允许一个孩子读到高中。俞敏洪姐弟俩都到了考学的年龄,由于姐姐在初中成绩非常出色,老师在众多的孩子中选择了姐姐去读高中,所以俞敏洪就没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了。
就在俞敏洪准备安心当农民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1977年年初,同村的一个女孩不愿意上高中,俞敏洪的妈妈知道这件事以后,费尽周折找到校长,请求他允许俞敏洪顶替那个女孩的名额。她说尽了好话,终于打动了校长,校长同意收下俞敏洪。在母亲的努力下,俞敏洪得以回到教室,继续自己的读书生涯。
10个月以后,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他的理想是考上家乡的江阴师范学院,因为这样他就能转成非农业户口了。经过漫长的等待,焦急的俞敏洪盼来了成绩,英语33分。而这年江阴师范学院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5分之差,使得俞敏洪与大学失之交臂。这一次失败并没有带给俞敏洪太大的打击,他回到家里做起了手扶拖拉机手,每天出去插秧、割稻,就这样一直干了两三个月。
突然有一天,原先帮助过俞敏洪的校长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去代课。原来,学校里的英语老师怀孕回家了。就这样,16岁的俞敏洪成为大队中学的一名英语代课老师。代课期间,每天看到学生们热火朝天地学习,俞敏洪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愿望再次被激发了。
他重新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复习备考中。在这段时间里,俞敏洪边干农活边自学。“当时农村还没有电灯,我每天在煤油灯底下学。眼睛都学得近视了,不得不戴上一副眼镜。”俞敏洪成为村子里第一个戴眼镜的人,乡亲便戏称他为“大学生”,这个称呼让俞敏洪既羞愧又有压力。
在全力复习了8个月之后,1979年的高考开始了。这次,俞敏洪的高考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是英语只考了55分,而这一年江阴师范学院的英语录取分数线已经变成了60分,俞敏洪再度落榜。
回到家里的俞敏洪怎么也睡不着,他坐在床上,静静地想着自己的前途。不经意间,他翻开一本英语书读起来,就这样,从晚上开始读英语、背英语一直到早上,居然背下了6篇文章。他说:“从此,我仿佛就找到了对英语的感觉,知道了什么是语感。”这种感觉促使他坚定了再次复读的决心,俞敏洪狠狠心把自己开拖拉机所赚来的钱,都交到高考补习班去了。
在上补习班的过程中,补习班的英语老师综合各年的高考题汇总出了300道考题,让学生练习。为了这300道考题,俞敏洪采用了最笨的方法,一心一意地花了20多天的时间,从早到晚,直到把这300道考题800个句子背得滚瓜烂熟。另外,他为了增强语感背诵了《新概念英语》,大量阅读英文书籍。由此,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本来英语是他的弱项,结果成为他的强项科目。
在第三次高考之前,母亲对俞敏洪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考上最好,考不上也不吃亏。”从考场出来的时候,他感觉这回有戏,于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郑重地写上了北京大学。最终,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俞敏洪拿到了来自北京大学西语系的通知书。
后来,不仅在北大求学的时候,包括成为北大老师,尤其是从北大离开以后创办新东方,俞敏洪都在努力地让自己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在让别人看见、为人们提供阴凉的时候,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如今,和新东方一起成长起来的俞敏洪,给自己以后的人生制定了三条路:第一条是一直留在新东方,打死也不走,一直干到80岁;第二条路是慢慢从这个位子上退下来,然后过轻松逍遥的日子,到世界各地旅游,写写读书笔记或者旅游笔记,像徐霞客那样度过后半生;第三条路是为穷苦孩子办一所真正的私立大学。
在俞敏洪看来,人是可以由草变成树的,因为人的心灵就是种子。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草的种子,他就永远是一株被人忽略的小草;而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树的种子,只要不断地成长,总有一天他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不管他是一棵白杨树,还是一棵松树,只要成长起来就不会被人踩踏,而且还能为人们送上一片阴凉,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拓展透析
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是著名的农民企业家。鲁冠球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他的父亲在上海一家药厂上班,收入微薄,鲁冠球和母亲在贫苦的农村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父母的沉重负担,鲁冠球只能选择回家种地,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
十四五岁本来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告别学校的鲁冠球内心也是非常痛苦的。但是,鲁冠球并不满足于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做一株无名小草,他心里明白,靠种庄稼永远无法摆脱目前的困境,也不可能出人头地,更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于是,他决定离开浙江农村去上海闯荡,想让父亲帮忙找些事做。没想到,父亲非但没有给他找工作,自己还很快退休回了老家。鲁冠球虽然感到很失望,但是仍然没有向命运低头,小小年纪的他心里埋藏着一颗树种,希望有一天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后来,经人帮忙,鲁冠球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此后,鲁冠球就干起了铁匠。打铁是非常辛苦的活,一个15岁的乡下孩子,起早贪黑地跟着大师傅抡铁锤,一天到晚大汗淋漓,而工钱却少得可怜。
但鲁冠球非常满足,他庆幸自己告别了“修理地球”的生活,有了一份不错的职业。然而,命运往往捉弄人,就在鲁冠球刚刚学成师满,有望晋升工人时,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企业、机关都要精简人员,他家在农村,自然被“下放”回家了。鲁冠球感到自己又一次陷入了失意的境地,他知道,他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继续坚持向上生长。
三年铁业社学徒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设备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一种用劳动的汗水凝成的情感。当时乡里的农民要走上七八里地到集市上磨米磨面,鲁冠球也不例外。久而久之,他竟然不自禁地对轧面机、碾米机“日久生情”。
鲁冠球发现,乡亲们磨米面要跑的路太远了,很不方便,如果在本村办一个米面加工厂,一定很受大家欢迎,而且自己可以借此赚些钱。如果自己能买机器,既省了磨面的钱,又省了乡亲们的工夫,岂非皆大欢喜。亲友们得知鲁冠球的这一想法后,都很信任他,也很支持他,纷纷回家翻箱倒柜,勒紧裤腰带凑了3000元,买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办起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
那个年代是禁止私人经营的。鲁冠球搞米面加工厂的消息不胫而走后,上级政府就给了他“不务正业,办地下黑工厂”的罪名,立即派人查封。鲁冠球和乡亲们一面到处托人求情,一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连换了三个地方,最后还是在劫难逃。鲁冠球这条“资本主义尾巴”被揪住了,并且被狠狠地砍了一刀——加工厂被迫关闭,机器按原价三分之一的价钱拍卖。当时的鲁冠球负债累累,只能卖掉刚过世的祖父的三间房,变得倾家荡产。
鲁冠球很长时间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日闭门不出。让他感到特别痛苦的不仅是这次商业试验本身的失败,还有失败给家里带来的巨大压力,父母用血汗换来的钱就这样化为乌有。痛苦和失败没有让鲁冠球消沉,他没有埋怨命运,没有抱怨生活,而是重新挑起生活的重担,奋然前行。
没过多久,鲁冠球成立了农机修配组,修理铁锹、镰刀、自行车等,农机修配组的生意在鲁冠球的打理之下越做越红火。机遇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很快,领导找到鲁冠球,让他接管公社的农机修配厂,鲁冠球以其敏锐的观察力认定,这个工厂就是他能够大有作为的起点。
事实的确如此,后来的鲁冠球成立了万向集团,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制造,并且凭借汽车传动轴与驱动轴之间的连接器——万向节,占领了广阔的市场,获得了他想要的成功,以及他所追求的事业的高度。
成功的面前总是会有一些障碍,只有像鲁冠球一样,坚决不做一株被人踩踏的小草,即便承受生命的一连串打击,也能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向上生长,这样的人,最终总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在小草难以企及的高度,领略到胜利的自豪和绝美的人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