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就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觉得不爽的一种情绪。同事晋升,我们会嫉妒;朋友赚钱了,我们也可能嫉妒。
如同贪念一样,嫉妒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它只是我们渴望更好生活所衍生的一种天性。然而,嫉妒又是危险的。它的无限膨胀,可能会使我们内心变得灰暗,变得狰狞可怕。所以,在这一章,我们要学会把它控制在一个适度的水平,让嫉妒成为人生的动力而不是破坏力。
1. 小心嫉妒的陷阱
嫉妒是荣誉的害虫。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在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病态的心理,它不仅使个人感到对自我认识的威胁和矛盾,而且导致个体处于对竞争对手仇恨的痛苦当中,从而对心理造成摧残,更为甚者会做出某种暴力行为。
然而行为学家则觉得嫉妒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在更多的时候反而是人们行为的动力,只有在特殊的环境与个人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负面的效应。
嫉妒究竟是好是坏?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再做讨论:
Peter与Bob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同进入一家公司工作。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Peter由于善于与人沟通并且具有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出色业绩,被公司提拔为销售经理助理,而Bob仍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
Bob觉得自己与Peter同时进入公司,然而三个月之后两人的地位、收入已经完全不同,他因此感到非常不服气。他觉得:“Peter不就比我能说会道吗?他可以在销售方面做的很好,那我也可以在技术方面获得成功!”于是Bob非常努力地开发新的产品,经过一年的努力,Bob的一项专利获得了市场认可,他也顺理成章地被提升为开发部的负责人。
同时,在新产品生产出来之后,Peter为公司制定了一套全新的营销方案,让公司获利可观,达到了近几年来的最高水平。Peter再次被提升,成为了副总经理。由于部门差异,他的地位与收入依然远远超过Bob。这一次,Bob更加不平衡了:凭什么我的付出不比你少,得到的却总不如你呢?
这样痛苦的心理折磨着Bob,每次在公司看到Peter那张热情洋溢的脸都觉得对自己是个讽刺,于是他对Peter的态度也变得不太自然起来。慢慢地,他开始嫉妒Peter,有意无意把Peter大学的糗事拿出来与同事开玩笑,渐渐地他在同事间造谣生事,开始说Peter的坏话。起初大家将信将疑,后来凭自己的观察,同事们渐渐觉得Bob说话不可信,于是开始疏远他。而Bob不思悔改,仍旧有意无意地恶语中伤Peter,最终由于不能继续安心工作而被老板调到了偏远的外地。
战斗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因为嫉妒别人的优秀而自身去勇敢地努力,也可能因为嫉妒而让自己的内心陷入痛苦。关键在于你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