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义下的登峰造极,指的是获得国内外的各种顶级奖项。在国外是自1901年开始设立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种诺贝尔奖以及1969年由瑞典议会通过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了纪念诺贝尔在每年他的忌日12月10日颁发。
我国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共1026位(包括已故的),外籍院士4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702位。他们是我国拔尖的创新人才,自2000年开始从中进一步遴选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登峰造极人才。
对我国来说,更重要的是创造优越条件,让那些登峰造极的中青年顶尖人才拔地而起,闻鸡起舞。胡锦涛同志满怀信心地指示:“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这是人们希冀顶尖人才“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必由之路。
唐代诗圣杜甫《望岳》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啊!在成才之路,谁会自暴自弃,而不愿攀登到人才之巅,高瞻远眺、居高临下?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此之谓也!
1.旷世奇才诺贝尔
例8-1诺贝尔(Alfred Nobel,1833~1896)
一个世纪以来,被授予诺贝尔奖成为世界杰出科
学家的最高荣誉,也成为各国科学家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地竞争和追求的目标。
诺贝尔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由于一场大火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陷入困境,靠借债度日。为了躲避债主,不得不远涉俄国彼得堡谋生。在异国,靠诺贝尔的两个哥哥沿街卖火柴维持生计。生活艰难的诺贝尔体弱多病,童年性格比较孤僻、内向。但老诺贝尔热衷研究炸药,诺贝尔受父亲影响也从小就对研究炸药有着浓烈兴趣,而且表现得十分顽强勇敢。
诺贝尔8岁上学,但只读了一年就辍学了。后来迁居俄国,语言不通,只得在当地请家庭教师。15岁开始到父亲办的工厂当助手。17岁时出国考察学习了两年,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生产管理知识。从此诺贝尔通过勤学苦练把理论知识跟实践经验融会贯通,尽管没有正式学历,却依然一步步成长为科学家和发明家。
当时各国正逢第一次产业革命,交通、矿山、重工业生产都急需炸药。可是生产应用中的烈性炸药硝化甘油极不安全,往往因操作失控造成恶性爆炸事故。诺贝尔有鉴于此,决心把这种烈性炸药改造成安全炸药。1862年夏天开始对硝化甘油进行研究,但却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一次实验中引发爆炸,实验室炸得灰飞烟灭,5个助手和他自己的小弟弟全部罹难,父亲因此受到沉重打击,不久也离开了人世。由于在市内实验不安全,为了继续未竟的事业,诺贝尔租了市郊梅拉伦湖上的一艘船,在船上重开实验。最后发现了雷酸汞,用雷酸汞做炸药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引爆问题,也就是发明了雷管。
于是,诺贝尔在瑞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随后又在国外建立了生产炸药的合资公司。但是,炸药性质仍不够稳定,运输和储藏过程发生过多起事故。此时政府也出面加以干预。但诺贝尔并不因此灰心,1876年秋天又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以硅藻土为吸收剂的黄色安全炸药,即使火烧和撞击都会相安无事。两年后又研制成功更加安全可靠、以火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胶质炸药。1888年,诺贝尔又发明了无烟炸药-三硝基甲苯(又名TNT)。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发明专利有255种,其中仅涉及炸药就达129种。他的发明兴趣不仅限于炸药,他曾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部件。诺贝尔在欧、美等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创建过100多家公司、工厂,积累了30亿瑞典克朗的个人财产。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立下遗嘱,将他积累的财产兑现后存入银行,将年息均分为5份,奖励世界上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事业“给人类造福最大的个人和机构”,不管这些人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他还要求,物理和化学由瑞典皇家学院颁发;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生理学/医学奖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加罗林医学院颁发;和平奖委托挪威议会选出五人委员会负责颁发。
诺贝尔的基金和评选全部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基金会负责管理,下设五个诺贝尔委员会,负责五个诺贝尔奖的具体事宜。每年9~10月间,各诺贝尔委员会开始为遴选下一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准备工作。
诺贝尔一生过着独身生活,终身未娶,没有子嗣,对别人始终亲切而忠诚。他的一生是光荣、伟大的一生,是不知疲倦、勇于探索、忘我工作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科学事业。1896年12月10日,这位大慈善家、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大实验家和大工业家因突发心脏病而与世长辞。为了纪念这位伟人,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诺贝尔以其人格和成就昭示于世,是一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物!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为纪念诺贝尔这位科学界的一代骄子,出资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开始颁发。
2.关于诺贝尔奖
据我们统计,从1901到2005年,全世界一共有505位自然科学家分别获得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医学诺贝尔奖;1969~2005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有56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901~1969年的66年间(其中1916年因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有17次是同时奖给两位科学家,5次奖给三位科学家;1970~2005年的35年间则分别为11次两位和20次三位。相应地,诺贝尔化学奖两个时段的颁奖面分别为12次两位、1次三位和11次两位、12次三位;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分别为15次两位、13次三位和15次两位、15次三位。其中不乏因合作而分享诺贝尔奖的范例。特别有趣的是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1946~)和他的工作人员琳达·巴克(Linda B。Buck,1947~)共同获得的。可以进一步了解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是知识面很广的复合型人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获奖的经济学家,他们又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应当看到,在505位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奖者中,美国科学家占去211位,比重42%;诺贝尔经济学奖56位获奖者中,美国科学家占去43位,达77%!美国获奖者人数是在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急剧上升的。例如到1950年5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总共52人获奖,美国科学家仅9人,占17%;在那以后的55年获奖者一共124位,美国科学家有71位,占57%。诺贝尔化学奖也不例外,前一时段有7位美国科学家获奖,占总数45位的16%;后一时段在总数99位获奖者中美国科学家有47位,占48%;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中,前一时段总数57位中美国有11位,后一时段128位里美国有70位,占去55%。可见美国执科技前端的牛耳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突飞猛进的局面,欧洲的科技优势从此负于美国了。美国之所以能坐在科技前沿的第一把交椅,不外乎三大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搜罗了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大幅度增加R&D投入;在教育系统展开声势浩大的人才培育运动。例如,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造卫星,美国参议院思量对策,结论是追加教育经费100亿美元!
由于奖金极高,每项奖励不超出3人,面向全世界,不考虑国籍,因而诺贝尔奖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其中尤其是三项自然科学奖更是目前世界上6000多种科学奖励中影响最大、荣誉最高的奖项。诺贝尔奖不仅仅是这些科学家个人成就的标志,更代表着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科技水平。
每一年获奖项目都是在全世界几千件提名项目中经过严格的评审系统遴选产生的,应该承认有相当大的公正性。所以每年公布的项目基本上都能在各自学科中起着带头作用,它反映着当前这门学科的高度,也启迪着今后的发展态势。所以每年12月10日公布诺贝尔奖时,科技界不仅关心得奖的人,而且关心得奖的项目,关心得奖项目的科学内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当然,诺贝尔奖的评审也并非天衣无缝。即使三项自然科学奖也有个别评错了对象;或对象不错,却选错了奖励项目;也有若干重大成就由于某些偏见而延误甚至没被评上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对待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他那造成科技领域翻天覆地变化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居然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仅仅是因为他解释了光电量子效应,从而揭示了物质微粒和波动的双重性。这与他的相对论对科学技术所造成的深远影响相比,毕竟显得轻重失衡。但总的来看,应充分肯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至于文学奖,特别是和平奖,因囿于评审者的意识形态和种族偏见,往往薰莸错杂、瓦釜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