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春秋战国,从诸侯争霸到七雄割据,诸侯与诸侯之间,国与国之间,生死相搏,存亡兴衰,尔虞我诈,兵戈相错;周王室在残酷且雄浑的时代变革中,天威丧尽,于汹涌澎湃的五百五十年中沉沦,从一个掌握天下的帝室逐渐沦为仅辖成周一域的小小国家,如沧海一粟,渺渺无所凭依。
周幽王当国,一场烽火游戏诸侯,引得狼烟四起,国破身死。镐京城破,平王东迁洛邑,丧失祖宗基业,周王室从此衰微。平王逝世,桓王即位。郑庄公趁机发难,周桓王兴兵问罪,祝聃一箭射散天威,由此拉开了诸侯争霸的序幕。先后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各方诸侯均领袖一时,挟天子以令群雄,会盟天下。春秋三百六十多年里,从桓王以后,有庄王、嬉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孝王、威烈王十八位天子。他们不只不思进取,更是昏庸无能,被诸侯呼来唤去,摇摆求生。
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成周地区发生轻微地震,九鼎震动,冥冥中预示了朝代的更替。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逝世,安王骄登位。安王以后是烈王。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周太史儋到秦国拜见秦献公。在《史记》中记载了周太史儋对秦献公说的一段话。周太史儋说:“成周与秦国原本是一体,平王迁都后才被分开,分开五百年以后,成周与秦国一定会再次合在一起。成周与秦国重新合并的十七年后,将会有能够一统天下的人出现。”周太史儋说的,无疑就是秦始皇会扫平六国的事情。周太史儋难道会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吗?这些话很有可能是秦人自己杜撰的,司马迁在编辑《史记》时收录了进去。不过,从《史记》中后来的记述看,成周王室从周烈王开始,肯定已经被秦国控制了。比如,公元前364年,继周烈王以后的显王扁曾祝贺秦献公称霸;公元前360年,显王扁又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送给了秦献公;公元前344年,秦献公在成周会盟诸侯,俨然以天子自居;到公元前336年,显王扁封秦孝公为诸侯之长;公元前325,秦惠王干脆称王,其他诸侯也纷纷效仿,周王室名义上的天子地位也从此丧失。
周赧王时,成周一分位二,东西两周各自为政,赧王迁国都到了西周。公元前307年,楚国认为周人站在秦国一边,想要攻打周国时。苏代周游说楚王时说了一番话,更加证明了秦国控制周国的事实。苏代说:“楚王怎么知道周是帮助秦的呢?说周是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是想让周投到秦国啊,所以这些人才把周、秦放在一起,说成是‘周秦’啊。如果大王你也这样认为,周明白了自己解脱不了,就只能投向秦国一方,这可真是帮助秦国取周的妙计呀!大王为长远考虑的话,周为秦出力,大王也应好好待他;不为秦出力,更应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周与秦疏远,与秦绝交,投向楚国一方啊。”可见,晋国灭亡以后,在战国时期周人为寻求保护,倒向秦国,的确是事实。
在战国时期,周国得以生存,完全是凭借其左右摇摆的外交手段,与西周宗室的余威。尽管周国早已不是天下的共主,可周国毕竟是西周王室的后裔,谁要是在没有能力赢得天下前,就灭亡周国的话,必然会成为各方诸侯共同攻击的目标。再说,周国的特殊身份有时候还是有利用价值的。周国也明白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尽管由于地理上的特点,不得不依靠秦国,但为了保护自己,周人也会制造秦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有时还会从中谋取到利益。
秦国曾向周国借道攻韩,周人担心借道后会得罪韩国,引来后患,可不借道又必然会得罪强秦。于是周国派人去见韩公叔说:“秦国因为信任我国,想要穿过我国来攻打贵国,可我国希望阻止这场战争。如果贵国能曾给周国一些土地,再派出人质前往楚国的话,秦国就一定会怀疑楚国,不相信我君了,自然也就不会从我国境内通过,来攻打贵国了。”
韩公叔给予周国土地后,周国又派人去见秦王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国一些土地,想让秦王你怀疑我君。我周国小邦,怕得罪韩国,所以不敢不接受。”这样一来,周人既得到了韩国的土地,又维护住了与秦国和韩国的关系。在战国时期,周人的外交方式,几乎都类似于上面这件事情——谁也不敢得罪,有了机会,就从中捞取些好处,用两个字来形容这种外交方式,就是——“油滑”。
不过再油滑的泥鳅都毕竟不是鲨鱼。随着秦国一统天下的形式逐渐明朗,周国也必须采取行动了。长平之战后,秦国在公元前256年,又攻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这就直接威胁到了西周国的安全。“油滑”了一百多年的周人一反常态,西周君赧王延背叛了秦国,与东方各诸侯联合,率天下精锐部队出伊阙塞直攻秦国,切断了秦国与阳城之间的联系。秦昭王大怒,派将军摎攻打西周国。赧王延见到这种形式,知道再也保不住周国了,就跑到秦昭王面前秦叩头认罪,将西周国的三十六邑、三万人口,全部献给了秦国。
秦昭王知道赧王延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接受了赧王延献的人口、土地后,就让他又回到了周地。同一年,赧王延逝世,秦收取了周国的九鼎和其他珍宝器物,把西周公迁到了狐地。七年后,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国,前后历时八百年的周朝祭祀从此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