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知识教育法则1
常青藤教育有一套专门的、更为精确的衡量孩子综合素质的标准。这一标准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向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在美国,具备非凡的综合素质意味着被名校录取,甚至伴随着巨额奖学金。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乃至奢望。
什么是素质?是唱歌跳舞、弹琴武术,还是考级证书?
《普林斯顿评论》与《时代》合编的年刊——《适合你的最佳大学》,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指导读者怎样以升学顾问的眼光给自己评估,计算出自己的“录取竞争指数”。按照美国人才的培养标准,所谓“录取竞争指数”也就是个人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总分=就读的高中(0~4分) 课程难度(0~21分) 年级排名(-1~3分) 平均成绩(0~16分) SAT成绩(6~25分) 全国荣誉学者(0~3分) 申请论文(-3~5分) 推荐信(-2~4分) 课外活动(-5~30分) 种族多元化(-3~5分) 体育活动(8~40分) 超常录取(40分) [体育教练点名(5~10分) 家住远处(3分) 父母因素(5~8分) 多元化(3~5分)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参与“综合素质”评分的项目主要有12项。显然,前面6项主要体现“学业素质”,后面6项体现与学业关系不直接的“其他素质”,在中括号里的4项是大多数人不会有的附加项目。
从以上可以看出,影响学业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在校选修难度高的课程和SAT获高分。
就“其他素质”而言,大学申请论文优劣的范围从-3分到5分,相差8分。论文是阐述思想,也是书面表达能力的象征,占有很大的比例是不难理解的。推荐信好坏有6分之差,起的作用很大,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会获得较好的推荐信。
课外活动在“其他素质”里起了很大的作用,算上正负分数,这一项的差别竟有35分之多。值得注意的是,有报酬的工作也算在课外活动这一项里,每周工作20~30小时的学生可以得到22分。
在学校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大量加分,其范围为8~40分,如果是校主力队员并且投入很多精力的,可以得到13分,全美高中最优秀的运动员,如奥林匹克运动员,可以加40分。
“超常”项,一拿就是40分,不过必须确实很“超常”,比如,获得英特尔科学比赛大奖、担任一部电影大片或系列电视剧的主角。此外,父母是大名人,给大学捐赠巨款也属这一项。
由此可见,无论“学业素质”如何优秀,也无论“其他素质”如何了得,都不能得到很高的分数,最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是“学业素质”和多项“其他素质”相结合才可以获得。
以往大家对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争议。从这里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不仅在“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具有高素质,不在“重点”高中,但是选修很多最难课程的学生也具有很高的素质;善于“应试”,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考试能够获高分,也具备高素质,因为“应试”也是一种素质。此外,善于准确地用书面形式表达思想,能够获得老师的大力推荐,是优秀素质的表现;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甚至打工,也是优秀素质的表现;花大量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优秀的运动员,理所当然地也应当被认为具备极其优秀的素质。
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必悲观,学习成绩不好,也可能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体育运动优秀、能打工、能说会道、能写会画的,都具备相当高的素质。
只要发挥各自的特长、优点,都可以达到“优秀素质”的目标。某方面不足、不擅长的,可以在其他方面,以其他形式来弥补、平衡。
从这个评估法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教育看中的是什么,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可能被认为“优秀”、“高素质”。无论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华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尤其是有心出国留学的孩子和家长,都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评估,对各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具备各种各样特长和特点的孩子都能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不过,应该提醒注意的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尽管可以进入好大学,但是,却并不一定都能够实现特定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比如,“学业素质”不高,但是由于“其他素质”较高,使得整体“综合素质”提高的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依然无法提高“学业素质”,大学毕业后就难以进入对“学业素质”要求更高的医学院、法学院,也难以进入理工和商学院读研究生,尽管他们优秀的“综合素质”能够使他们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可能无法实现更高一层的既定的人生目标。
因此说,综合素质应该在孩子们进入高等教育之前多加培养,如前文“精英教育从不让孩子自由发展”一节所讲,想要让孩子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还需要从小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并且有针对性地发展孩子的能力。