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麦哲伦共同基金的创始人,杰出的职业股票投资人、华尔街股票市场的聚财巨头。他的投资回报率曾一度神奇地高达2500%。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在林奇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为了省钱,家人开始节衣缩食,林奇也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而且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11岁的他在高尔夫球场找了份球童的工作。这份工作应该说是最理想不过了,球童工作一个下午比报童工作一周挣的还多。高尔夫球场一直是风云人物、名流巨贾的聚集之地,与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仅捡球,还注意学习。从高尔夫俱乐部的球员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资观点。林奇跟随球手打完一轮球,就相当于上一堂关于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课。球童的经历开始让林奇逐渐增强了赚钱意识,虽然他那时并没有钱去投资股票。就这样边工作边读书,林奇读完了中学,顺利考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沃顿学院。即使在沃顿学院学习期间,林奇也未放弃球童的工作,他还因此获得了弗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沃顿商学院的经历对于以后林奇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为了家庭,为了自己,林奇开始着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为像高尔夫球场的那些客户一样成功的人物。于是,他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除了必修课外,他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重点专修社会科学,如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此外,他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还没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时,林奇就已经意识到,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因为有球童的兼职和奖学金做经济的坚强后盾,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林奇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开始进行股票投资,小试牛刀。
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当时他买入的价格是每股10美元。后来,这只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随着股票的不断上涨,林奇逐渐抛出手中的股票收回资金,靠着这笔资金,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念完了研究生。暑假期间,林奇来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在这里做暑假实习生。能在这样的公司实习,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份工作不仅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也让他对书本上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教授们的理论在真正的市场中,几乎全线崩溃,而这则促使了林奇特别注重实际调研的作用。1969年,林奇已经大学毕业,也服完了兵役,他开始来到富达,正式成为一名公司的职员。从金属商品分析师干到公司的研究主管,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证券市场的最前沿。他除了不断走访各家公司,收集情报,从中挑出最有前途的投资领域之外,还注意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与实践相对应,为以后的真正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八年之后,由于工作出色,林奇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这是一个升迁,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林奇终于可以直接面对市场,但另一方面富达有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基金主管,要能做出一番成就,脱颖而出,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多的思考。林奇成了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此外,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几十个小时地打电话,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公司的状况和投资领域的最新进展。他还特别重视从同行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所有的比较成功的投资家都有松散或正式的联盟,大家可以通过联盟交换思想获得教益。当然人们不会把自己即将购买的股票透露出来,但在交流中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这些处于投资领域顶尖级的人物,能够提供比经纪人更丰富的信息源。这才是林奇“金点子”的最好来源。1990年,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已经13年了。在13年里,彼得·林奇悄无声息地创造了一个奇迹!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麦哲伦的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在13年间买过15000多只股票,其中很多股票还买过多次,赢得了“不管什么股票都喜欢”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