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精英教育法则6
常青藤教育认为孩子听话意味着软弱和缺乏创造力,而世界的进步依赖于各种奇思妙想。当孩子异想天开,甚至做出了破坏性的行为,为家长带来麻烦时,家长也应以鼓励为主,正确引导。
刘墉在《哈佛梦想》中,对哈佛的教育观念有一番精辟的论述:“我们要的是不同!不是相同!死板教育下的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因此,常青藤的精英教育从来都不鼓励“听话”的孩子。他们认为,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必然会成为俗物。他们的特征是很听话,总是惟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几乎从不表示怀疑;之后,他们把嫉妒、恐惧和挫折全都传达给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人为数众多,就散布在我们的周围。
格兰特尔·哈塞就是这样一个不自由的孩子。格兰特尔的父亲哈塞先生是一位严谨的医生。小哈塞从一生下来就备受束缚。他被层层衣服捂得严严实实,发现自己想踢腿时却不能自由地踢腿;他养成了吮吸拇指的习惯,为了不让他养成这个坏习惯,妈妈就把儿子的手臂绑进袖筒里,或者把什么难闻的东西涂在他的指尖上;当他开始在地板上玩耍时,立刻便会听到“淘气”、“烦人”之类的指责。
家庭中总是有那么多恼人的琐事,父母时常会因为这些琐事而大声争吵,这些争吵刺痛了小哈塞的神经,他害怕,并哭泣不止。这样没道理的哭喊,往往使他挨大人的打骂。
他父母最关心的是子女不犯错,所以,当亲戚邻居来拜访的时候,小哈塞必须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有教养的好孩子。在女士们递给他一块巧克力时,他必须说:“谢谢,夫人。”在男人们命令他离开时,他必须恭恭敬敬地说:“是的,先生。”他还必须留心在饭桌上的举止,不管有多饿也不能狼吞虎咽,尤其在大人谈话时,必须管住自己的嘴巴。
在智力上,小哈塞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他很聪明。他学习起来毫不费力,成绩十分优良,并以此摆脱某些愚蠢的教师对他的嘲弄和责罚。但是,他的学校生活同样毫无乐趣可言。学校一心只想把他训练成循规蹈矩的学生,哪怕再不合理的规矩他也不能有丝毫反抗。
可以想像,小哈塞也会上大学,但尽管如此,他离开学校时只会学到一些肤浅的东西。没有多少用处的知识和学问。凭这点东西只能看看报纸、无聊的电影和流行的侦探丛书。而且就算接受了高等教育,小哈塞也不会知道真心想从事的事业是什么。是的,他也有过少年的梦想,希望成为一名探险家、飞行员或是画家等,但他的理想往往会换来人们的惊呼:“难道你想靠这种职业为生吗?你怎么养活你的妻子和孩子?”最后,在职业的选择上,小哈塞多半会遵从父亲的意志,他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则根本无足轻重。
大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应当教会孩子处处为大人着想,让大人尽可能过安静的生活,因此,培养服从、礼貌和恭顺是十分重要的事。儿童的自由天性就被这种愚蠢的力量所扼杀了。他们在摇篮时期就被弄得毫无生气,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拒绝生活。因为,他们年轻的生命就是一个漫长的否定,不要吵闹、不要顽皮、不要说谎、不要不守规矩等等。然而,这样束缚本性的教育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只能产生庸庸碌碌的俗人。即使他们在父母的催促下努力读书,成绩优异,也会成为常青藤的大学毫不犹豫拒绝掉的那一类人。
反之,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出格”行为,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那么在“出格”的孩子们中间一定会出现更多人才。
美国父母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而是会感到高兴,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他们认为,这能使孩子学会某种技能。
常青藤精英教育告诉我们: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异想天开的时候,这种时候,特别需要被鼓舞,被打打气,特别是孩子。而且,这并不费事,抛掉约定俗称的那些刻板思想,只需要一点点仁慈的行动,一些些鼓励和爱的语言,就能够帮助这个世界实现更多的奇迹。多一种宽容的态度,也许你就将成就一个勇敢而拥有天赋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