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储蓄存款利率
储蓄存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挂牌公告,也称为利息率,是在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一般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年利率以百分比表示,月利率以千分比表示,日利率以万分比表示。如年息九厘写为9%,即每百元存款定期储蓄1年利息为9元;月息六厘写为6‰,即每千元存款储蓄1月利息为6元;日息一厘五毫写为1.5酃,即每万元存款储蓄1日利息为1元5角。为了计息方便,三种利率之间可以换算,其换算公式为:
年利率衣12=月利率
月利率衣30=日利率
年利率衣360=日利率
(二)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
1.经济因素
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社会再生产过程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的往复循环。在危机阶段,许多企业由于商品销售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债务,造成支付关系紧张并引起货币信用危机。企业不愿意再以赊销的方式出售商品,而要求以现金支付。进而造成对现金的需求急剧增加,借贷资金的供给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使利率节节提高。进入萧条阶段,物价已跌到最低点,企业不得不进一步缩减生产,整个社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与此相对应,借贷资金的需求减少使得市场上游资充斥,利率不断降低。在复苏阶段,投资增长、物价回升,市场容量逐渐扩大,市场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增加,但借贷资金供给充足,企业可以低利率取得货币资金。进入繁荣阶段,生产迅速发展,物价稳定上升,企业利润急剧增长,新企业不断建立,市场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很大。但由于资金回流迅速,信用周转灵活,利率并不会太高。随着生产的继续扩张,市场对信贷资金需求日益扩大,特别是在危机前夕,利率又会不断上升。利率就这样随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通货膨胀
目前,各国的主要货币形式均是纸币,有纸币流通就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必然给资本的贷出者造成损失,不仅造成借贷资本金贬值,而且会使利息额的实际价值下降,从而造成利息贬值。通货膨胀越严重,物价上涨率越高,货出者既要考虑物价上涨对本金的影响,又要考虑它对利息的影响,应采取提高名义利率水平或采用附加条件等方式来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3.政策因素
除了上述经济因素引起利率的变动之外,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实施也会引起利率的变动。其中,以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与明显。中央银行会根据经济形势及国家预定的经济目标,运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市场利率,以达到扩张或紧缩银根的目的。以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为例,再贴现率的调整必然影响借贷资本市场的利率。因为当再贴现率上升时,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的下降就会使这些银行及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从而使市场利率下跌。同样,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都可以引起利率的变动。
4.制度因素
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还包括制度因素,主要是指利率管制。若某国经济处于非常时期或该国经济不发达时,利率管制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利率管制的基本特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制定利率或制定利率变动的上下限。由于管制利率具有高度行政干预性和法制约束性,排斥各类经济因素对利率的直接影响;因此,尽管许多发达国家也实行利率管制,但范围有限,且一旦非常时期结束即解除管制。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资金严重不足,多实行利率管制以促进经济发展,防止过高利率给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管制利率,也有利于抑制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配合全面的经济调控。
(三)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利率水平的高低受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决定和影响我国利率的主要因素有:
1.利润的平均水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利率水平受制于平均利润率。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情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都承受不了;同样,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在我国,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是能够计算的,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也可以得出一个近似值。如果大多数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上升,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也会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总水平应当调低。
2.资金的供求状况
在平均利润率既定的情况下,利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借贷资金供求双方的竞争关系。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金融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利率,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在借贷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构成两种对立的力量,其对立的原因在于: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供求双方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无论是资金供给方,还是资金需求方都希望利率的确定对自己有利。双方围绕利率的高低形成对立竞争的关系,又进一步影响利率的水平。
3.物价变动的幅度
在商品经济中,价格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已渗透到各个方面。当价格总水平上涨时,人们持有的货币贬值;当价格总水平下跌时,人们持有的货币升值。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的,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贬值后取得补偿,是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使得从事货币资金经营业务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同时也必须使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4.国际经济环境
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全球性规模,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例如,资金流出会减少我国的资金供给量。如果要制约货币资金的流出,就必须提高利率。同时,我国利率水平的高低还受国家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如果外汇储备少或需大量引进外资,就要适当提高利率水平;相反,如果外汇储备多或不需大量引进外资,就不必提高利率水平。
5.政策性因素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主要受政策性因素的支配。这是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及部门差异大、市场机制不健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尚不完善相对应的。因此,利率作为中央银行可控制、可管理的经济杠杆,成为体现国家政策意图的工具。例如,1978年以来,我国利率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与充实,并开始注重利率的差别,如不同种类的存款利率不同,不同期限的还贷款利率不同。此外,我国对一些地区、部门、企业实行了优惠利率政策,从政策上对其区别对待,以起到鼓励或限制的作用。利率的差别体现着政策性的引导或政策性的限制,成为政策发挥效力的工具。可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完全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还受制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从而成为体现政策意图、实现经济目标的工具。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作为金融价格的市场属性日益凸显,其作为政策工具的作用也是通过它的市场属性发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