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93100000004

第4章 立己: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最难认清和把握的就是自己: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缺点有哪些,如何才能把握人生的发展方向等等。有了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脑子里的想法与现实中的做法才能吻合,才能对于自己要走的路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所以,立身也好,立业也罢,都是以正确认识、把握自己的“立己”为前提。

1.问问自己到底有多少力量

松下幸之助认为,人类应该正确地评价自己。能够正确地作出判断是很幸运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作出的评价是错误的,做了不可做的事、不该做的事,这样会使社会秩序混乱。对于社会的第一义务是判定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要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这是很重要的。

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难,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更不容易。

松下常常自问,自己到底有多少力量,自己的情况究竟如何。虽然要完全认清自己比较困难,但心里常常抱有认清自己的心态才能有平平安安的今日。也许就是有这种心态的原因,因此若人家告诉他说“这行业能赚钱,你可以做”,他也不会去试的。因为自己没有力量,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所以不做。即使具有上面的条件,也会在考虑是否会妨害其他事业之后,才决定自己该走的方向。对每件事都该如此,由此就能使每人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享受心理的满足与喜悦。

所以应当不时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了解自己的公司力量有多大,然后去做能力所及的事情。此外,假如抱着“大概可能”的想法去做事情,那等于是对自己认识不清,常常会发生实际上没那个能力却自以为有能力,或者有能力却误以为没有能力,结果该做的事反而没有去做。就一个公司的运营方针而言,努力不懈地去衡量工作内容,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事情去进行”,这是必须经常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这一点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显得尤为重要。松下说,经营事业“绝不可勉强”,“不要去违背宇宙大自然,而是要把自己融化在宇宙或大自然里面成为一体。这才是人类的正常形态,这样的结果所显露出的,才是社会上所谓的成功或成就,或者亿万富翁吧!”

也许你不能左右命运,但一定要知晓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要对自己有个理性的正确评价,就可以有安定感,不为周围的种种变化而干扰。这样,成功也就不是那么遥远的了。

一个推销员如果怕被拒绝,他永远无法接触新的客户,一个体操运动员怕失败,他将永远上不去双杠。但是,一个真正的高手总是能够放下这些思想包袱的。

考麦奈西是第一个在奥林匹克体操比赛中获得满分的运动员,他说:“我常常低估自己的水平。因为我常说:‘我能做得更好些,要想当奥林匹克冠军,就得有不同凡响的地方,而且你还得比别人更吃得起苦。我不欣赏普普通通、平平庸庸的生活,而要力求做一个坚强有力的人。’”

真正的冠军都深深懂得,任何失败,不论它有多么充分的借口,都比不上成功。“就在一个人感到不满意、不舒服和不方便的时候,他才会得到最好的磨炼,”另一位金牌获得者彼特维德玛这样说,“每一天,我都将自己要在体育馆里完成的项目列出清单来。如果我们的训练能持续三个小时,那真是好极了!如果我的训练能持续六个小时,那就要感谢上帝了!如果不把这些项目完成,我决不会离开。我每天的生活目标就是这样:在每天离开体育馆的时候,我都可以说,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事实证明,大部分人遭到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错误地判断自己的能力,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2.了解自己才能找准位置

决定一个人的层次、境界、气质、地位的高低,全在于大脑中的那个“我”!

但当今世人中,有多少人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大脑?了解自己脑中的那个“我”?

全然了解自己,就会知道自己有什么条件,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真爱。于是就会随着自己胸中熊熊的烈火燃烧!

热切地实践愿望,就是走在通往天堂之路。

漫无目标浑浑噩噩地度日,就是在承受地狱的煎熬。

有一人长得很普通,出身也很平常,只是个养猪专业户的儿子,他写了一本书《影响力的本质》,1936年出版时,仅在美国就卖出1500万本。大家才认识这个人,他名叫戴尔·卡耐基。据说,卡耐基是一个很能认清自我的人,他尝试过不少工作,最后决定集结一生的阅历开创一套课程,并且不断研究新方法来改进课程。从14周的学习课程中能学到一个人竭毕生之力研究的精华,难怪人们要为他鼓掌了。

鱼不会觉得自己游得很累,鸟也不会认为自己飞得太倦,因为它们在扮演自己。

打火机知道自己的功能主要是在刹那间点燃火花,于是它满足地扮演着打火机的角色。打火对它而言轻而易举,所以它一生都过得轻松而容易。

杯子知道自己的功能就是装水、装酒或装咖啡,于是它自由自在地端坐桌子的一角,无事于心地过着日子。让自己容纳别人是天经地义,所以它一生都过得稳定自在。

杯子不会嘲笑打火机没有自己身价高,打火机也不会嘲笑杯子永不发光,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用处,谁也替代不了谁。

欧洲有很多街头艺人,他们就是很安分地唱歌、画画、表演魔术……印象深刻的是在德国慕尼黑见过一个表演吹气球的小丑。小丑的双手非常灵巧,轻轻松松地一拉一吹,转眼间马上就扭转出各种花样的气球,做出可爱的小狗就送给小男孩,做出美丽的花朵就送给金发美女。小丑快乐地穿梭在人群中,像花蝴蝶一样,边走边吹气球,成了就送给跟在他身后的男男女女。他的花招多得不得了,围观的人群笑声不断;接着他把帽子摘下来,有人投钱币给他,才看到他的秃头,想应该是中年男子了。后来他停止表演坐在路旁休息,去和他聊天,才知道他是法国人,从20岁起立志扮小丑,至今18年了,他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打算做到老死。他是一个小丑,也愿永远做一个小丑。

认识自己、扮演自己、实践自己,就是天堂;不认识自己,想扮演别人就是地狱。

人生没有特别的目的,只是尽情地做自己。勇敢地环顾整个世界。然后,大声对自己说:我是最重要的人。

等到你接受自己,把自己的需要当做是最重要的时候,你便不会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是否成功。你会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一个女人为自己能带给家庭幸福而觉得快乐。一个男孩只要能有演唱的机会便高兴了,他不计较有没有金钱的报酬。一个男人高兴自己能为公司赚来利润。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能为讨好别人而生活的原因,你一定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虽说每一个人的本质都受文化的影响,但完全以文化所具有的价值系统来生活,那是跟自己过不去。惟独具有拒绝你不喜欢的东西的能力,才表示你自由了。

3.勇于替自己做主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年代里,你发现周围的环境已不像原先那么理想,必须改变自己的处境——不是抛弃旧的,就是追求新的。

这一切,都需要能力。

当一个新情况摆在你面前时,就应该有新的对策,那你可有能力积极地去适应和改变?

事业生涯选择是你一生中所做出的最重大、最有意义的选择之一。它向你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使你义无反顾,你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并在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尽管没有人能准确地描述这一变化的具体过程,可是自我认识及不断更新的过程——包括与事业生涯有关的部分——从你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自那时起,你的外貌、能力、不足之处和遇到的问题便立刻对你应付环境的方法和从中获得的反馈产生影响。

你最初想对周围环境施加影响的企图完全出自本能。这一企图的成功与否,从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开始,就对自我能力的意识产生了影响。周围的人对你的哭、笑以及最初的呀呀学语的态度,决定了你对自己以及自身与外界的关系的基本看法,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你的能力。

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人发展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当你还是小孩子时,你的啼哭、嬉笑、呀呀学语,以至走路说话,都给大人带来很大的惊喜。你稍大一些又会特意地去模仿身边的人,并很快接受了他们的家庭观念以及他们对工作、爱情和宗教的看法。少年时期,父母指望你展望未来,考虑高中或大学毕业后如何谋生路。也许你早已胸有成竹,正在全力以赴地追逐一项需要有特殊才能的事业;也可能父母已经着手训练你继承家业。

你面临大量的选择,具有新的自我发现的机会。你不再异想天开,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闯荡的欲望。尽管你不清楚要做些什么,但总觉得应该干些该干的事情。

于是你努力探索自己并通过检验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少年时期是你迎接挑战的黄金时期,你的基本能力主要形成在这个时期。

那么,能力指的是什么呢?心理学把能力定义为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从定义即可看出能力对于事业生涯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你从事任何一种活动必要的心理前提是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力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同样,对任何一种事业生涯而言,要使事业生涯得以顺利进行,你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能力总是和你完成一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总是以某种活动的观点来考察你的能力的。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旧金山贫民区的小男孩,从小因为营养不良而患有软骨症,在六岁时双腿变成“弓”字型,而小腿更是严重地萎缩。然而在他幼小心灵中一直藏着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会实现的梦——那就是有一天他要成为美式橄榄球的全能球员。

他是传奇人物吉姆·布朗的球迷,每当吉姆所在的克坦克夫兰布朗斯队和旧金山四九人队在旧金山比赛时,这个男孩便不顾双腿的不便,一跛一跛地到球场去为心中的偶像加油。由于他穷得买不起票,所以只有等到全场比赛快结束时,从工作人员打开的大门溜进去,欣赏最后剩下的几分钟比赛。

在他13岁的时候,在一家冰激凌店终于见到了他的偶像。他大大方方地走到这位大明星的跟前,朗声说道:“布朗先生,我是你最忠实的球迷!”

吉姆·布朗和气地向他说了声谢谢。这个小男孩接着又说道:“布朗先生,你晓得一件事吗?”

吉姆转过头来问道:“小朋友,请问是什么事呢?”

男孩一副自若的神态说道:“我记得你所创下的每一项记录,每一次的布阵。”

吉姆·布朗十分开心地笑了,然后说道:“真不简单。”

这时小男孩挺了挺胸膛,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自信地说道:“布朗先生,有一天我要打破你所创下的每一项记录!”

听完小男孩的话,这位美式橄榄球明星微笑地对他说道:“好大的口气。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小男孩得意地笑了,说:“布朗先生,我的名字叫奥伦索·辛浦森,大家都管我叫O。J。。”

奥伦索·辛浦森日后的确如他少年时所说的话,在美式橄榄球场上打破了吉姆·布朗所写下的所有记录,同时更创下一些新的记录。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在于你能否替自己做主。

4.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

有一次,拿破仑自得地对他的秘书说:“布里昂,你也将永垂不朽了。”布里昂迷惑不解,拿破仑进一步说道:“你不是我的秘书吗?”意思是说布里昂可以因沾他光而扬名于世。布里昂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人,他不愿接受子虚乌有的“恩惠”,但又不便直接加以反驳,于是他反问道:“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拿破仑答不上来,而拿破仑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为他喝彩:“问得好!”

在这里,布里昂巧妙地暗示了拿破仑:亚历山大名垂青史,但他的秘书却不为人所知。布里昂的话让拿破仑明白了自己的失言,又维护了双方的自尊。这样机智的部下,肯定会得到上司的信赖和欣赏。试想,如果布里昂唯唯诺诺地盲从,结果又会如何呢?

提高生活质量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对自己负责。在认定继续深造或选择工作时要清楚自己的动机,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还是为了别人?不妨问问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命是自己的,想活得积极而有意义,就要勇敢地挑起生命的重大责任。没有人能领你走一辈子,只要不辜负每一个日子,每天有新的收获,美好的生活靠你自己创造。

对自己负责,是一项艰难又费时的挑战。要能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优缺点,再不断调整及修正。还得注意不受主观成见的影响,逐一吸收于己有益的经验。

如果你常常想取悦他人,就要好好反省自己,是否有推卸责任的倾向?明明不同意,却口是心非;明明有意见,却偏不说,一味忍耐。换来满腹委屈后,才觉得被人指使,没有自我。

没有累积财富满足所需的人大多有个通病,就是耳根子软,容易受人左右。他们任由报章杂志和街谈巷议来替自己思考。舆论是世界上最不值钱的商品。每个人都有一箩筐的看法,随时准备加诸接受的人身上。如果你下决心的时候受人左右,做哪一行都不会出人头地,要化渴望为金钱,尤为不易。

如果你任由他人的意见来左右你,你就失去了自我。如果失去自我,那请问你为什么活着,是否感到有些无奈。

你开始下定决心,将书中所述的原理付诸实行,并且坚持到底的时候,要保持你自己的看法。除了“智囊团”成员以外,谁的话都不要轻信,并且在选取团员的时候,要确定只选择会和你同舟共济的人。

亲戚朋友总是在无意之中,借着“意见”和偶尔的嘲弄取笑别人,本意或许是幽默,结果则不然。千百位男女心怀自卑情结终其一生,只因某位本意不坏、却有欠考虑的人,借着“意见”嘲弄讽刺,摧毁了他们的自信。

你有自己的头脑和心智,请好好运用,自己作决定。如果你需要别人提供资料详情后,才能在某些事情上下定决心,就要不动声色,要不着痕迹,不要说穿自己的目的,悄悄取得所需的资料,探究事情之后再作决定。总之,对于想要登上成功巅峰的你来说千万别让自己成为别人思想的奴隶,不能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生命之权操之在己,不管别人有多少意见,作决定的终究是自己。既然生活是自己的,品质就该由自己负责到底。

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积极生活,做生命的主人。

依照别人的期盼或指示而生活,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尽管你我都希望自己能与他人分享心得,共同成长,但并不表示事事都听他(她)们决定。生活中仍然需要完全属于自己、不容他人打扰的空间。

5.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才最快乐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何等的自信与洒脱。

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你就具备了从事任何事业的信心与能力。只要你敢于探索那些陌生的领域,就可能体验到人生的各种乐趣。想想那些被称为“天才”的名人,那些生活中颇有作为的人,那些在政界和商界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他们从不回避未知事物。例如,富兰克林、贝多芬、萧伯纳、丘吉尔以及许多其他伟人,他们都是敢于探索未知的先驱者。跟你一样,他们也都是普通的人,只不过是他们敢于走他人不敢走的路。

只要愿意,你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不一定非得等到有一个明智合理的理由。你没有必要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非得寻找一个理由。如果事事都要有理由再做,你就不能去尝试新的经历。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只有那些勇于探索未知的人,才能带领他人走出一条路来。事实上,任何一位伟人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他们的伟大之处往往体现在其敢于探索的品质和勇气之上。

要积极尝试新事物,就必须摒弃这种观点——改变现状不如苟且偷安,因为改变将带来许多不稳定的未知因素,并存在一定的风险。也许你一直认为自己非常脆弱,经不起摔打,如果涉足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就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是一种荒谬的观点,也是你对自己不具信心的表现。当你身处逆境时,你可以依靠自己战胜困难;当你遇到陌生事物、身处陌生环境时,你不会经不起考验,更不会一蹶不振。相反,如果消除生活中的一些单调的常规,倒会减少你精神崩溃、厌倦生活的可能。对生活感到厌倦,这会削弱一个人的意志并产生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影响。一旦对生活失去了兴趣,你就可能首先在精神上垮掉。然而,如果你不断给自己的生活寻找一些未知的因素,你的生活就增添了许多色彩,你也会变得更加充实、上进。

你也许还抱有这样一种心理意识:“这件事异常独特,让人觉得奇怪,我还是躲得远一些好。”这种心理状态使你无法获得一种积极尝试新生事物的经历。例如,当你遇到一位不会讲汉语的美国人在商场购物遇到语言障碍时,而你正好学过英语,这也是你帮助他人和锻炼自己的一个良机。而你却不敢,因为你担心自己说错英语或者一时搭不上腔而出洋相。于是你可能假装自己什么也不懂,或者悄悄溜走,这样避免了许多可能不利的未知因素。记得有一句话是说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永远不犯错误,请好好地琢磨它的含义吧。

你还可能认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有某种理由,否则做它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观点纯属谬论!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会逗蚂蚱玩上一个小时,其理由只不过是你喜欢逗蚂蚱玩。你或者还曾因喜欢捉迷藏的游戏而只身一人跑到树林“探险”——其实,你当时并没想到任何理由,只不过是因为你喜欢这样。当你慢慢长大成人时,你的行为受到更多的羁绊,你每做一件事情之时都得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这种“热衷”于理由的做法会阻碍你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使你不能开放自己。

下面这段对话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假如你正行走时,突然掉进一个泥坑,出来后你成了一个脏兮兮的泥人,你还会快乐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掉进的是一个泥坑,而不是无底洞。”

“假如你被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我只是被打了一顿,而没有被他们杀害。”

“假如你在拔牙时,医生错拔了你的好牙而留下了患牙,你还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他错拔的只是一颗牙,而不是我的内脏。”

“假如你正在瞌睡时,忽然来了一个人,在你面前用极难听的嗓门唱歌,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在这里嚎叫着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匹狼。”

“假如你的妻子背叛了你,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她背叛的只是我,而不是国家。”

“假如你马上就要失去生命,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我终于高高兴兴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让我随着死神,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另一个宴会吧。”

“这么说,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可以令你痛苦的,生活永远是快乐组成的一连串乐符?”

“是的,只要你愿意,你就会在生活中发现和找到快乐——痛苦往往是不请自来,而快乐和幸福往往需要人们去发现,去寻找。”快乐者说。

从基本上来说,你对自己的态度,可以决定你的快乐与悲哀。如果你把自己看成弱者、失败者,你将郁郁寡欢;如果你把自己看成强者、胜利者,你将快乐无比。

你可以快乐,只要你希望自己快乐。

6.挣脱自我设置的局限

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你不愿成功,谁拿你也没办法;你自己不行动,上帝也帮不了你。

成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蛋糕,数量有限,别人切了,你就没有了。成功的蛋糕是切不完的,关键是你是否去切。你能否成功,与别人的成败毫无关系。只要自己想成功,与别人的成败毫不相关。只有你自己下定决心成功,方会有成功的可能。

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小女孩,她是个私生子,人们明显的歧视,直到上学也没有改变,那种冰冷、鄙夷的眼光,使她变得懦弱、自我封闭。直到小女孩13岁的时候,镇上来了一个牧师,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小女孩听大人说,这个牧师非常好。她非常羡慕别人的孩子一到礼拜天,便跟着自己的父母,手牵手地走进教堂。她也曾经无数次躲在远处,看着镇上的人们兴高采烈地从教堂里出来。她只能通过教堂庄严神圣的钟声和人们面部的神情,想像教堂里是什么样,及人们在里面干什么。

有一天,她终于鼓起勇气,待人们进入教堂后,偷偷地溜进去,躲在后排倾听——牧师正在讲:

“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你成功了,并不代表未来还会成功;过去失败了,也不代表未来就要失败。因为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是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决定的。现在干什么,选择什么,就决定了未来是什么!失败的人不要气馁,成功的人也不要骄傲。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最终结果,它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因此,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

小女孩被深深感动了,她感到一股暖流冲击着她冷漠、孤寂的心灵。但她马上提醒自己:得马上离开,趁同学们、大人尚未发现她时赶快走。

第一次听过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冒险——但每次都是偷听几句话就快速消失掉。因为她懦弱、胆怯、自卑,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进教堂,她和常人不一样。

终于有一次,小女孩听得入迷,忘记了时间,直到教堂的钟声敲响才猛然惊醒,但已经来不及了。率先离开的人们堵住了她迅速出逃的去路。她只得低头尾随人群,慢慢移动。突然一只手搭在她的肩上,她惊惶地顺着这只手臂望上去,正是牧师。

“你是谁家的孩子?”牧师温和地问道。

这句话是她十多年来,最最害怕听到的。它仿佛是一支通红的烙铁,直刺在小女孩的心上。

人们停止了走动,几百双惊愕的眼睛一齐注视着小女孩。教堂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小女孩完全惊呆了,她不知所措,眼里含着泪水。

这个时候,牧师脸上浮起慈祥的笑容,说:

“噢——知道了,我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你是上帝的孩子。”

然后,抚摸着小女孩的头说:

“这里所有的人和你一样,都是上帝的孩子!过去不等于未来——不论你过去怎么不幸,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现在就作出决定,做你想做的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要到哪里去。只要你对未来保持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不论你过去怎样,那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明确目标,积极地去行动,那么成功就是你的。”

牧师话音刚落,教堂里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没有人说一句话。掌声就是理解,是歉意,是承认,是欢迎!整整13年了,压抑心灵的陈年冰封被“博爱”瞬间融化……小女孩终于抑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从此小女孩变了……在40岁那年,小女孩荣任田纳西州州长,之后弃政从商,成为世界五百家最大企业之一的公司总裁,成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67岁时,她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攀越巅峰》。在书的扉页上,她写下了这句话:过去不等于未来!

“过去不等于未来”的观念,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成功。成功与目前的境况无关。过去的都过去了,关键是未来。过去决定了现在,而不能决定未来,只有现在的作为及选择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过去不等于未来”这样的事例,古往今来,数不胜数。我国汉代著名学者承宫的遭遇就像这个小女孩一样。

承宫出生在一个穷苦贫寒之家。父母一年辛劳忙碌,全家人只能勉强糊口,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终日挣扎在温饱线上。

承宫七岁那年,该读书了,但他只能眼巴巴望着左邻右舍的孩子欢天喜地进学堂——饭都吃不饱,父母哪来钱供他上学呢?

不仅上不起学,小小年纪还要分担家计重担,去替人放猪。

为这事,他不知偷偷哭过多少回。

不久同村的学者徐子盛先生开办了一所乡村学堂。承宫放猪每天都要从那里经过。起初他每次路过学堂,只敢望几眼学堂大门,竖起耳朵偷听一会里面的读书声,然后就赶紧离开。渐渐的,承宫在学堂附近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竟不由自主地来到学堂门口,偷听先生讲课、听学童读书。常常听得入了神,把猪都忘了。

终于有一天,承宫在学堂门口听讲,没有照看好猪,让猪跑散了几只。东家寻来,不由分说,一顿毒打,打得小承宫鼻青脸肿,哭叫不止。

正在授课的徐子盛先生闻声跑了出来,当他得知事情原由后,便对东家说:

“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从今以后,他不再为你放猪了,你请另雇他人吧!”

说完,将小承宫领进了学堂。

从此,承宫就被收留在徐先生门下。他一边帮老师做杂活,一边随课听讲,并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数年后,承宫读遍了先生的所有藏书,并写得一手好文章,远近闻名。

承宫最后成了一名在学术上有很深造诣的学者而名垂青史。

也许有人会说,小女孩、承宫都是小时候就发生了转变,如果已经成年,“过去不等于未来”还管用吗?一切都还来得及。只要起步,永远都不算晚!

三国时有这样一个故事:

吕蒙为东吴将领,英勇善战。虽然深得孙权、周瑜器重,但由于十五六岁即从军打仗,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认为吕蒙不过草莽之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足与谋事。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

有一次,孙权派吕蒙去镇守一个重地,临行前嘱咐他说:

“你现在很年轻,只有多读些史书、兵书,懂得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

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时间学习呀!”

孙权听了批评他说:

“你这样就不对了。我主管国家大事,比你忙得多,可仍然抽出时间读书,收获很大。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手不释卷,你为什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十分惭愧,从此后便开始发奋读书补课。他利用军旅闲暇,遍读诗、书、史及兵法战策。

周瑜死后,鲁肃代替周瑜驻防陆口。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一谋士建议鲁肃说:

“吕将军功名日高,您不应怠慢他,最好去看看。”

鲁肃也想探个究竟,便去拜会吕蒙。

吕蒙设宴热情款待鲁肃。席间吕蒙请教鲁肃说:

“大都督受朝廷重托,驻防陆口,与关羽为邻,不知有何良谋以防不测,能否让晚辈长点见识?”

鲁肃随口应道:

“这事到时候再说嘛……”

吕蒙正色道:

“这样恐怕不行。当今吴蜀虽已联盟,但关羽如同熊虎,险恶异常,怎能没有预谋,做好准备呢?对此,晚辈我倒有些考虑,愿意奉献给您作个参考。”吕蒙于是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全面深刻。

鲁肃听后又惊又喜,又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赞叹道:

“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一介武夫,现在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从前‘吴下阿蒙’了!”

吕蒙笑道: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从此,鲁肃对吕蒙尊爱有加,俩人成了好朋友。吕蒙通过努力学习和实战,终成一代名将而享誉天下。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成语证明了人们对“过去不等于未来”的普遍认同。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这一观念真正用在自己身上。

它是“自我设限”的克星。

7.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

经常抱怨别人的人,他一定是缺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一个两岁的孩子不小心摔跤了。他妈妈赶紧过来抱起孩子,一边哄他不要哭,一边用手打地:“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使劲打它,看它还敢不敢再摔宝宝!”孩子被有效地哄住了。像这样帮孩子找个替罪羊的方法成了许多父母哄孩子的诀窍。

这种做法其实很可笑,本来摔倒是孩子自己不小心,并非是地的错误,为什么母亲要把孩子自己的责任归到与之无关的地上?这种教育会使孩子无法懂得自己的错误应该由自己负责的道理。

在生活中这些现象十分普遍。放学回家淋雨了,怪妈妈早上没有把雨伞准备好;身体长得不结实,因为家里做饭不会调剂营养;物理学习成绩不太好,因为物理老师教得不好;考大学不理想,因为这年的录取分数线比往年高;和同学关系搞不好,因为那些同学特没劲;没找到好工作,因为朋友不给帮忙;结婚没房子,因为父母不是大款……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强调:“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其职业、文化、结社和消费活动中,每天都应该承担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因此,学校应为每个人发挥这种作用做好准备,不仅向他们传授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还应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技能,并鼓励他们参加具体工作。”

新世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备健全的权利和义务的观念。这一观念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育与培养,特别是从小就从点滴的事情做起,逐渐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由于大部分父母都为孩子代劳一切,老师也喜欢动不动就找家长解决问题,因此青少年便失去了这种锻炼的机会。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校惹了祸:打破了玻璃、弄坏了教具或不遵守学校的规则等,老师就说:“把你家长找来。”于是家长到学校替孩子道歉、赔偿,然后把孩子领回家。学生觉得,反正有父母处理后果,自己无非就是挨一顿批评而已,顶多感到自己是给父母惹祸了。个别的学生对父母有意见闹矛盾,就故意在学校里捣乱,好让老师把家长找来,目的是让家长出丑,以此作为报复。

在公共汽车上,有人给一个孩子让座,妈妈就会代替孩子说“谢谢”;与邻家的孩子打了架,孩子就去找父母“告状”,把责任推给对方,把难题留给父母。

长期依靠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在遇到没有人能为他负责时,他就喜欢哀叹,怨天尤人,抱怨别人的“无情”,在诉苦中历数自己作出的努力,以及受到的不公。其实,所有的抱怨都是在做理智的减法。以解剖他人的精神来寻找自己的责任,才是做加法。否则就会像两岁孩子“自己摔倒是地的错”那样荒诞可笑。

法国有个少年在踢球时打破了邻家的玻璃,他的父母让孩子亲自去道歉,并用他自己的钱赔偿人家。少年一时拿不出自己的钱,父母就借给他,让他日后靠自己课余打工挣钱还上。这个少年的父母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对子女权利与义务以及自我负责精神的培养。

北京有个初中生,开完“我有什么责任?”的班会之后,他开始想这个过去很少想的问题。是啊,数学没考好,不能怪爸爸没有辅导、妈妈没叫我起床、同学弄断了我的铅笔、老师偏心,而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更正作业中的错题,结果考试又做错了。后来,他经常用“我有什么责任?”这句话问自己,不仅各方面都很有起色,而且学会了促使自己进步的一种思想方法。

成都市六中的一位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莫把璞玉当顽石》,反思自己在教育中对调皮孩子的责任。有一个不守纪律、爱逃学、经常搅得全班自习课都上不好的学生,挨批评也不改正,大家都很烦他。老师发现以后,这个学生逃学是到河边采集昆虫,然后解剖看它们肚子里是什么样的。他想将来长大了学解剖学,想当一名医生,给人开刀看病。怎样看待这个学生?老师反思说:“良好的愿望,美好的理想,强烈的求知欲,努力实践的精神,诸多的积极因素隐藏在逃学、不守纪律的消极因素之中,差点被我忽略了,遏制了,挫伤了。我们经常说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可又常把璞玉当成顽石。”老师找出了自己的问题,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这个学生在许多积极的鼓励下,改了毛病,而且参加了课外活动小组,帮实验课的老师做准备工作,年末还得到了学校的“进步奖”。

经常反思,检查自己的责任,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件好事。而遇到问题先找别人的毛病,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你便在理智的进程中倒退了一步,错过了一次接近真理的机会,失去了一份对自己对别人的关照。如果你遇到问题先找自己的毛病,你可能是另外一种精神面貌。想想自己应负的那份责任,怨气就会消失,心态不再起伏,而且受到一次心灵的锤炼,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新的努力目标。

中国古代提倡闻过则喜、屈己从善,认为祸由内起、心正事盛。思想家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我若爱人而人不亲我,应反思自己的仁有未至之处;我欲管理人而人不服管,应反思自己有不够合理之处;我以礼待人而人不答,应反思自己有不敬之处。凡有不能如愿的事,都反思自己的过失。自己行得正,天下人则会听从而归顺。

不能忘记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出了问题先找自己的毛病,不会有错!

8.能够独立才具备享受自由的能力

讲一个瑞典女孩的故事给你听,她有一个很好听的中文名字叫冯琳。因为她的经历是很多中国青少年所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对于渴望独立的中国青少年来说,值得参考。

在留学中国期间,冯琳接触了不少中国的年轻人,不过,中国学生留给她的印象是“好像都十分幼稚”。

冯琳说:“我12岁的时候,妈妈病倒在床。爸爸照顾妈妈,我照顾弟弟。从那时起我就觉得应该积累自己的经验了。初中毕业以后,我想早一点工作,还想看看其他国家是什么样的,我决定不再升入普通高中。

“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学习,而是因为我喜欢冒险。爸爸在图书馆工作,我很小就喜欢读书,学习也很好。我却觉得到实践中去学习更有意思。我决定到法国半工半读学习法语。我先在瑞典一所成人学校学了一年法语、英语,随后就来到法国南部城市的一所专为外国人开办的语言学校。一个月后,我从学校墙上贴的招工广告上找到了一份工作,照顾一个3个月大的男孩。虽然当保姆的工作并不轻松,但是我干得很出色,一直把那孩子带到1岁。”冯琳露出得意的样子。

“爸爸、妈妈都支持我,他们为一个17岁的女孩子就能在外国闯荡而自豪,这意味着年纪轻轻就可以独立生活了。不过我走前,爸爸跟我讨论出去的计划,他说这样可以减少麻烦。我刚到法国的时候,法语不好,又无依无靠。我给爸爸打电话哭了:我想家,在这里太孤独,没有朋友。爸爸却安慰说:‘如果你要回来当然可以,不过如果你坚持下去,我相信你会有很多朋友的。’”

冯琳在法国留下了她满意的经历后回到瑞典。她马上又离开家,从她家所在的南部城市来到瑞典中部城市,在一所特别的高中学习了一年。这所高中的学生从18岁到55岁,都是没有念过高中的。冯琳喜欢和年纪大的人在一起,因为她不喜欢幼稚。

她在瑞典工作了一年,攒了一笔钱,又开始了7个月的亚洲大旅行,途经俄罗斯、蒙古、中国、越南。连一句问好的中国话都不会说,就凭一张地图和一本英汉字典,走南闯北,从中国西部的云贵川到东部的山东半岛。为了省些钱多走些地方,她和同伴吃了不少苦,住比较便宜的旅馆,吃炒饼、面条,乘火车,挤公共汽车,走了许多旅游团走不到的地方。当冯琳回到家时,身上只剩下30克朗,而且又黑又瘦,憔悴不堪。她的样子简直让家人大吃一惊。那时她才20岁。

回瑞典之后,她又去找工作。在某市场图书馆、咖啡馆……干过很多活。“有一天,我和好友聊天,那时我刚和男朋友分手了,她也和她的男朋友分手了。我俩在报纸上看到,英国的一个餐厅正在招聘服务员,当即决定,走吧。三个星期后我们就去了英国。”冯琳接着说,“到英国可以学习英语,还可以有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我不跟家里要钱,我可以独立处理这些事情。我愿意做的事,父亲不会否定。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在瑞典好的父母都会这样做的。”

在英国餐馆工作了9个月之后,冯琳回到瑞典,在隆德学习了一年中文。而后选择了中国云南大学留学。

如今冯琳已经25岁,在中国两年的学习计划即将完成。她研究中国的德育教育,准备到英国伦敦大学再学一年社会发展学,然后再回中国工作。有的瑞典公司已表示愿意聘用她,但是她说:“我不喜欢搞商务,比较喜欢干社会方面的事。”

冯琳说:“我觉得中国青少年幼稚是因为他们的独立性太差,上大学还依赖父母,缺少独立性。问他们什么问题,例如对外国人怎么看?回答就像录音机一样,几乎都是同样的。假设问瑞典青少年,他们会有不同的回答。大概因为中国青少年没有什么自己的经历,因此缺少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区别幼稚还是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能不能独立地处理问题。每个青少年都想要自由,但是有独立的能力才有真正的自由。”

谈到这个话题,冯琳的体会很多:“中国的大学生爱说,他们需要更多的自由。可是我觉得他们不具备自由的能力。瑞典孩子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独立了,政府提供贷款,上完大学工作之后再偿还。许多学生自己租房子住,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虽然租房是借的钱。如果成人了还住在父母家里,在父母家吃饭,那就会感到很没面子,是很丢人的事。瑞典的父母也愿意让孩子独立。父母不担心孩子单独生活会不会有问题,倒是担心他们成人后还要依靠父母。”

冯琳说:“中国的大学生好像还很小,在宿舍里像小孩一样,而且靠父母靠关系。他们很像瑞典的中学生,忙着找朋友,上课乱说话什么的。瑞典的大学生是花自己的钱上大学的。他们不是来玩的,都有自己的目标,想多学些知识。而且大学生的年龄也不同,还有30多岁或年龄更大的人。”

冯琳说她16岁就开始独立了。虽然靠打工挣的钱不多,或者说那点钱只能租很差的房子,远比父母家里条件差,但是独立毕竟是成人的标志和自豪,是一种不是物质条件能够比拟的精神价值。而且独立带来的自由自在是一种真正的享受。不过,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包含能力和责任。

冯琳还说:“有时,我从国外回来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只有住在爸爸家里。我是爸爸的客人,所以住在父亲家里应该对他有所帮助。我花自己的钱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爸爸很喜欢吃我做的菜。我在他那儿,他也很高兴。我尊重父亲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不要因为我来了,就给他破坏了。例如我不会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把音响开得很大,或请来很多朋友搞聚会。我会征求爸爸的意愿,也能够体谅爸爸。”

冯琳继续说:“同样,爸爸也很尊重我的生活选择。我在云南曾经住在一个很差的房子里。父亲到中国来看我,住在我那儿。房子漏雨很厉害。爸爸说,好吧,让我们扫水吧。这种事他在家里是不会干的,而且我那儿的条件非常不方便,他不说什么,因为这是我选择的生活。弟弟不习惯,总爱抱怨。但爸爸总在他抱怨的时候就跟他打岔。慢慢地弟弟发现他的话没人听,也就不说了。”

自己独立同样尊重别人的独立。作为各自的独立体,在处理相互的关系时,理解与帮助表示一种责任,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任。

冯琳说她的独立性是从小学学到的:“我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做家务活。4岁的时候我就单独到爷爷家去,需要坐两个小时的火车。妈妈给我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上我的名字、家庭地址、要去的地方等,然后问我,要不要告诉乘务员帮助你?我说要或者不要,妈妈就照我说的办。”

冯琳说着,同时表现出对父母的崇敬:“我父母是非常好的父母,他们给了我许多锻炼的机会。妈妈是个医生,可惜她得了神经系统的疾病,5年瘫痪在床,在我17岁的时候去世了。我12岁以前就开始自己管理自己,后来妈妈病倒,照顾5岁弟弟的工作就轮到我了。妈妈当时不能说话,很多事没有人教我。我不得不自己摸索着去做一些事情。很快学会了,洗衣服做饭等活也干得不错。我的妈妈也是16岁离开家的。结婚后有了我,她依然热爱她的工作,呆在家里照顾孩子对她来说是不够的,不是她不爱我,是她还有别的兴趣。后来弟弟出生了,因为妈妈实在太忙,是爸爸休了一年半的产假,在家带弟弟。在瑞典男女平等,谁在家休产假都可以,产假期间带工资,只是稍低一些,但能够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强调个人独立的、平等的社会,家庭也不例外。

冯琳不爱随波逐流,喜欢从差异中发现新东西。

她决定到瑞典的隆德大学学中文时,学校已经开学3个星期了,况且她不是一般的高中毕业生,又没有在几个月之前正式提出入学申请。瑞典的大学通常情况下没有升学考试,学生只凭高中的成绩或按排队的前后入学。冯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得到了支持:你去谈吧,争取成功。冯琳找到学校的领导,说明原因。校方不同意,今年不可能了,明年再来吧。冯琳不会轻易放弃,让我试试吧,我会很努力的。她果真说服了校方,3天后她走进了隆德大学的校门。

“因为学中文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事,所以我学得非常努力,每天工作8小时不觉累,倒觉得很有意思。我决定要到中国去学更多的东西。”冯琳说,“在隆德大学学习了一年后,我选择了中国的云南大学。因为我不喜欢呆在外国人多的地方,例如北京。我希望到一个比较偏远的地区,接触更多的中国人和更新鲜的东西。”

但是冯琳的愿望没能实现。她在云南大学被分配到一个外国人的班,接触的都是老外,一个中国学生都没有。而且这个班和中国学生的班还不在一个地方。她说,难怪许多外国学生在中国呆了一二年还没有中国朋友。两个月后,冯琳退学了。她开始了自学的生活,除了有云大和师大的老师教她外,她还把图书馆、许多中国朋友等当成老师。攻下语言关后,她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德育教育,因为这是瑞典课程里没有的内容。

冯琳不受模式化的束缚,不追求形式的等级承认,她让个性充分发展,让自我的创造力得以实现。尽管路途曲折,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她较早地成熟了,独立了。她很年轻,已经学会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了。

冯琳放弃升入高中,放弃家庭舒适的环境到国外当保姆、服务员,到亚洲艰苦地旅行,直至到中国留学,冯琳从不喜欢按部就班,不喜欢按别人说的去做。

她要在许多的变化中,在许多不同的文化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不断修正自己的片面和错误。

也就是她说的:“我需要一个乱的环境,什么人都有,什么情况都有,有许多不同才有意思。我宁愿在一个很乱的环境里,做一个很安静的人,也不愿在一个很安静的环境里做一个很乱的人。因为我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我希望总有一天我说:原来我又错了,应该这样才对。这样的感觉很舒服,很幸福,因为我知道自己发展了,进步了。”

冯琳的故事讲完了。在西方有不计其数的“冯琳”。21世纪是年轻一代的世纪,看看世界的同龄人在做什么?想想我们应该做什么?

9.有一分自立的能力就多一分生存的保障

一位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师给一年级的小学生出了一个假设的题目:“未来的一天,太阳发射出可以伤害人的毒光。但是人有一支马良那样的神笔,可以画一个不受毒光照射的保护伞。然而画伞的人是很危险的,由谁来画这把伞呢?”

同学们踊跃推荐人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惟独没有自己。

在大家安静下来之后,老师很激动地说:“我想,在危难的时刻,我应该第一个去画这把伞。我要想方设法保护我的学生,使他们不受伤害。”说着老师在黑板上画起一个大伞。当她回过头时,一个女学生站起来:“老师,我和你一起画。”她勇敢地走上去。之后,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了上去。当黑板上的大伞鲜艳起来时,同学们重新回答了老师“谁来画伞”的提问,回答是:“我们自己。”

为什么首先想到冒险的应该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呢?因为他们从小就在大人的保护伞下面,受到自立的教育很少。所以青少年们的勇气和独立意识都被大人们给没收了。而发达国家却更重视教给青少年自立的能力,因为这是教给孩子的一种生存的权利。

日本青少年接受了许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的教育,如果迷失了方向,发生火灾、地震、车祸,在陌生的地方怎样保护自己等。他们不但学习有关的知识,同时在实践中演练,如学校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带着地图、指南针、水壶等物品,徒步跋涉一条从未走过的路,经过重重考验,最终到达目的地。

一个4岁的美国孩子救了母亲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孩子在妈妈驾车翻入深沟中受了重伤之后,自己从车里钻出来,艰难爬上公路,冒着生命危险拦车呼救。我们的孩子能在这样惊心动魄的事件中,保持这样的勇敢机智吗?

瑞典青少年接受许多独立生活能力的教育,如瓦工、木工、钳工、烹调、修车、缝纫等训练。所以瑞典人不论是当教授的还是当部长的,都会使用多种工具,干许多所谓工匠的活。假日里他们会自己装饰房子,甚至会自己在别墅区伐木建造房子。

许多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精神。敢于挺身而出,敢于挑战困难,敢于勇往直前,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他们都以自己能够早些独立走出家庭而自豪。不管家境如何富裕,孩子不愿依赖父母,自己打工挣钱,或自己贷款上大学。大多数学生上大学后就不住在父母家了,特别是已参加工作的青年,宁肯自己租简陋的住宅,也不愿在父母舒适的公寓里享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美国人驾驶的私人飞机因遇风暴,被迫降落在一个荒芜的不知名小岛的海滩上。飞机损坏了,他们带的东西有限。为了生存,他们在岛上寻觅食物和淡水;想办法与外界联系;防止野兽袭击;就地取材建简易的房子……经历了一系列生存能力和意志的考验,他们战胜了困难走出了死亡之岛。

试想,如果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有没有很强的自立能力?可以推理,像我们的一些中学生,不会叠被子、不敢过马路、不会点煤气、不会冲开水,害怕黑夜、害怕独行独走……又怎能期待他们在意外紧急的情况下果断处事呢?如果我们没有主意,或者吓破了胆,或者想做的事无法实现,我们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

1998年11月,意大利女探险家卡拉·佩罗蒂单人徒步走出了中国的“死亡之海”——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成为实现这一壮举的第一人。她背着20公斤重的行囊,从和田到阿克苏行程600公里。在昼夜温差40度,没有水和人烟的沙漠独行24天,对于有10年探险经历的50岁的卡拉来说,也是极具挑战性的。

在这样困难无援的情况下,一个人应该怎么办?卡拉的体会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如果害怕,可能就会导致恐慌,做错一些事,在那种条件下可能就是致命的。在没有生命的地方,我是惟一的生命,我充分地感到自由、力量。”

为了这次探险,卡拉做了两年的准备,例如:充分了解环境情况,身体适应训练,准备技术装备,实地考察等。卡拉特别忠告中国未来的探险家:“探险不是冒险,在做一项危险、复杂的项目时,最好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就像世腾表公司支持我一样,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可见,物质和精神的准备,是能在极端情况下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人难免会遇到意外的情况,以及因无知步入困难的处境,有些保护自己和保存自己的知识及能力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生存的权利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情:贵州几个中学生出于好奇到山洞里“探险”,蜡烛灭了,火柴丢了。几个可怜的孩子在漆黑的山洞里迷了路,又没有做充分的准备,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像那蜡烛一样熄灭了。

一位母亲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创造条件想让孩子学习得多一点、好一点,以便能在未来的社会中争得一小块生存空间。所以希望孩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其他活动,如家务事、与同学出去玩等就不让孩子去做,让他们集中精力学习。”可是青少年缺少独立生活和见世面的锻炼,他们将来的“生存空间”会变得狭窄,大人的期望能如愿以偿吗?

一位中学生说:“我一直相信妈妈是非常爱我的,她只愿能用她的肩膀为女儿挡住所有的风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为我忙忙碌碌的时候,她知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气和自信都丢失在这份特殊的关爱里了。”

正是这样的“关爱”,使许多中学生的自立能力刚在“初级阶段”。中学生对“自尊、自立、自强”的呼声很高,可是怎样自尊、自立、自强?他们的具体要求又很低,似乎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

在《两代人的沟通》一书的“自立篇”中,有16篇文章是来自不同中学的学生写给父母要求自立的。除了一篇表扬稿外,其他都是希望父母能给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不过他们所提的自立的要求都很低:能和同学们出去玩的,有6个;想有机会洗洗衣服做做饭的,有两个;希望军训后自己提着行李回家的,1个;还有给父母提意见别让自己难堪的:如不会叠被子,不会削苹果,不会用热水壶,不会给自行车打气等。这些要求如果是小学生提的,也还情有可原,因为那全是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然而作为中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确实让人感到忧虑,因为他们无论学习成绩如何优秀,也不能算作强者。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我们看看这些中学生对父母说的心里话:

“放学了,几个好朋友招呼我打篮球。我犹豫着,是打会儿篮球当个野小子,还是赶快回家做个乖孩子?最后我终于还是当了野小子……我只得向妈妈下一番保证,保证放学以后就回家,过马路时注意安全。哎哟!您要是不放心,干脆把我送进幼儿园算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您总是把一切都为我准备好了,我从来不用去商场,因为您已经把高级玩具、名牌服装放在我的面前;我从来不用去厨房,因为您早已把饭菜做好放在了我的嘴边;您从来不放心我一个人做事,就连第一次自己回家您都在后面偷偷地‘跟踪’;自从我洗袜子把手洗破后,您就再也不让我洗衣服。您可知道在您这种‘关心’、‘爱护’下,我少了很多同龄孩子拥有的东西。他们可以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我却不行。”

“您认为我一定要让家里人放心,什么事必须说清楚,都要汇报,最好不要离开家半步,这不是太苛刻了吗?那时,我突然觉得自己变小了,变成了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什么事都不懂,需要父母去看管,去呵护,而不是一个16岁的高中生。”

“妈妈,您知道吗?早上一起床,您把洗脸水端到我面前,把毛巾塞在我手中时,我是怎么想的吗?我在想:妈妈,难道我是一个残疾人,连最起码的生活能力都不能自理……或许在您心中,女儿就是一个残疾人,一个低能儿。”

“我们要自强!可是首先挡住去路的一定是那伟大的父爱、母爱。”

“我安慰着您,可心里却想的是,走得远远的,离开老妈烦人的唠叨,躲开老爸整天的‘管制’。”

“妈妈,您好糊涂呀……家乡有句俗话‘惯子如杀子’。”

这些青少年所诉说的都是一个含义:他们被剥夺了人应有的生存能力和权利。这种剥夺是人为的,但不是有意的,是好心办坏事,是舒舒服服的“疼爱”的严重后果。

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孩子和父母是有远见的明白人。

今后的路必然要靠自己去走,别人谁也替代不了。有了一份自立的能力,就多了一份生存的保障,就扩展了一片生存的空间。

10.一个人不能缺少一种自强和执著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中的名言。自强是什么?是奋发向上,锐意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自强者的精神所以可贵,是因为自强者依靠的是自己的顽强拼搏,而非其他人的荫庇提携。

靠别人安身立命是没有出息的,常言道:“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52岁时才得一子,万分宠爱,但从不溺爱,经常以各种方法培养其自立能力。他病危时,寄养在乡下老弟家中的儿子特地来看他。他要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给他吃。但儿子从来没有做过,只好去请教厨师。当儿子将亲手做的馒头端到父亲床前时,父亲已咽了气。儿子悲痛得放声大哭,突然发现茶几上压着一张纸条,原来是父亲临终前写的一首遗诗,大意是: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

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气性的缺失是当今社会很多汲汲于功利者的普遍状态,自强的心态,也就成了一个浪漫的理想化的状态。人们宁争一时利,而不赌一口气。大街上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急于求成的人比较多,心态普遍比较浮躁,不少人生过得比较现实。据前不久广东省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不少女性认同一种说法,那就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无论怎样这都源于一种心态,那就是急于求成,害怕吃苦,期望不劳而获。在现代社会,这种心态、观点不仅仅在女性中存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认同。

安逸的生活谁都向往,但困难却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情,俗话说,有苦才有乐。经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一切,虽然其中可能饱经风霜,但是在奋斗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奋斗后面对自己的哪怕一点点的收获,都会让我们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有人说人生实际上活的就是一份感觉,这句话不无道理。这种成就感,这种自强奋斗的快乐,绝不是能以父母、爱人、朋友的赠予中所能感悟到的,也不是靠轻而易举交换自己的青春美貌就能获得的。没有经过奋斗就享受,靠别人的创造来装扮自己,追求享受,其实是在自欺欺人。靠自己的双手和能力活着,才活得踏实,虽然这其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正因为有种种困难,我们才会去克服,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正因为面临种种问题,我们才会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人唯有从这种由忧而喜、不断自强的生活中,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的意义和充满活力的人生。

自强的心态,是一种尊重自己、珍视自己的心态,同时也是一种对亲人,对爱人负责的心态,它需要我们有一种勇气。这种勇气是坚韧的,不仅仅是表现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而且也表现在平凡宁静的生活中。这是一种心理的考验。比如,当遭遇冷落时仍能泰然处之,当穷困潦倒时仍能不改其志,当受到误解时仍能心平气和。自强的心态还要与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相联系,“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落第秀才蒲松龄以历史上自强者的事迹自勉,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位名留青史的自强者。这个事例也道出了意志和决心对于成功的巨大作用。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强者。自强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旧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就会出现;一个困难克服了,另一个困难就会到来。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生命不止,自强不息。面对富裕的生活,我们更不能抛弃这种进取的精神。现在社会心浮气躁,抵制各种诱惑的确需要一股定力。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带来的,应有更大的目标,不能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对纷繁的社会要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扎实进取,如果你的知识积累不够,你终将会被这个社会淘汰。

无数自强者的事例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在其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环境,而在于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和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有没有自搏人生的那么一口气。理想是自强的力量之源。人生如果没有理想的指引和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软弱、混乱和渺小。只有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更高的理想迈进,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自强者自忙而忙出成效,自贱者自闲而惹出祸端。自强者总不安于现状,为那一口气不断地创新求变,过得忙碌而充实,终会有所成就。

11.树立挑战自我的积极人生态度

挑战自我首先是以不满现状、有自己更远大的价值目标为前提动力的。具体来说,我们必须拥有运动竞技中的冠军及各行各业的获胜者所共有的特质,即对自我的内在价值具有基本的信念和对自己潜能的不断挖掘。显然,这是一种从改变内心环境入手的做人方法的改换。

显然,天赋、外貌及其他特质,并非人人生而平等,但上天赐予我们丰富的“内在价值”,却能够绵延不绝。人生的竞赛,并不局限在一个竞技场上,而我们每个人的教育程度不一,提供支援的家庭及其他因素,也大都非我们所能控制。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每个人生而具有冠军的品质,那就是所谓的“价值”。

安东尼·罗宾告诉我们,要学会用一个词——“内在的赢家”,即要能够认知自己的内在价值,而又能够以它为基础,去实现目标。世界上,能够在颈上挂金牌的秘诀在于你必须先是个内在的赢家。

有句格言说得好:“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拳王阿里曾用这种方法向自己挑战,激励自己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在拳王阿里与弗来奇尔对阵之前,他像诺马士那样宣称自己将获得胜利。同样的,这种装腔作势似乎不按常理出牌。在他早期的拳击生涯中,阿里就常预测对手的实力,但那时他是与实力远不如他的人竞赛。现在,阿里是离开圈内多年后再战,而弗来奇尔则是常胜将军。阿里居

同类推荐
  • 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全集

    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全集

    人生犹如战场,要想在人生这个战场中获得胜利,就要做人多一个“心眼”,做事时学会使用“手腕”,“心眼”和“手腕”是做人的智慧,做事的策略,只要掌握了做人的“心眼”、做事的“手腕”,你就能够轻松做人,成功做事。这是一本鼓舞人心、激励志向、充满智慧的经典励志书,它充满哲理、寓意深刻、构思巧妙,深入浅出地教你如何成功。它引导着每个仍在探索成功之路的人,去实现成功的梦想。相信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受益匪浅,收获人生中的奇迹,获取走向成功的智慧谋略,快步踏上成功之路!
  •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功励志故事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功励志故事

    读书不仅让孩子得到趣味,得到成长,成为一个读书人。在浮躁的环境中,也更加可以让人保持一个安静的状态,让他的心灵家园更为丰富。同时,当他把读书当成单纯的享受,对他的性格养成和接受方式的训练大有裨益。一个阅读的孩子,思维上比较理性,比较善于主动思维,同时阅读也丝毫不会妨碍他接受新媒介。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 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

    本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忘记过去才可以活在当下;敞开心扉,接受当下的一切;放下包袱,轻松地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现在这一时刻;学会珍惜,善待当下人和当下事等。
  • 人气决定成败

    人气决定成败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桶板有多长,而不是最长 的桶板有多长,真才实学好比木桶的桶板,它们的长短决定了你能装多少 水,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则是那个木桶的桶底,它决定了你能不能装水。 55招社交绝学,55迅速打通你的人脉。本书从55个简单易行的小方法出发,快速提升你受欢迎的程度,让你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人气王。
  • 自我提升的十大策略

    自我提升的十大策略

    在本书中,作者结合那些在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真正发挥作用的理论,精心地总结了十个方面的与自我提升有关的内容。虽然书名叫《自我提升的十大策略》,然而这十个方面的内容却并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去做。作者希望它们将有助于你理解目前你所在企业的一些制度和方法,并将启发你结合自身的实际,设计一整套自我提升的方案。因为成功靠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并非是单项能力的提升。
热门推荐
  • 幻世帝君

    幻世帝君

    孤寂的灵魂漂泊在异世他乡,令人困扰的梦境,影响一生的转折,这些究竟是己身的机缘还是厄运的开始?云端之上等待他的是美丽的风景,还是地狱血池。。。。一切尽在无限飘渺的未来之中。。。。
  • 恶鬼保镖

    恶鬼保镖

    赖大兵,繁华都市中的一个小小保镖!恐怖组织视他为比恶魔还凶残的恶鬼,娱乐圈却喻他为比天使还要俊美的男人;武术界视他为比天才还要逆天的奇才……一个人,一个小小保镖,怎么会拥有如此多重身份?别惹怒他!不管你是白道太上,还是黑道枭雄,因触逆鳞者,必死!!!
  • 万神记

    万神记

    云中烟雨化倾城,万神榜下守经纶;忽见秋水入道尘,玲珑帐中梦惊鸿;含光坐忘千万里,倾颜笑尽天下人;爱恨情心终不悔,只求一剑斩天门。
  • 慕夏倾雪

    慕夏倾雪

    女主顾倾雪因为逃婚来到g市,从而遇上了男主君慕夏,君慕夏对倾雪一见钟情,或许是倾雪想要在中国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她答应给君慕夏机会,两人试着交往,只是她没有想到因为君慕夏母亲乔月嫌平爱富,和其他女人用计让她出了车祸,昏迷了六年,醒过来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对君慕夏的感情,知道哥哥制造了假死,但是她依旧还爱着君慕夏,努力的恢复了双腿后,再次离开了亲人回到了君慕夏身边,两人一起努力劝服了倾雪的爷爷,最后获得幸福
  •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

    李玉敏编著的《虎门销烟》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虎门销烟的有关内容。 《虎门销烟》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逆天狂妃:七小姐,别拽!

    逆天狂妃:七小姐,别拽!

    她,二十四世纪通缉榜榜首。不是特工,不是佣兵,不是杀手,而是幻能者,人称“控心魔女”。而她本人,如魔女一般魇丽的容颜,张狂肆意拽翻天的性格。一次死亡让她穿越到陌生的大陆,又莫名其妙绑定了奇怪的未来系统。从此…一袭红衣如火,一双红眸如血,成了她的代名词。嫡姐打骂?废了她的修为。跟她打赌?让你血本无归。神兽?她的!神器?她家狗粮盆都是神器。某只小奶狗:老婆,别拽了,回家~
  • 盛世欢宠

    盛世欢宠

    曾是爱不忍释的青梅竹马,相隔五年,再度重逢,他妻位有人,她心城紧闭。岂料一夜宿醉,他让她成为了人皆可唾的小三。在这个五光十色的圈子里,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她小心翼翼的呵护着。都说她是这圈里最华丽的女王,可唯有她一人知道,华丽的背后是苍凉的渴盼。他曾说:“顾北枳,在这个世界上谁都可以爱我,唯独你不可以!”可是爱一个人要怎样停止住?千疮百孔的心又怎样痊愈?后来,时迁过境,后来物是人非,当她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才终于明白,原来回忆并不痛,拥有的都曾是你的一犟一笑。
  • 至尊王神

    至尊王神

    神灵大陆,以神为尊。传闻九天之上,有无尽神河,每一条神河蕴藏着神秘莫测的神魂,天赋出众的修炼者可沟通冥冥之中的神河,获取神魂,成为万中无一的修行天才。华夏当代天才夏云,因争夺无极天书,被魔门追杀身亡,意外来到神灵大陆,成为一个落魄世子。当体内的神魂觉醒时,他便要君临天下。通神脉,炼神魄,开神魂,修神通,踏神灵,成就至尊王神,统一六合八荒
  • 血魔乱

    血魔乱

    一位年过三十的大叔一次谋财害命的遭遇一次昂贵代价的重生一次危难重重的穿越一块兽皮遮羞的身家一个玄妙奇幻的陌生天地是苟且偷生,还是奋勇前行是邪魔歪道,还是光明正道
  • 逍遥天下神

    逍遥天下神

    混沌洪荒,集运天地灵气,终于凝聚出这天地间,最初的神魔,只在这七界之中,一直都这般说,流传不息。“创世神最强,梦神最善良,人皇最好,魔尊最狠,逍遥公子最逍遥,修罗神,最喜杀戮。”这句话的背后,藏着的,是七界中,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如果我的人生注定如此,我便无可奈何,与天斗了数万年,也累了,学他逍遥些也好,不是么?”“如若你真的放弃,可曾想过那三界?”“自然。”“好,那便随你,退出了天界,打算用什么身份?”“当然是以我逍遥洒脱的公子身份去慈悲众生了!”“你确定不是在闹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