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率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通常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不同国家的人均储蓄率的高低反映出不同的储蓄观和储蓄习惯,体现其经济水平,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1970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为10%,同期社会积累率保持在30%以上,此时美国的社会积累率为18.2%,英国的社会积累率为18.6%,联邦德国的社会积累率为25%。日本高社会积累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占16%,银行自身积累占5%,企业利润占16%,个人储蓄占49.7%。因此,日本高社会积累率主要是通过高储蓄率实现的。在日本银行吸收存款的构成中,1961~1965年,个人储蓄率为41%,1965~1970年,个人储蓄率为41.8%,1971~1975年,个人储蓄率为51.3%。
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名列世界第一位,图9-1显示了我国1992—2007年储蓄率的分布情况:
近年来,我国一直维持着较高的储蓄率,其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一)被动储蓄,百姓要买房子、供孩子上学、支付养老医疗费用,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钱,而国家在这方面的保障还不够完善,因此百姓需要攒钱;
(二)国家政策有保持高储蓄率的倾向;(三)高税率的影响;
(四)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信用工具种类少;
(五)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导致居民具有高储蓄倾向;
(六)社会保障不充分和预期不稳定,导致居民通过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