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论创新是所有创新的指南,所有的创新必须以理论为指导;体制创新是保证,只有建立与创新相适应的体制,才能保证创新的正常进行;技术创新是先锋,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带来经济效益,所有的创新都要落实到技术创新上;教育创新是传承,所有的创新成果、创新经验、创新技法都必须靠教育来传承,否则一切必须从零开始探索。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也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了。”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17.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2002,12.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运用,不能搞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切都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5,76.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键是要掌握其理论实质,善于把其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勇于创新。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5.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6,51.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许多问题没有本本可以找,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分析和总结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中求得解答。死搬教条,不顾实际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就不能前进。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0.
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决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0.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伪性或可检验性。
——波普尔(英)
一个具有天才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司汤达
(一)理论与理论创新
理论:“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理论创新就是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能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观点、新原则、新制度、新思想、新规律、新思路、新对策。
(二)理论创新的要求
1.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应该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能够指导社会实践。
(三)理论创新的切入点
研究新特点、提出新观点、揭示新规律、制定新原则、创建新学说,等等。
(四)理论创新的方法
1.通过关联联想创建新理论(参见本书150~151页)。
2.用其他学科的方法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建立新理论。
3.理论交合创建新理论。
4.通过发现问题,提出新对策,建立新理论。
5.通过逆反思维创建新理论。
逆反思维创新法运用的是逆反思维,它是创新者从事物发展和人们思维习惯的反面进行思维,创建新理论的方法。
利用逆反思维创建新理论
在军事教育中,按顺向思维的惯性,常常都是从自己以往战争成功的经验中,归纳提炼成理论,应用于教学。这样做一方面是宣扬自己辉煌的战绩,使后人再接再厉;另一方面是让后人学习前人的经验,掌握战争规律,指导今后的战争。而逆反思维却恰恰相反,它是专门总结失败的教训,创建一种新理论,应用于教学,使其从失败中接受教训,创造用成功经验教育人所达不到的效果。所以,有些西方国家军队很重视对失败的研究,甚至创办了“失败学”学科。美国专门出版了《失败》杂志,杂志的销量远远多于其他杂志,很多读者通过阅读《失败》来感悟失败,从而把别人的失败当成自己的教训,警告自己不要等失败时才后悔。为了研究失败理论,日本专门成立了“失败学研究会”,工学博士、工学院教授畑村洋部太郎担任学会会长。
失败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人的成长离不开失败,而社会也是在失败中发展前进的,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是正视失败,把失败中隐藏的发展基因挖掘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可以避免失败。那种回避失败,不敢正视失败,不懂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甚至继续重犯上次失败错误的行为是愚不可及的。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我军也开始对失败的研究,国防大学出版了《兵败》专著,保卫部门出版了《铁窗内外》、军务部门出版了《沉痛的教训》。这些反面例子都能很好地教育人们,力求避免失败,争取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